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前卫与文化工业:1955年到1975年间欧美艺术评论集

发表时间:

新前卫与文化工业:1955年到1975年间欧美艺术评论集




本文集共收录布赫洛的十九篇重要文章。每篇论文都选取一位特定的艺术家为对象,并将其放置在具体的理论和历史问题的架构之中。本书涉及到林林总总的众多艺术运动,这包括:法国新现实主义(阿曼、伊夫•克莱因、雅克•维勒特莱)、战后的德国艺术(约瑟夫•波依斯、西格马尔•珀尔克、格哈德•里希特)、美国的激浪派和波普艺术(罗伯特•瓦特和安迪•沃霍尔)、极简主义和后极简主义艺术(迈克尔•阿舍和理查德•塞拉)、欧美的概念主义艺术(丹尼尔•布伦、丹•格雷厄姆)。对于战后20年之中欧美艺术实践的关键议题,这本书提供了系统性的、并相互关联的描述,此为该书之精髓。布赫洛的方法也令人称道,切合每位研究对象的形式主义和历史方法被结合到了一起。


基本信息

  • 出版社: 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第1版 (2014年8月1日)

  • 外文书名: Neo-Avantgarde and Culture Industry:Essays on European and American Art from 1955 to 1975

  • 丛书名: 凤凰文库艺术理论研究系列

  • 平装: 415页

  • 语种: 简体中文

  • 开本: 16


编辑推荐

《新前卫与文化工业》是一本布洛赫的批评论文集。录入的文章对战后的一些重要的新前卫主义艺术家进行了深入论述,对这些二战之后新前卫艺术家的论述,目的是要去发现存在于新前卫作品中微妙复杂的反抗形式,尤其是对物化、文化工业和景观社会的抗议,以此去证明二战后新前卫主义艺术的价值。在布洛赫看来,新前卫不仅继承着历史前卫对各种体制的批判,工业文化、景观社会的虚假表象和去个体性特征也在这些新前卫主义艺术家的作品中以最深刻的方式得以揭露。


名人推荐

《新前卫与文化工业》无疑是一本极有力度的书,对于那位切实地改变了整个晚近艺术地形图的学者的智识人生,我们不仅可以由此获得一个绝好的致敬的机会,同时还可以再次向一种哲学论调进行论战,该论调这些年间在一些极为分散的各类文章之中孕育而成。
        ——汤姆斯•克劳(Thomas Crow),《艺术论坛》


这是一本精彩绝伦的文集,对于回顾(布赫洛)这位我们时代最为卓越的批评家的思想发展历程和种种抱负,它提供了一个十分宝贵的机会。
     ——布莱克•斯廷森(Blake Stimson),《学院艺术协会评论》


作者简介

本雅明•布赫洛(Benjamin H. Buchloh),1941年生于德国。美国当代著名批评家。曾获第52届威尼斯双年展艺术批评金狮奖。现为美国哈佛大学艺术与建筑史系教授。

译者何卫华,清华大学与美国杜克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现为浙江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同时为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后研究人员。主要从事剑桥批评传统、去殖民化理论和英美文学等领域的研究。与人合译有《废墟中的大学》等。

译者史岩林,人民大学与美国杜克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现任教于北京工商大学外国语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比较文学、当代西方文化批评。


目录

致谢 
1.导论 
2.迈克尔·阿舍和现代主义雕塑的终结, 
3.波伊斯:偶像的黄昏,批判札记4, 
4.马塞尔·布鲁泰尔斯:公开信、工业诗 
5.博物馆和纪念碑:丹尼尔·布伦的《颜色》/《形式》 
6.记忆课程和历史画卷:詹姆斯·科尔曼的景观考古学, 
7.丹·格雷厄姆作品中的历史片段, 
8.汉斯·哈克:记忆和工具理性15, 
9.汉泰/维勒特莱和绘画离散的辩证 
10.充盈还是空无:从伊夫·克莱因的《空》到阿曼的《满》 
11.奈特的行动:放置艺术/物品 
12.大卫·拉姆拉斯作品中的结构、符号和引证 
13.弗朗西斯·毕卡比亚、波普和西格马尔·珀尔克艺术中的戏仿 
与挪用 
14.格哈德·里希特绘画作品中的现成艺术、摄影和绘画 
15.理查德·塞拉作品中的过程雕塑和电影 
16.斯佩罗的他者传统 
17.维勒特莱:从碎片到细节 
18.安迪·沃霍尔的一维艺术,1956—1966年 
19.罗伯特·瓦特:有生命的对象,无生命的主体 
20.劳伦斯·维纳的海报 
索引 
后记


文摘

版权页: 

 


这些描述中的任何一种——不同的对这一事物的观察和讲述,有一种罗生门式的效果——侧重于摄影的一个不同侧面。每位演讲者/观察者都遵循着一种不同的观察逻辑,但观众看到的则是同一系列的幻灯片在重复地连续放映。《幻灯片》即阻止观察信息的完全呈现(或换言之,是将其还原到极为缓慢的、渐进的观察过程中最细微的差异的程度),同时还强调,没有或外在于语言的激活和观察者的意识,观察对象也就无从想象。因此,这部作品将注意力完全转移到接受层面。事实上,其主要是形成于复调的阅读行为中,因为“作品”本身提供的只是空洞的图像参照点,只有演说者(和观察者)的回应才能将其激活。对科尔曼而言,“剧场性”意味着在早期去取代传统的观念,人们以往认为视觉对象是整合在一起的和有特权的美学知识/体验的地点,同时还要去废除将其视为有着视觉独特性的自律性场所的观点。 

然而,在20世纪70年代,关于科尔曼和自己周围同行作品间的互动,比起他对60年代现代主义遗产的批判性区分要复杂得多。在创作概念主义艺术的时期,他的作品就是起源于此,科尔曼重新设置了其处理语言的方法,旗帜鲜明地反对概念主义艺术家的做法,他们的作品主要是源于分析哲学或结构主义语言学原则。为了批判性地回应极简主义,他们提出了一种纯粹的文本主义美学,并且将语言视为艺术实践的框架,不是按照分析命题的哲学模式,就是按照语言表演性的哲学模式采对其进行定义,科尔曼的作品拓展了适合于艺术实践的语言惯例的范围,使其包括修辞和戏剧艺术,以及——也许这才是最重要的——罗三。巴特所称的“声音的颗粒”的语域:在表述行为之内的对主体性的语音定义。 

柯尔曼的作品坚持——这再一次明确同概念主义艺术相对立——维持语言维度同视觉和剧场性表征维度之间辩证关系的必要性。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他的作品将这些扩展的语言能力语域与同样拓展了的视觉性概念并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