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者之 “小炉匠”和玻璃灯工

任波  来源:《中国美术报》第7期 发表时间:2016-11-01

图片4.jpg

任波


我出生在“中国琉璃之乡”山东淄博博山。小时候,我每天都能看到放在板车上被运送来的五彩缤纷的玻璃棒料。16岁那年,当我第一次踏进玻璃灯工工作间,见到老艺人们用一束火焰和一根玻璃棒做出各种生动逼真的动物时,感觉他们就像是魔术师和手中的魔棒,太神奇了,从此我与玻璃结下不解之缘。是年,我在博山美术琉璃厂工艺美术研究所拜师学艺,自称“小炉匠”,开始了专业灯工技艺的学习。

灯工工艺是一种在公元前就已经出现并使用的古老工艺,在世界玻璃工艺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灯工”是行业内对灯加工的习惯称呼。制作“灯工”的方法实际上是采用气体燃料(煤气、天然气或者液化气等)和助燃气体(空气或者氧气),使喷灯喷射出高温火焰,进行玻璃加热以及成形加工。因此也被称为“火中的雕塑”。

因为是用火来制作,所以伤疤在所难免,我的手上、身上……伤疤清晰可见。虽然累,但心里只有一个强烈的愿望,就是有一天我也可以把五彩的玻璃棒做成精美的艺术品。

“虽为人作,宛自天开”,这正是玻璃艺术的魅力所在。它是一种充满张力的神奇物质。柔时似水,刚时如钻。“玻璃纯净如水却又坚如磐石,”这句话是荷兰玻璃艺术家Bert Van Loo说的,前面还有一句是“遇到热流,柔软而黏腻,一旦冷却立即变得硬实而锐利,同时也脆弱且易碎”,以此来描述玻璃在不同温度下的不同状态。灯工玻璃制作工艺是一种传统文化的传承。更重要的是,玻璃产品是独一无二的,没有两个一模一样的玻璃产品。

玻璃灯工不是一种仅凭机械或工具对玻璃外观直接加以改造的制作活动,它因为有“火”的参与,使得玻璃材料呈现瞬间多变的特质,可以细若蛛丝,也可以圆润如珠,形态万千。当玻璃棒或玻璃管在喷灯上加热后,制作者要随时调整手势来控制玻璃软化的速度,确定玻璃的软硬程度以便满足不同造型的要求,同时要借助各种小型工具加以雕琢,随时在“火”中调整玻璃形态。

人虽然在把控着玻璃的造型变化,但同时玻璃的特征也在制约着人,只有充分掌握了玻璃的料性,才能在制作中游刃有余。很多以灯工工艺为创作手法的玻璃艺术家,都是经过长达十多年,甚至是几十年的实践才能在制作中从容自若、成竹在胸。

玻璃灯工一般都是手工操作,不仅动手,更要动脑。在雕塑前,首先要对作品的外观形态、造型特点有足够的了解,做好构思后才能动手。用料时要掌握各种料棒的性能,比如软化点、刚挺性、炸裂情况。只有掌握住料性,有成熟的构思,才能在热塑中得心应手、一气呵成。

玻璃灯工工艺本身就是一种交流,是制作者和玻璃之间的交流。它是活的,有生命力的。一根普通的玻璃棒料,经过在火中“雕塑”后变得光彩夺目,孕育了灵性,赋予了生命。古诗云,“虚空无处所,仿佛似琉璃”,说的是一种禅境,也是对灯工艺术创作者心境的真实写照。我希望通过我的努力,让更过的人来认识了解这门艺术,同时也让更多的人来传承这门手工艺。■


图片3.jpg

九龙樽/古有“龙生九子”之说,因以为饰而示祥瑞 50*50cm

图片2.jpg

图片5.jpg

图片6.jpg

2015年新作品“虫趣”系列被上海玻璃博物馆和秦皇岛市玻璃博物馆收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