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同时搜索
点击排行
人物排行

王朝闻(1909-2004),别名王昭文,后取《论语·里仁》中“朝闻道,夕死可矣”语义,更名王朝闻。笔名汶石、廖化、席斯珂。四川省合江县人。卓越的文艺理论家、美学家、雕塑家、艺术教育家,新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美学的开拓者与奠基人之一。早年学习绘画、雕塑。1926年在成都艺专等校学美术,1932年在杭州国立艺专学雕塑。1937年参加浙江抗敌后援会所属的浙江流动剧团和五路军战地服务队,从事抗日文艺宣传活动,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在成都私立南虹艺专等校教书,任成都民众教育馆美术部主任。1940年12月赴延安后,曾在鲁迅艺术文学院美术系任教。1941年为延安中央党校大礼堂创作的大型毛泽东浮雕像,被称为解放区美术作品的代表作。新中国成立后,王朝闻曾在中宣部文艺处等部门工作。历任中央美术学院副教务长、《美术》杂志主编、顾问,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顾问,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华美学学会会长、名誉会长,中国作家协会顾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全国政协第三、四、五、六届委员等。王朝闻是熟谙实践的美学家。在七十余年的艺术与学术活动生涯中,他横跨美术、文学、戏剧、电影、曲艺、民间文艺、摄影等多个领域,先后出版了专著和论文集40余种,近千万言。他的理论著述,源于直接和间接的审美经验,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把艺术创造和艺术欣赏融为一体。他通过数十部近千万言的著述,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美学和文艺理论体系作出了卓越贡献。他的美学既是艺术家的美学,也是哲学家的美学,具有鲜明的理论特色。他一生坚持文学艺术为人民服务的方向,关注艺术与生活中的重大课题,坚持真善美的艺术理想,强调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借鉴外国的先进文化。他十分注重美育教育,为提高文艺工作者和群众的审美素养付出了毕生心血。他的美学思想和理论建树,指导和影响了新中国的几代美术工作者。主要著作有:一、论文集:《新艺术创作论》(1950)、《新艺术论集》(1952)、《面向生》(1954)、《论艺术的技巧》(1956)、《一以当十》(1959)、《喜闻乐见》(1963)、《欣赏、创造与认识》(1978)、《创作、欣赏与知识》(1979)、《开心钥匙》(1981)、《不到顶点》(1983)、《再再探索》(1983)、《了然于心》(1984)、《审美的敏感》(1986)、《似曾相识》(1987)、《会见自己》(1991)、《东方既白》(1994)、《一身二任》(1998)、《趣与悟谐》(1998)、《书信、题词选》(1998)、《断简残篇》(1998);二、专著:《论凤姐》(1980)、《审美谈》(1984)、《审美心态》(1985,获中国图书奖)、《雕塑雕塑》(1992)、《〈复活〉的复活》(1993)、《神与物游》(1998)、《吐纳英华》(1998)、《石道因缘》(2001)、《王朝闻集》(22卷,1998,获1999年国家图书奖);三、选编著作:《王朝闻文艺论集》(全三集)(1979)、《黄山石》(1981)、《适应与征服》(1983)、《麦尼埃的雕塑》(1985)、《王朝闻曲艺论文选》(1986)、《论戏剧》(1987)、《王朝闻学术论著自选集》(1991)、《美术谈》(1991)、《我的游踪》(1992)、《雕塑美》、1994)、《从心上来》(1998);四、主编著作:《美学概论》(1981年,至今已印行29次)、《中国民间美术全集》(14卷,1993,获“五个一工程奖”、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奖)、《中国美术史》(12卷,1998)、《八大山人全集》(5卷,2000,获2001年国家图书奖)。

 


宗白华(1897-1986),曾用名宗之櫆,字白华、伯华,江苏常熟人。1918年毕业于同济大学语言科,受聘于上海《时事新报》副刊《学灯》,任编辑、主编,将哲学、美学和新文艺的新鲜血液注入《学灯》,使之成为“五四”时期著名四大副刊之一。1919年被五四时期很有影响的文化团体少年中国学会选为评议员,并成为《少年中国》月刊的主要撰稿人,积极投身于新文化运动。1920到1925年留学德国,先后在法兰克福大学和柏林大学学习哲学和美学。后回国,自30年代起任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1949到1952年任南京大学教授,1952年院系调整,南京大学哲学系合并到北大,之后一直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后兼任中华全国美学学会顾问。曾任中华美学学会顾问和中国哲学学会理事。宗白华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先行者和开拓者,他毕生治学研艺,精通中西美学和各门艺术理论,是深得中国古典美学精魂的美学家,被誉为“融贯中西艺术理论的一代美学大师”。 著有《宗白华全集》及美学论文集《美学散步》、《艺境》等。


朱光潜(1897-1986),字孟实,安徽桐城人。现当代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1922年毕业于香港大学文学院。1925年留学英国爱丁堡大学,致力于文学、心理学与哲学的学习与研究,后在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1933年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教授。1946年后一直在北京大学任教,讲授美学与西方文学。主要著作有《悲剧心理学》、《文艺心理学》、《西方美学史》、《谈美》、《谈文学》、《谈美书简》等。

 


黄宾虹(1865-1955),初名懋质,字朴存,号滨虹,后改写宾虹,别号有予向、虹若、虹庐、虹叟、黄山山中人等。著名国画家。祖籍安徽歙县,出生于浙江金华。曾居上海三十年,主要在报社、书局任职,从事新闻与美术编辑工作;后转做教育工作,先后任上海各艺术学校的教授。1937年6月,应北平古物陈列所和北平艺术专科学校之聘,来北平鉴定书画和担任教授。1948年离平赴杭,任国画教授。1949年任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今浙江美术学院)教授。1953年,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同年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当时称"中央美术学院民族美术研究所")首任所长,为新中国的美术学学科奠定了学术基石。1955当选为华东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2届全国委员会委员。黄宾虹擅长山水画,兼作花鸟画,并进行绘画史论和篆刻的研究、教学,以及中国美术遗产的发掘、整理、编纂、出版工作。50岁之前,致力于学习传统画法。50-70岁,深入名山大川,纵游大江南北,游山写景,旅行纪游画稿当以万计。70岁以后,形成独特风格。黄宾虹在山水画创作上,最大的成就是用墨,有“黑、密、厚、重”的显著特色。画山水之余,也画花鸟,别具风味,可谓“简、淡、拙、健”,三笔五笔不假雕琢,纯任自然。人谓其山水为“密体”,花鸟为“疏体”。黄宾虹在书画实践同时,注重教学和画论、画史的研究,以其丰富的艺术实践和渊博的学识,形成独特的艺术观和教学方法。其作品遍布全世界,英、美、瑞典、日本等国博物馆、美术馆均有收藏。其述著宏丰,与邓实合编《美术丛书》20巨册。著有《黄山画家源流考》、 《中国画学史大纲》、《古画微》、《虹庐画谈》、《画法要指》、《宾虹草堂藏印》、《宾虹诗抄》等。另有辑本《黄宾虹画语录》。


理论新见
史学视野
专著推荐
独立书评
MORE
新书推荐
MORE
译著讯息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