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历史回归彩色——谢子龙影像艺术馆藏历史影像展

2018-09-16至2018-11-18


谢子龙影像艺术馆

长沙

meishubao/2018082620002462148.png

展览时间:2018年9月16日-11月18日

开幕时间:2018年9月16日星期日上午10点

出品人:谢子龙

策展人:严志刚

策展助理:华剑、罗明

学术整理:王溪

执行策展人:石玮

展览总监:聂翎

展览地点:谢子龙影像艺术馆三楼

当历史回归彩色

策展人:严志刚

人类寻求真相,持续推动两个轮子,一轮谓之科技,一轮谓之艺术,双轮齐驱。摄影,恰是两者兼而运用之的产物。它的出现,距今还不到200年历史,让我们对过往的认知,不再是驻留在过去几千年来虚虚实实的文字和绘画的传说中。通过它,当面对那些和我们一样,曾在地球上存在过的生命和气息,观者的态度首先是不容置疑的相信。这种由静默对话带来的感知,是基于理性的真实基础上,然后再将我们带入想象的海洋里。

这次展出的影像作品,跨度大约从1850 年代到1930 年代年间。根据内容和形式,主要组成部分有:1,手工上色蛋白影像;2,玻璃干版的彩色影像;3,数码上色的蛋白影像。4,数字感应影像呈现。

展览几乎囊括了那个时代拍摄中国影像的大多知名摄影师的影像。从文化意义来看,其时关于中国的影像,因诞生于晚清没落被逐渐半殖民的背景下,大部分影像展现了以西方文明为主体,对东方的俯视、攫取、收集、猎奇的心态。不可否认的是,由于摄影介质的档案记录性,通过比对和研究,这些作品仍然是今天对那样一个时期中国展开综合研究最为真实有效的证据。

但,意义不仅限于此。摄影美学上的价值依然令人惊讶。例如:比托对战争场面的重新复制、桑德斯等摄影师通过寻找模特制造日常事件的回归,以及“无表情呆照”,和今天当下的当代观念的解读,在呈现方式上能读到灵感相通;汤姆逊拍摄的环境人物肖像,在街头场景对典型性的抓取和构图构成的摄影,无不令人闪出 “决定性瞬间”这一观念火光。约瑟夫·洛克是《美国国家地理》经典摄影的实践者,这些稀少珍贵的彩色影像,因为时间、空气和细菌在玻璃上的作用,材质发生的变化,今天观看起来,益加散发出迷人的人文主义理性和感性的光芒。

一直以来,基于光学物理基础,摄影展现了和人们眼睛看到的世界一一对应关系。今天人们对百年前那个真实世界的认知,大多是黑白的感知,如果突然看到一张彩色照片,反而会觉得有点“假”的陌生感觉。殊不知,让世界变成和眼睛看到一样是“彩色的”,却是那个时期摄影师的梦寐以求的努力。所以,那时候,手工上色应该是企图唤醒观看者通过照片接近更加真实的世界最好的方式。

随着科学的进步,彩色摄影的发明,为抵达这个愿望,普通的民众逐渐热衷于彩色影像的消费,彩色的摄影被认为更加真实和世俗。随着时间的流逝,照片和岁月发生着化学关系,因自然而形成的氧化导致的颜色变迁,让这些照片变得怀旧,这种真实更多存在于内心对记忆的重温。

而在科技让摄影和世界无限接近的今天,我们突然发现,眼睛、大脑和世界之间,存在着越来越多的差异,GOOGLE推出了人工智能的算法为黑白照片上色。与此同时,美颜、尖下巴和大眼睛造成的模式化审美,也同样可以被计算机在后台通过算法得以优化。

人们对摄影真实性寄予厚望的努力,技术上的不断更迭,观念上却渐行渐远,我们越想接近真实,我们却离真实性更远。这也预示着,摄影本身面临着被重新定义。

《当历史回归彩色》,不仅仅只是简单展示和复制,一件古老之物和物品本身便承载着历史的信息。一方面,想藉此形式来探讨,通过彩色来抵达真实的努力,恰恰变成了一种混淆真实的企图。另一方面,这种来自西方摄影师在19世纪的观看心理和角度,按照萨义德的观念,更像是一种霸权主义话语垄断,真正的东方文化需要东方人来参与和表达。对原始影像的技术性处理,让这个展览和当下发生关系,都是一种努力和尝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