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放青年艺术家的活力

孙津  来源:中国美术报 发表时间:2016-11-07

摘要:常有人说,现在中国的美术界是“论资排辈”。此话不假。放眼看去,美术界占据或拥有职位、地位、权力以及利益和名气的都是老年人,至少都在55岁以上。

常有人说,现在中国的美术界是“论资排辈”。此话不假。放眼看去,美术界占据或拥有职位、地位、权力以及利益和名气的都是老年人,至少都在55岁以上。

这种状况说明了什么呢?或者说,它正常与否、是好是坏呢?答案恐怕在于看问题的角度。很显然,“论资排辈”这个用词本身就表明了某种不满和抱怨。那么,不满和抱怨究竟是什么意思呢?我认为大致可分为两种情况。

一种是个人利益,也就是孙幼军《小布头奇遇记》里的鼠老二心态。鼠老大霸道,其他老鼠就都巴结它,写诗赞美它,鼠老二假装自己没有诗才,就说“吱呀吱呀吱呀吱”,其实它心里想说的是“老大一死我当家”。在美术界,各种公开场合对有权有势者的溢美之辞后面,也许就藏着鼠老二想说的意思,只恨媳妇熬成婆的年头太长。

另一是对美术事业的希冀或要求,也就是能有表达年轻人意愿或诉求的机制。美术界当道的老人未必不称职,大多也都是卓有成就画家,但是,老人和年轻人的观念和想法毕竟不一样。因此,即使“论资排辈”也未必压制年轻人,但肯定不能自然地就产生出年轻人的想法、体会到年轻人的感悟。这样说来,如果年轻人也能参加到“当道者”的行列中来,不仅大大有助于美术事业的新鲜活力和多样化,也将从机制的角度缓解鼠老二心态。

不过,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也就是从艺术家成长的自然代际来看,从学习、出道再到“当道”应该有其所需的最少时段。法国学者罗贝尔·埃斯卡皮在考察作家的代际时段时发现,人们知道某个作家或者说某个人成为作家的年龄一般都超过了40岁。美术界似乎没有这方面的统计资料,但如果以15岁开始学画到40岁卓有成效来计算,代际的时段应为25年。然而,“论资排辈”的现象表明,不仅40岁几乎不可能当道,而且艺术成就的衡量标准是多元的,包括美学、商业、社会、教育、体制、政治等各种因素。

比如,陈逸飞创作《黄河颂》的时候是26岁,美术界和一般观众肯定认为这是一幅很好的作品,但不仅他还不可能作为真正的“著名”画家被人记住,而且当时整个社会也不具备商业成功的条件。1996年,陈逸飞50岁,《黄河颂》以128.5万港元在苏富比公司拍卖成交,是当时中国油画最贵的作品之一。到了2007年,也就是陈逸飞去世两年后,《黄河颂》在嘉德公司拍卖会上估价2000万元人民币,结果以4032万元成交,是1996年的30多倍,并创中国油画价格之最。

陈逸飞虽在国外待过一阵子,但整体应该算是体制内的画家,却也还没有熬到“当道”。除了具有实体机构的体制,美术活动的体制功能还包括很多因素,最为突出的就是所谓话语权,而话语权的形成也取决于多种因素,比较主要的有经济实力、历史传统、人才素质、需求群体、欣赏习惯等。因此,美术界由什么人来当道其实反映出对于美术事业的态度或自觉性,我们常常感叹当今世界美术的话语权在西方,其根本原因正在于我们自己对美术事业的不自觉,而“排资论辈”就是这种不自觉的突出体现。

    上述情况使我想起毛主席对于领导班子“老中青结合”的要求,而这就是对一项事业的自觉安置。改革开放以来,先是提出干部队伍“年轻化”的要求,后来又形成了“后备干部”的培养和储备机制。由此我认为,就美术创作、批评、理论来讲,无论为了增强国际的竞争能力、还是促进国内的繁荣兴盛,我们美术事业的“当道者”都应该自觉做“老中青结合”的安置。从体制的角度讲,可以先从大学、研究所、学会或协会以及创作机构等美术实体单位做起,在领导职务上设置年轻人的相应比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