登封窑的继承与创新:水墨瓷

王嫪彩  发表时间:2016-12-14

1、登封水墨瓷的创烧与命名

登封水墨瓷是嵩山古陶瓷研究学会陶瓷艺术大师李景洲先生、刘爱叶女士和江苏实力派画家汪开斌先生共同开发的,历经三年,经过无数次的探索、实验,付出了艰辛和努力,最终于2010年底获得成功。

李景洲和刘爱叶二人对传统登封窑白瓷工艺研究多年,由登封窑白地黑花瓷器产生了实验陶瓷水墨画的创意,之后,他们邀请江苏籍青年实力派画家汪开斌先生参与。从2008年开始,三人同心协力,李景洲和刘爱叶解决原料、工艺制作和烧制,汪开斌专门绘制,三人各司其职,优势互补。经过三年近百次反复实验,从陶瓷原料到火候、气氛对色彩的影响和窑变关系,一次次总结失败经验,终于获得了水墨瓷的成功。

三人探索、实验在陶瓷上表现国画水墨效果,首先,在于他们选择宋代登封窑白瓷,宋代登封窑以曲河窑为代表,白瓷质地湿润、柔绵如玉,其白底黑花、剔划花的装饰样式,是当时北方白瓷的主要代表。白瓷易于表现黑白分割,且有传统烧制经验的依据,这是他们决定制作水墨瓷的工艺基础。其次,李景洲和刘爱叶通过实验掌握窑变的原理,变化的条件对色度的影响、效果,了解不同矿物元素在不同火候下还原状况,掌握矿物元素在烧制温度变化下的呈色变化。每次产品出窑后,汪开斌根据作品色度还原、窑变的效果,与绘画时的用笔、力度 、速度和用水成份、釉的厚薄等工艺程序相对应,进行分析研究,找出成功与失败的原因,每出窑一次,分析研究一次,记录一次。汪、李、刘三人通过数百次共同研究、数百次的矫正,终于掌握了在白瓷上表现水墨效果的用笔用墨技法。

登封水墨瓷最大的特点是在釉下高温的前提下,以氧化铁作为主要呈色剂,以黑白灰为主色调,力求表现水墨画的悠远、雅致和意境。“水墨瓷”的名字是故宫陶瓷专家耿宝昌先生起的。水墨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水墨瓷实际上就是文人瓷。陶瓷鉴定专家耿宝昌先生还专门为水墨瓷题词(图1),内容如下:

水墨瓷

中国陶瓷制作艺术历史悠久,经过历代传承与发展,不断有所创新,尤其是黄河流域的中原文化时有新意。自“南青北白”陶瓷之后,陶艺领域纷纷有各自的艺术亮点,河南省登封县向以珍珠地技艺突出,是为陶艺之星,颇具声誉,受人青睐。

本世纪科学发达,陶艺继承富有创新,登封窑陶艺制作大师李景洲在继承与探索陶瓷新艺方面深有投入,独出心裁,其在故有的北方白瓷方面作功夫,俗语“白纸好作画”,采取了以釉下彩水墨画处理的手法,纹饰疏朗,色彩淡雅,活泼生动,艺术效果新颖。是为北方白瓷彩绘的新生。古窑新风,当是21世纪陶瓷艺术在传统技艺的基础上的新葩,定会备受(欢迎)。欣然鉴赏之。

 

耿宝昌识

2012.4

meishubao/2016121410281617308.jpg

2、登封水墨瓷的历史渊源与工艺特点

登封水墨瓷不是无中生有,它是在北方白瓷和传统釉下工艺的基础上,对登封窑三大基本装饰之一——白地黑花进行改造,在材料、技法和烧成制作上进行创新的成果。登封窑宋元时期的白地黑花(图2),同禹州扒村窑、密县窑沟窑、河北磁州窑一样,是在白底的基础上绘以黑褐色纹饰,这种装饰风格具有黑白对比鲜明、简单明快,随意粗犷,装饰效果突出,视觉冲击力强烈等特点,深受广大群众喜爱,有广泛的社会基础。但登封窑的白地黑花由于在纹饰和背景之间黑白之间,缺少过渡和色阶变化而略显生硬,缺少“灰色”层次,颜色也比较单一。

meishubao/2016121410291968551.JPG

白地黑花花口瓶  宋代  登封窑


到了明代,白底黑花略有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色阶,颜色也由单一的黑色过渡到诸色,形成了复合色,扩大了色彩的表现力,由此出现了一个新的名字“铁绣花”,顾名思义,即象铁锈的褐色。铁绣花和白地黑花相比色彩丰富了,但仅仅限于色彩的变化,而与水墨画的过渡色和画面意境则海相差甚远。清末民初的珠山八友在此基础上做过不少尝试,推出了浅绛山水的瓷绘,取得了一定的突破,但却由于洋彩的引进而戛然而止。而当代登封窑的水墨瓷延续了前人的探索精神,从材料、技法和烧成三个方面进行大胆试验,在登封窑宋元白地黑花、明代铁绣花的基础上演变而来,力求表现传统白地黑花装饰所缺少的黑白灰层次和色阶过度,力求在陶瓷上表现水墨画的意境和艺术效果(图3)。总之,继承传统的一定要有根,因为有了黑白瓷以后,才产生了今天的水墨瓷。

meishubao/2016121411184251035.JPG

溪山问道瓷盘  直径50.8厘米  汪开斌


陶瓷靠釉彩来装饰,在瓷器的发展过程中,从最开始的无釉到有釉,由单色釉到多色釉,再由釉下彩到釉上彩,逐步发展成釉下与釉上合绘的斗彩。一般的瓷画采用釉上彩,如五彩、粉彩等,都是在釉上加彩,而登封水墨瓷是釉下彩,在白瓷器物上,以釉上彩低温工艺表现水墨国画比较容易,而以釉下彩高温表现水墨画效果难度很大,这正是登封水墨瓷创新的意义所在!总的来说,陶瓷彩饰大体可分釉上彩和釉下彩两大类,水墨瓷属于釉下彩,这里我们重点谈一谈釉下彩的特点。

釉下彩又称“窑彩”,是用彩料在瓷器坯体上直接施彩,然后再罩一层透明釉,入窑后在高温(1200—1400℃)气氛中一次烧成。釉彩和彩绘的纹样是一次烧成,烧成温度1340左右,色料充分渗透在坯釉中,图案被一层透明的釉膜覆盖在下边,表面晶莹透亮,手感光滑,具有永不变色,永不掉色,铅完全挥发,安全卫生的优点。即使久经磨蚀,只要釉面完好,并不减少产品彩绘时的色泽鲜艳度。釉下彩具有很多优点,但是用釉下彩彩绘,却有很多难以克服的困难:

首先,胎收缩率较高,一般器皿能缩小十分之一,当然绘制的画面肯定也会相应地产生变化,与当初画的不完全一样;

其次,釉下彩的色料用高温烧成,色料在未烧制前与烧制后的色相变化比较大,而色料中能耐高温的不多,因此颜色的变化极难掌握;

第三,产生窑变。研究证明,绘画用的矿物元素在烧制过程中,火的温度与气氛相互作用会产生“窑变”,有着不可预测性。

釉上彩的烧成温度比釉下彩低得多(700-850℃即可),由于温度低,许多颜料都能经受这样的温度,彩烧周期较短,颜料的性质几乎不受影响,呈色氧化物和复合氧化物很多可以发出稳定而艳丽的色彩,故烧出来的颜色变化不大;但釉下彩需在1300℃以上的高温下烧成,烧成周期长,必须能经受高温下熔融,釉体的熔蚀,而且受窑炉内烧成气氛影响,而高温情况下有些颜料会褪色、变色,只有少数颜料如钴(青花)锰铝红等,能在高温下稳定呈色,烧成后色彩变化很大,画之前和画之后色彩完全不一样,因此不能绘画很细腻的题材。近年来,釉下彩虽然有很大的发展,但釉下颜料的品种,呈色稳定性依然无法与釉上彩媲美,不过中国画在高温色釉的表现下还可以,可以和宣纸画相媲美,甚至可以超越。除此以外,登封水墨瓷最大的难度体现在一次烧成,景德镇的青花、醴陵的釉下五彩虽然都属于釉下彩,但严格说来,都不属于真正的釉下彩,因为都是在烧了之后的素胎上绘画,是两次烧成的,而登封水墨瓷是在生胎湿坯上画,是一次烧成的,一次烧成难度非常大,不是爆花就是起泡,成品率低。

通过两年多的时间,他们基本上掌握了烧成工艺和水墨瓷色彩色阶的变化,但还不是尽善尽美,由于窑变的原因还有很多不可预料、不可控制的因素,因此水墨瓷最重要的特点在于唯一性,就是同一个画家在瓷器上画同样的画,由于窑温、烧成工艺等很多不可控的因素,所以画家根本无法创作出同样的作品。如窑变雪地梅花无颈瓶(图4)就是“妙手偶得之”的天工之作,其窑变效果偶然而无法再次呈现,说明烧成工艺还有很大的挖掘空间。该作品造型端庄,釉色肥润,主体纹饰梅花洁白无瑕,枝干遒劲,通过窑变使画面局部形成冰雪初融之斑剥状,更显雪中梅花的孤傲和苍劲。

meishubao/2016121411200150324.JPG

窑变梅花无颈瓶  高34、9厘米  口径5.4厘米  汪开斌


除了釉彩、工艺的创新以外,登封水墨瓷的创新还体现在材料、绘画技法、烧制工艺等方面。

首先是材料,要具备形成色阶过渡的性质,由重到轻、由深到浅。靠单一的、传统的原料是不够的,因为历史上上千年,这种效果即使有,也是偶然的。经过几十次的试验,他们掌握了多种矿物组合在烧制环境下的成色变化规律,经过长时间的试验,已经能够自如地表现水墨瓷的色阶和过渡。

其次是绘画技法,基本是借鉴宣纸绘画的皴、擦、点、染,轻、重、浓、淡来分出来色阶、色差,表现画面的过渡和意境,这是个关键环节,他们根据料性进行探索,掌握了不同笔法在同一材料和烧成制度前提下的变化效果。

第三是烧制工艺。对陶瓷来说,烧成制度起着决定性作用。传统的烧成一般是氧化烧,但水墨瓷单独用氧化烧是达不到预期效果的,单一的还原烧也达不到预期效果,必须是氧化、还原二者兼用,什么阶段用氧化火,什么阶段用还原火,氧化、还原到什么程度,这是烧制工艺的要点。

可以说,登封水墨瓷是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利用材料、技法、烧成、生产工艺等基本要素的有机结合,是综合利用登封窑的装饰元素、独特的陶瓷材料、制作工艺与中国传统绘画的表现语言,是传统陶瓷的烧造艺术与中国绘画的高度统一。

3、登封水墨瓷的艺术特征

登封水墨瓷选用特定矿物原料,将传统水墨画的表现技法,手段运用在陶瓷装饰上,采用特定的烧造工艺而完成的,把传统国画的表现手法运用在陶瓷上,在陶瓷上表现传统水墨画的效果,水墨的色阶,表现墨分五彩的变化和过渡,从而表现出国画的意境,充分表现出传统水墨画的清新、淡雅和韵味,使画面更含蓄,更有意境(图5)。因此登封水墨瓷是传统装饰和现代装饰的统一,是书画艺术和陶瓷艺术两种国粹艺术的完美结合。登封水墨瓷不是随便找一个有名的画家就能画好的,必须要和烧造技艺结合,熟悉材料和工艺,熟悉烧造过程中的变化。

meishubao/2016121411223216421.JPG

江南三月瓷盘  直径35.1厘米 汪开斌

首创者汪开斌是很有文人素养的画家,山水,花鸟、人物俱工,尤精于山水,作品具有很深的文化底蕴,在虚实关系的处理方面,也有自己的独到之处。汪开斌心性淡薄,不慕名利,沉潜于艺术创作,以艺术家的眼光赋予平凡事物以生命,在他的笔下,一草一木,包括一条小鱼,都是活生生的。(图6)

meishubao/2016121411240229220.JPG

小舟纵然逝……橄榄瓶  高36.5厘米  汪开斌


其次,汪老师的代表作品有窑变雪地梅花瓶,窑变桃花流水鲑鱼肥,水墨山水等,全部在白瓷质地上创作,以山水为主,兼有花鸟、人物,作品一反传统“白底黑花”的陶瓷饰样,十分统一地表现为宣纸上的笔墨表现形式:笔墨气息浓烈蔚然,意境超拔,质润相当。尤其是汪开斌所绘水墨瓷,呈现出南北画风相融的刚柔相济气息,线条遒健,行笔流畅,构图疏朗,气韵生动,墨色的浓淡干湿焦五色分明,在陶瓷上表现水墨如同宣纸上的效果。(图7)

meishubao/2016121411260083460.JPG

渔归图笔筒  高15.1厘米  口径18.7厘米  汪开斌


第三,欣赏开斌的“水墨瓷”绘画作品,可以看出他对陶瓷载体空间形式变化的研究,就陶瓷器型的空间而经营位置,显示了他对构图的高度驾驭能力。在不同的瓷器物上,经营布置关系显得更加奇妙;开气放旷通达,黑白分割,给人以不同于宣纸上的联想。

可以看出,登封水墨瓷是在登封窑“白底黑花”的基础上,结合传统国画轻重浓淡、墨分五彩的表现技法,把传统国画笔墨的技法引入到陶瓷上,采用特定的烧造工艺而完成的,是传统“白底黑花”装饰的延伸与创新。总而言之,登封水墨瓷是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所以它具备登封窑传统的艺术特点:

一从器形看,它仍以传统的橄榄瓶、梅瓶、玉壶春为主,尤其是橄榄瓶,集众美于一身,充分表现了唐宋以来的线条艺术和中庸、大气、和谐的审美特点。

二从釉色看,登封窑的釉色属于白釉,但它不是直白、雪白或青白,它是白里偏黄,属亚白,也有叫“象牙白”或“宣纸白”。这种白釉更具温润、恬静的暖色,给人以温馨舒适的感觉。

三从釉质看,登封窑的釉质肥厚,质感玉润,有一种古朴厚重的感觉。

四从画面看,登封水墨瓷的画面基本反映了纸上水墨画的艺术效果,它没有彩瓷的“跳”,也没有传统白地黑花的“重”,而是给人以静雅恬淡的艺术享受,更具北宋文人的审美意识,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综上所述,登封水墨瓷是火与土碰撞、交汇作用性的成果,登封水墨瓷的创新成功,包含了几个要素:一是陶瓷文化与传统水墨艺术相贯通的创新思维;二是火对于陶瓷矿物元素还原、窑变规律的把握;三是陶瓷烧制工艺的不懈探索。这些要素对登封水墨瓷的形成、创烧起着关键性作用。正是李景洲、刘爱叶、汪开斌三人对陶瓷烧造实践中的探索,使传统陶瓷产生了从工艺性到艺术性层面的升华,实现了技法创新和观念上的突破,从而孕育出登封水墨瓷。水墨瓷的诞生,离不开他们坚持不懈的努力和付出的艰辛劳动。

传统瓷器图案一般是传统纹样,讲求工整,而水墨瓷上的画面却是一种创作,一器一图,结合创作时的心情、情绪,都在画面上反映出来。如汪老师爱吃鱼,所以画了很多鱼的画面,如  鲑鱼肥,隐现的裂片如网,而画面中的鱼就成了无形中的网中之鱼,这难道不是我们自身的隐喻吗?生活中确实存在很多看不见的网,我们也如画面中的鱼那样,貌似有自由之身,但是却挣不脱那无形的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