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抱“美术馆时代”

斯舜威  来源:中国美术报 发表时间:2016-11-10

 中国已经开始进入“美术馆时代”。各地掀起了兴建美术馆的热潮,形成国有美术馆和民营美术馆竞相发展的良好势头。近3年,全国美术馆的数量翻了一番。国家对文化艺术的重视,艺术市场的繁荣,人民大众审美需求的旺盛,形成了美术馆发展的内在动力。到美术馆参观展览、参加活动、休息消闲,正成为一种时尚。

“美术馆”一词来源于希腊文,准确说是“美术博物馆”,属于博物馆的一种。我国的博物馆事业起步较晚,故宫博物院建于1925年,才90余年。我国博物馆数量与泱泱文明古国的地位是极不相称的,明显偏少,而美术馆的发展更是滞后。早在1913年,任职于教育部的鲁迅就起草了一份《拟播布美术意见书》,明确提出建立美术馆和美术展览会的计划。他说:“美术馆当就政府所在地,立中央美术馆……所列物品,为中国旧时国有之美术品。”1922年,蔡元培发表《美育实施方法》,提出要建立美术馆,把人类的精神财富公之于众。早期美术教育的代表人物徐悲鸿、林风眠都曾大声疾呼要建立美术馆,并为之奔走呼号。

我国最早的美术馆是1936年8月在南京建成的“国立美术陈列馆”,翌年4月便举行声势颇大的“第二次全国美展”。堂堂上海滩,民国时期没有一处公立美术场所,美术展览大部分都在商场附属展厅和画廊等处举行,但每年也有几十场展览活动,1928年至1937年为高峰期,平均每年达48场次。抗战胜利后“国立美术陈列馆”的建筑被立法院和参政院占用。1956年,江苏省美术陈列馆筹备处在此成立,1960年定名为江苏省美术馆。新中国建立后,中国美术馆于1958年开始新建,1963年建成开馆,馆名由毛泽东亲自题写。此外较早的还有上海美术馆,其前身为1956年开馆的上海美术展览馆,上世纪80年代重新翻建,改为上海美术馆。

西方美术馆和中国美术馆有一个区别就是,西方的美术馆是囊括了古代作品和现代作品的场馆机构,而在中国,博物馆和美术馆的区别还是很明显的,博物馆主要收藏和展示古代文物、文献、艺术品等,以长期陈列为主;美术馆主要以现当代作品为主,并代表国家承担美术作品和美术文献的展览、陈列、征集、收藏,利用美术和美术馆资源开展学术研究、教育推广、对外交流和公共文化服务,以临时展览为主。

就目前情况看,美术馆的发展还是远远跟不上形势发展的,主要存在的问题是:一、美术馆数量明显不足。目前我国的美术馆数量,只是博物馆数量的1/20,有近 1/3 的省份没有省级美术馆。二、经费和藏品严重不足。藏品是美术馆的立馆之本,藏品匮乏,美术馆造得再宽敞华丽也无济于事。三、专业水平不高、专业人员奇缺。有一种误解,认为美术学院学美术的一定对口美术馆,其实未必。美术院校现在的学科设置,很少有专为美术馆量身定制培养人才的专业,即使有策展、典藏、艺术史论等专业人才,但从理论到实践,从校门到美术馆实际工作,还有一个较长的熟悉、锻炼过程。四、美术馆定义和建设标准模糊,缺乏应有的进入门槛,多头管理,鱼龙混杂。

美术作品在中国历史上一直享有崇高的地位,是“成教化,助人伦”的重要手段。从六千多年前“河图”“洛书”的传说中,我们就可以看到原始的美术与社会管理之间的一种紧密关系。现代美术馆,对于一个国家、一座城市,是文化地标,是不可或缺的综合性文化场所。在西方,美术馆被誉为“现代教堂”,是净化心灵的场所,它在某些方面取代了教堂的职能。上世纪初蔡元培提出“以美育代宗教”,是有道理的,代表了社会转型期的一种精神倾向。美术馆是共享人类文化成果的精神殿堂。中国的“美术馆时代”已经大步向我们走来,我们能做的是张开双臂,拥抱“美术馆时代”。

(作者系浙江美术馆馆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