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艺美术的现代化与现代性研究

袁剑侠  来源:《中国国家美术》 发表时间:2016-10-30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拉开了现代化的社会进程,在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或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工艺美术拉开了现代转型的序幕。工艺美术的现代化比较好理解,近百余年来,中国从未停止过追赶现代化的步伐,中国有三次大的现代化进程:清末民初,建国后,八十年代至今。但由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比较曲折,最初的现代化诉求又是外力推动型的,而非自发产生的,后来虽然对现代化有迫切的需求,但对现代化的深层内涵——现代性认识不足,直到八十年代,对现代化的追求被对现代化的反思所代替,人们才开始真正思考现代化的最终目的是什么,现代性问题才真正得以凸显。

工艺美术的现代化比较好理解,但工艺美术的现代性比较隐晦,又比较抽象,因此研究工艺美术的现代化和现代性问题,寻绎工艺美术的现代化和现代性的关系,加强对工艺美术现代转型特点和发展方向的认识,是工艺美术理论当前迫切的任务。工艺美术的现代化与现代性的关系,是表象与本质的关系,就是说,工艺美术的现代化只是过程和表象,而现代性才是本质,已经寄寓在现代化的过程中。现代性是现代化的必然结果,工艺美术既然开始了现代化,就不可避免地体现现代性,不论隐显与否,不论彻底与否,但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现代化的程度不同,因此对现代性的认识、现代性的表现方式也有所不同,现代转型的力度也有所区别。

下面我们通过对清末民初、建国后、八十年代至今三个历史时期的工艺美术进行梳理,从中可以清晰地看出工艺美术在现代转型过程中的发展轨迹。


一、工艺美术现代化的三个阶段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拉开了现代化的社会进程,在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或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工艺美术拉开了现代转型的序幕。中国工艺美术的现代化进程比较明显、清晰,因此我们不作为论述的重点,在此仅对三个历史时期进行简单的回顾。

1、清末民初。到了晚清,洋货的倾销严重冲击了传统手工业,迫使洋务派采取机器生产。工艺逐步开始了机器生产的历程,中国社会进入现代转型的第一个阶段。晚清造物方式的转变,促使晚清“工艺”的内涵逐渐发生变化,不仅包括传统手工艺,还包括机器制造。1903年清政府设立商部,制定了一系列旨在“振兴工商”的法规、政策和措施,激发了1895-1898年、1903-1908年两次振兴实业的高潮。如仅1904年奏准办理的公司中,与工艺有关的有博山玻璃公司、耀徐玻璃公司、汉口玻璃公司、华宝制磁公司、河南禹州磁业公司、江西瓷器公司。当然,晚清工艺的机器生产是小范围的,而且是被迫进行的,处于现代化的萌芽阶段,对现代性的认识还处于朦胧状态。主要的传统工艺门类如陶瓷、丝织等被迫采用新的生产方式,从而在局部地区或领域出现了机器生产,并逐渐从传统工艺中萌蘖出机器新工艺。如陶瓷行业引进和采用了一些新的技术,开办新式工厂或瓷业公司,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民国初年丝织业纷纷引进日式提花织机和电力织机,产生了众多丝绸新品种,以适合西装用料。

2、建国后。新中国成立之初,机械化生产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现代化的标志,由于对现代化的迫切渴望,实现机械化生产成为中国追求现代化的策略。经过合作化改造之后,工艺美术行业在生产方式方面,抛弃个体化和纯手工的生产方式,走上集体生产的道路,实现了工艺美术产业化,完成了向规模企业、手工和机器生产相结合的现代工艺生产体系的转变。在集体所有制的工艺美术企业中,除了一些需要保留独特工艺美术韵味的关键工序采用传统方法外,辅助性工序基本上都实现了机械化和半机械化加工。这一时期的工艺美术在技术层面逐步实现了现代化,机械加工工艺取代传统手工技艺,集体化合作生产逐渐取代个体劳动,标准化产品逐渐取代个性化产品,是这一时期工艺美术的写照。在工艺美术生产中的某些环节采用机器,由此带来效率的提高、成本的降低,把艺人从低级、重复、繁重的工序中解放出来,同时换来相对大批量、低成本的产品,使工艺美术真正普及到生活中。但同时也牺牲了工艺美术的手工特性,显然当时的工艺美术界还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导致了后来的盲目追求量产。

3、八十年代至今。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建立了完整的工业化体系,整个社会从半农业、半工业社会进入工业化社会,由半机械化生产方式向工业化生产发展。这一时期,工艺美术行业的机械化程度进一步提高,企业的技术装备也在不断提高,生产方式发生了彻底的转变,整个工艺美术行业的生产面貌有了较大改观。1983年工艺美术全行业机械化、半机械化程度达到30%以上,上海市达到了60%以上。如抽纱刺绣行业广泛采用洗衣机、甩干机、烫平机,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生产,实现了工艺制作的量产。随着机械化程度的提高,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工艺美术的生产方式产生了很大变化,尤其是满足人们衣食住行的各个工艺门类,都实现了机器生产。如日用陶瓷、纺织、印染完全实现了工业化生产,甚至部分刺绣、花边、绣衣等也都采用机绣,或者机器和手工结合,玉器行业普遍采用钻石粉工具、超声波打孔、电动高速磨玉机等设备,一些地区的木雕、石雕等雕刻门类普遍采用雕刻机械,生产开始批量化,只有某些工序,如人物脸部等采用手工雕刻。一些先进技术,如电子、激光、红外线以及真空失蜡浇铸、恒温喷漆等,开始用于工艺美术生产,大大缩短了生产周期。

二、工艺美术现代性的表现

现代性的本质体现为民主、自由和理性,那么就工艺美术行业而言,工艺美术的现代性也毫不例外地体现出民主、理性的内涵,不过在不同阶段则表现为不同的特征,进而引发了近百年来工艺美术的现代转型,使工艺美术的发展呈现出开放、融合、创新等趋势。

1、清末民初工艺的现代启蒙:去贵族化。

1840年之后,皇权逐步被削弱,随着辛亥革命的爆发,封建王朝进一步瓦解,原先官作中的工艺美术品类快速转入商品生产和流通领域,原先拘囿于官方手工业中的老手艺人摆脱了匠藉身份,成为了自由劳动者。其中一些技艺出众的老工艺人还创立了自己的作坊和商号,他们凭借所掌握的贵族工艺绝活,样式、风格、标准,迅速成为在民间工艺的主体。与此同时,外国洋行也纷纷进入北京、天津、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开办商行,把漆器、玉器、牙雕、景泰蓝、刺绣、鼻烟壶、宫毯等具有贵族工艺特色的产品销往世界各地,使得原来官办作坊中的工艺美术市场化。晚清至民国二十年之间,北京工艺美术品之所以能够畅销欧美各国,当时除了政府大力拓展工艺美术的海外贸易外,民间资本也积极介入此类商品的生产和贸易,有力地推动了贵族工艺的商品化、民间化过程。

由于统治势力逐渐衰微和市民阶层的兴起,适应这一社会结构的变化和需求,晚清工艺的服务对象的变化导致审美趣味的变化,中外贸易、交流的增多,直接或间接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审美趣味。如果说清前期服务对象以宫廷为主,工艺制作以工巧见长的话,那么晚清工艺风格从前期的繁缛、华丽、工巧,逐渐向民间化、实用化、商品化转变,局部出现了机器生产,如晚清的景泰蓝、玻璃、造钟工艺,就体现了这种变化。因此晚清的工艺风格从清前期繁缛、华丽、工巧,逐渐向民间化、实用化、商品化转变。

过去,官办手工作坊直接服务于宫廷和上层贵族,生产者的个人意志基本上以消费对象的群体意志为转移。这类工艺美术品最初为了满足极少数权贵对财富和权力的占有欲,体现他们的社会地位,因此追求华美繁复的造型和装饰、复杂严谨的工艺,却没有明确的实用目的。尤其是工艺品的装饰纹样和型制,成为统治阶级的身份标识,但这一时期去贵族化的意识体现得比较明显。

2、建国后工艺美术的现代化:去阶层化

1949年后,建国后首先要解决的是物质上的匮乏,所以从衣食住行着手,研究、推出了许多适应生活需要的实用工艺品,重点推出与人民生活日常需求密切相关的工艺品,使工艺的门类更加丰富。以陶瓷为例,建国后陶瓷行业确定了发展日用瓷的主导向,就明确地体现出了追求大众化、民主化思想。染织等行业的日用品也得到大力发展,不断采用新的工艺技术、新的材料和新的图案设计,日益发展成为最有生机活力的工艺美术行业。随着时代的发展,工艺美术对自身的内容、形式以及生产方式进行改革和创新,在现代社会,工艺美术的使用者、拥有者,不再是过去的统治阶级而是普通百姓,这就决定了工艺必须能够满足大众化的需求,而不是追求材料的贵重、稀有;在审美趣味方面,必须造型简洁大方、装饰简约不繁,在深层内涵上体现现代民主、自由的思想内涵,才能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趣味。另外,在题材方面,出现了许多反映现实生活,反映社会建设、表现工农兵的新题材,体现了民族化、大众化、民主化思潮,创造出了符合时代精神的新风格、新趣味。如湘绣《伟大的会见》、绒绣《周总理》,1954年杨士惠创作的《庆祝宪法诞生》(《北海全景》)大型象牙雕刻作品等,都是时代特色明显的工艺美术经典。这一时期大众化、民族化的例子比比皆是,如浙江、四川、河北等地的美术工作者和工艺美术艺人合作,为龙泉瓷、四川漆器、荣昌陶、峰峰黑白瓷等品种,创作了多种具有地方特色的新花式,四川漆器、浙江竹编屏风、河北峰峰黑白瓷等特色工艺品,在造型和工艺处理上具有了现代意识。

综上所述,这一时期的工艺美术在产品结构方面,改变了过去为宫廷和上流社会服务为主的格局,主要生产以出口创汇的高档工艺品和满足生活日用的大众工艺品;在审美趣味方面,摆脱了传统宫廷艺术繁缛的装饰风格,简洁实用、朴质无华的风格得到提倡,与此同时,强调民族传统、重视民间艺术的审美趣味。在工艺题材方面,普遍的工农兵和现实生活的题材,都体现出这一时期工艺美术力求去阶层化的精神内涵。

3、八十年代至今对现代性的思考:去身份化

80年代中后期,西方现代艺术再次引入中国,新思潮以及现代设计的不断引进,对传统的工艺美术产生了很大冲击。尤其是80年代全方位的改革开放,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不仅商品极大的丰富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发生变化,传统工艺所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和文化基础受到了极大的动摇。因此“新时期”的工艺美术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从形式到材料、从工艺到观念,都注入了新的因素,呈现出个性化、专业化、市场化的趋势。

在工艺创作方面,创作题材扩大,创作手法多种多样,创作思想空前活跃,意识形态的影响进一步淡化,创作向工艺美术的本体回归,风格、技法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逐步摆脱了现实主义观念的桎梏,题材有大幅度的拓展,许多反映当代社会生活和新生事物的题材,进入工艺美术的视野,为传统工艺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工艺美术的各个门类努力向主流艺术靠近,这在陶瓷、刺绣、雕刻等工艺中都体现得较为突出,如苏绣重点选用中外油画、摄影作品为蓝本,浙江的东阳木雕着意吸取中国画的艺术特点,而漆器中出现的漆画,更是工艺向主流艺术学习的突出表现,景德镇陶瓷则明显呈现出以画瓷为主的特征。工艺美术原本的实用功能向非功利转化,出现了新手工艺门类,如陶艺、纤维艺术等,试图打破实用艺术与纯艺术之间的界限,不以具体实用功能为最高目标,最大程度地发挥材质本身的魅力,同时强调艺术家的个性,向传统工艺程式、工艺美学挑战,是艺术观念的大胆突破。这标志着中国工艺从传统形态向现代转型,从重视“工”、“技”向重视“意”、“艺”转变。

这一时期,对现代化的追求被对现代化的反思所代替,从呼唤现代化到反思现代化,人们开始主动、真正思考地现代性的内涵问题。这一时期工艺美术的现代化表现得最为充分,主要体现为创作观念和装饰风格的变化,开始出现抽象的装饰纹样和图案,重视形式感和装饰性,纹样、装饰体现出时代特色。在人才结构方面,新一代工艺家有过专业艺术院校学习和进修的经历,具有扎实造型功底,受到系统的专业化训练,新一代的工艺家善于从古今中外的艺术中吸收营养,注重探索表现思想和个性,彻底摆脱了模仿、因袭的风气,不断提升工艺的艺术性。这一时期的工艺家实现了从工艺品向艺术品的升华,由过去的艺人向艺术家的转变,从而体现出去身份化的特征。

工艺美术现代化的三个阶段和特征

阶段

对现代化的态度

现代转型的表现

现代性特征

第一阶段:清末民初

被迫采用机器生产

民间化、开放化、商品化

宫廷工艺民间化 贵族工艺市场化

日用品机器生产化  工艺市场国际化

去贵族化

第二阶段:建国后

迫切渴望现代化

大众化、民主化、民族化

工艺品大众化 纹样题材现实化

工艺生产机械化 民族工艺出口化

去阶层化

第三阶段:八十年代至今

追求现代性

反思现代化

市场化、个性化、专业化

创作个性化 生产专业化

风格国际化 功能非功利化

去身份化

三、结语

近百余年来,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导致各行各业的技术更新和进步。中国有三次大的现代化进程:清末民初,建国后,八十年代至今。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拉开了现代化的社会进程,尤其是80年代全方位的改革开放,经济飞速发展,新旧思想强烈碰撞,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发生很大改变。在三次现代化进程中,前两次由于救亡、积弱等原因,现代化的迫切程度一直占据压倒性的地位,但对现代化的目的和现代性的思考一直被搁置,因此对现代性的认识一直处于朦胧阶段,现代性问题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直到八十年代,对现代化的追求被对现代化的反思所代替,人们才开始真正思考现代化的最终目的是什么,现代性问题才真正得以凸显。

从工艺美术发展的角度来说,工艺美术的现代化隶属于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部分,机械化、现代化是方向,以半机械、机械甚至智能化取代手工,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工业化时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