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克军:人工智能完胜艺术,谁说不可想象?

吴克军  来源:中国美术报网 发表时间:2017-09-20

【本期话题】人工智能时代,艺术家怎么办?

策划:李振伟 李腾

编者按:本报第64期时评话题“人工智能:未来艺术的新玩法?”,一经刊发,便吸引读者的广泛关注,并多有留言和来稿参与讨论。在此,本报网继续对此话题探讨,以期对人工智能与艺术家创作之间的关系、或者人工智能对艺术家的影响进行更多方面和更多角度的考量。人工智能与现代科技影响的不仅仅是人们的日常生活,它们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提出了挑战。诚然,人工智能所“创作”出的书画作品都是事先输入的程序,完全没有自主意识,却可谓“无一笔无来处”,以至于几可乱真;再如网络作诗程序,通过字词组合、语义融汇,也能作“王维”如王维,作“李白”如李白,现实中诗人的冥思苦想,人工智能程序瞬间便可完成。虽然现在的人工智能尚还处在发展的基础阶段,但人们还是会对其未来不无担忧,或许它们终将会拥有自己的意识,到时候,其艺术创作愈臻完美,艺术家受到的冲击也如当下简单工作的被取代一样,似乎是一个亟待思考的问题。未来的发展不可预判,但人们对未来的想象从未停止。关于人工智能对艺术家和艺术创作的影响,是完全没有必要的杞人忧天,还是只是科技给我们开的一个玩笑?在此,特邀数位专家学者,对这一话题进行探讨。



人工智能完胜艺术,谁说不可想象?

□吴克军

 

人说文章伯,功夫岂自由。智愚真可学,能赋未央楼。

清华大学智能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诗歌生成系统,作出了中国第一首非人类创作的诗。

2015年夏,谷歌开始实施“Deep Dream”计划,机器展示了对艺术的诠释。

2016年,谷歌发布了“品红计划”(Project Magenta)“试图使机器能够学习如何生成艺术和音乐,它们也许还能独自创造出迷人优雅的内容”。2016年4月,微软和IHG的机器学习系统成功复刻伦勃朗画作。2016年10月,微软AI语音识别能力超过人类。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简称AI)已经开始撬动艺术的龟甲。

AI这个热词在与艺术进行关联的时候,令人在感到一种谐谑之趣的同时,隐隐觉得有一股森然寒气逼人而来。

meishubao/2017092109381726409.jpg


◆◆

专业界对人工智能对人类是否存在致命威胁的判断基本上是5:5,公婆之争,各有其理据,均难说服对方。

霍金与比尔·盖茨无疑是其中最著名的悲观主义者,他们一再满怀悲悯地警示我们要小心再小心。在哲学界,海德格尔也认为人类有可能被自己所创造的事物所击败。

反之,总有一部分人类自以为是,总是被万物之灵长的荣耀蒙蔽双眼,以为人类会永远掌控着一切权力,万物为我所用。

meishubao/2017092110585353291.jpeg


是天下无事,庸人自扰吗?人工智能来源于人类的智识,我们当然寄望人类总是能够理性而有效地控制智能而不遭反噬。

切切不要以为掌握着计算的机械与能力就不会被“算计”,历史上人类作茧自缚的例子还少吗?

也许在人类打盹儿的时候,人工智能就掌握了那个决定前途命运的控制开关。真有那么一天,我们不要以为这是人工智能不怀恶意的整蛊或无伤大雅的玩笑。

◆◆◆

人工智能发展的明天是无法预料的,现代人工智能之父马文·明斯基早在1960年就说过:“我确信终有一天我们能得到拥有解决问题能力的程序。”


在弱人工智能阶段,人类是智能的主宰;在强人工智能阶段,人工智能可能会与人类的普遍意志抗衡。

而到了超人工智能阶段,人工智能反捕人类并非天方夜谭,这一天目前看似遥遥无期,但问题的根本不在于时间本身。

有人说,“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趋势中,艺术将成为其最难接近的部分”。这个论点给定了一个并不自信的假定,过度强调了艺术家具有超乎于一般人的在灵感、直觉、修正、创造等向度上的强大。

事实上,艺术的创作并不必然比其他“工种”更复杂或更高级,也不必然比其他领域更神秘或更艰深。这是历史上对艺术家必然“了不起”“高大上”的习惯认知造成的错觉和误会。

艺术根本上也不过是基于认识论和方法论的一个披着自由与智慧外衣的技能而已。

当然这不是要否定极少部分艺术家的活计存在着一定的自由度、偶然性、可能性和不可预知性。

须知上帝和其他中外各路神明并没有规定艺术不可以被颠覆,何况“上帝已经死了”,人类早已被抛弃。

电影《普罗米修斯》剧照.jpg


◆◆◆◆

艺术领域的“一切皆有可能”已经被证明,科技的日新月异之下又有什么不可能发生的呢?

有新闻报道称远程做爱在今年底或明年成为现实,这种人神难料,匪夷所思之事就在眼前,人工智能强奸艺术又哪里是不可想象的呢?

把技术直接转化为艺术,在技术上实现的可能性是可以预期的,对对艺术“不怀好意”的人工智能开发者而言,方法总比困难多。

人类与人工智能终将在各个领域走向博弈,眼下看似输赢待定,但存在一种可能,人类有可能因为适应性而节节败退。


绝对不要天真地以为艺术可以自外于此。

一旦被人工智能惦记上,艺术的终结恐怕将不再是理论上的花样翻新或观念上的认知。

当人工智能仅仅依靠数据的输入与和程序的设定即可完全替代人类进行“创作”时,艺术将像一团虚淡的影子渐去渐远,终至无影无踪,真正地合乎逻辑地走到时空的黑洞之中。

好在人类向来善于自我安慰,也许到时人类会玩一个小花招,对艺术重新命名也说不定。

◆◆◆◆◆

另外,在后现代的语境之下,人人都是艺术家。

艺术之城四门洞开,艺术的生成方式前所未有地随意起来了,形式多样化预示着艺术的解体。

meishubao/2017092109351987082.jpg


意味着艺术统治力在下行,精神性在下行,技术性在下行,亲和力在下行,影响力在下行,传播到位率在下行。

艺术的荣景“无可奈何花落去”了。

在整体全面下行的背景下,艺术不再拥有膜拜和仪式的地位,不再具有难以超越的高度和难以企及的难度,不再具有严苛的标准。

所以,在艺术行将自我毁灭的状况之下,未来的艺术有可能更为不堪,被人工智能所颠覆或替代,并非什么痴人说梦的事。

不管主观上愿意与否,没有理由坚持认为人工智能一定无法摆脱人类的钳制,而艺术本来就是一个可怜的“苦孩子”。它曾是人类的宠姬,权力的玩物,宗教的附庸,哲学的傀儡,技术的奴隶,金钱的舞伴。

谁敢说最终不会沦为历史的“弃婴”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