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旭:批评家不是广告人,更非毛延寿

徐旭  来源:中国美术报网 发表时间:2017-11-07

【本期话题】艺术批评:缘何变成艺术吹捧?

策划:李振伟 李腾

编者按:艺术批评本来是批评家对艺术作品、艺术现象等所做的分析和评价,其中运用一定的理论观点和批评标准,不仅对艺术家的创作有着把关作用,也对当下的艺术发展和艺术现象起着引导和评判作用,并且也彰显着批评家个人的学术品格。然而,从近些年的艺术批评文章中可以看出,真正指出艺术家作品缺陷、并能够提出建设性意见的已经寥寥无几,基本上都是在为艺术家唱赞歌,甚或隔靴搔痒不知所云,艺术批评似乎已经沦为艺术创作的附庸,这其实也是艺术家和大众对批评和评论不认可的原因之一。那么,如何认识这种现状,以及如何保守艺术批评的底线,并建立艺术批评的真正话语权?本期时评,特邀请各位学者、批评家针对“艺术批评:缘何变成艺术吹捧?”这一话题共同探讨。


批评家不是广告人,更非毛延寿

□徐旭

如同普通商品生产活动一样,人类精神创造活动也存在生产——消费(流通)——再生产这么一种规律。

当然,这一规律并非简单、重复性的循环链,而是一根呈垂直状并指向上方,即螺旋状的曲线;否则,人类文学艺术的水平就永远停留在童年期,自然也不可能有今天如此绚烂多彩的文艺硕果。

正因为人类的文艺生产活动伴随着物质生活资料生产水平的发展而得到相应发展,所以在今天的艺术生产领域里,就出现了高度的分工与协作。

meishubao/2017110611031888367.jpg

在今天的艺术生产领域里,就出现了高度的分工与协作

一件有价值的艺术作品能否像一件合格的商品那样进入消费领域,这绝非艺术家单方面能搞定的事情,如果没有艺术家、策展人、展览机构、批评家、媒体人,甚至包括艺术接受者在内的各种力量的通力合作,是不可能的。

换言之,进入文化消费领域里的一件文艺作品质量的好坏,上述人等都必须为之承担连带责任。在这其中,批评家的角色,如同产品质量检验员或建筑监理员一般,其社会责任非常重大。

◆◆

把话说到这里了,或许有人会与我抬杠:

“老徐你这不是瞎打比方么?别说你们批评家没那么重要;就算没有你们,艺术还不照样是艺术?你们的角色充其量不过就和广告商差不多。你说说,你们写的那些所谓的批评文章与商品广告词有区别吗?”

若真有人这样认为,那我既不能说他的话完全是对的,也不能说他的话完全是错的。

想想吧,这世界上离开了谁,地球就停止转动了?所以说,批评家并非重要到阿基里德那根可以撬动地球的杠杆;况且即便就是那根杠杆,它也得需要一个足以使它能发功撬动地球的支点。

没有了批评家,艺术当然还是艺术;但批评缺席的艺术世界,必定是个良莠不齐、美丑不辨、香臭不分的世界。

meishubao/2017110611040333335.jpg

批评缺席的艺术世界,必定是个良莠不齐、美丑不辨、香臭不分的世界

另一方面,我们必须承认,的确有好些艺术评论文本写得真和商品广告词相差无几。

对此糟糕现状,我只能说:这是一个令批评家共同体为之而感到尴尬、丢脸与痛心疾首的事实。

◆◆◆

数年前,因不满于批评家收受艺术家的“润格费”而不问其作品质量好坏撰写吹捧文章的现象,上海批评家王南溟先生曾把一个色情行业的行话“坐台”,讽刺性地挪用到了他的一篇谈批评家问题的文本中。于是,这就有了风靡一时的“坐台批评家”或“坐台家”一说。

举个例吧,前几年,某地一著名整形美容企业主(同时也是整形外科大夫)突发奇想,要把一台整容手术做成一件行为艺术,于是花重金邀请了若干知名批评家当场观看;然后,又煞有其事地召开了一个学术研讨会;末了,这些拿了人家“坐台费”的批评家们纷纷在网络媒体上撰写评论文章为其“行为艺术”喝彩叫好。

meishubao/2017110611101064435.jpg

某名为“行为艺术”的整容手术现场

时隔一年之后,其中一位批评家良心发现了,最终还是道出了真相。

这件事,后来又因“神农架行为艺术研讨会”上发生了一个身体冲撞事件,而闹成了一个颇受人关注的网络新闻。

其实,美术界里出现的问题,只不过是当今文学艺术大生态圈的一个局部问题,在其它艺术领域如文学界,也出现了许多同样问题。

比如说,刚去世的那位湖北诗人柳忠秧,前几年曾因“在鲁迅文学奖由省作协向中国作协参评推荐时,以全票通过”,而与公开揭露此一文坛丑闻的湖北省作协主席方方打了一场名誉权官司。

据方方说,那些接受过柳忠秧请吃请喝的评委,大多为高校中文系教授,其中有好几位是著名文学批评家。

这些文学评论界的知名人士不仅冒天下之大不韪,把一个不入流的诗人推荐成了中国文学最高奖项参评入围者,还为其人用钱堆出来的多次诗歌研讨会坐过台。

这么些年来,在一些权威的艺术媒体上时常可以看到一些肉麻吹捧性质的评论文章,而一针见血针砭不良文学艺术弊端的评论文章却相应变得越来越稀少了,是那些曾为中国文学艺术的繁荣与发展作出过功不可没贡献的批评家们的学识与学养不够用吗?还是他们的智力越来越退化了?亦或是他们的审美判断力出了故障?

◆◆◆◆

说句真心话,这些问题都不是真问题,真问题倒是我们的批评家沦为艺术市场的寻租者与逐利者惹的祸。

而这一现象的缘起,正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社会转型期的到来后,金钱逐渐变成了衡量一切价值的尺度,各行各业都打起了快速致富的金算盘所导致的问题。

君不见,在“全民向钱看”的风气影响下,好多权威或老牌的艺术期刊为了挤上致富快车道,竟然挖空心思地发明出了“版面费”的潜规则;而那些花钱买版面者为了把自己装扮成重量级艺术家,便纷纷约请权威批评家为他们撰写涂脂抹粉的吹捧文章。

meishubao/2017110611293570137.jpg

艺术期刊“版面费”的潜规则

“随着艺术市场的发展,学术争论越来越少,批评家变成了各个不同的‘坐台共同体’,在占据利益的份额。”批评家王南溟先生的这一判断,绝非危言耸听,更非信口雌黄。

往胸口贴猪毛装李逵的艺术家们通过批评家们的“润笔”发达了,而批评家们也通过撰写广告性质的吹捧评论分得了利益;于是,艺术圈这一丑陋的利益交换现象发展到这步田地,问题就自然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了。

◆◆◆◆◆

古人云: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现如今的物质生活条件,无论怎么的不尽人意,总不至于饿死掌握了至少生产与话语权的文人吧?

然而,一些抛弃了人格操守与艺术良知的批评家们,却偏偏“为了一块牛排而出卖了巴黎”(注:歌剧《费加罗的婚礼》中的一段咏叹调的歌词)!

这些批评家们在金钱面前所表现出来的可鄙行为,简直连品行端正的广告人都不如,在今天广告行业中,至少绝大多数广告从业者都守住了不做虚假宣传的职业底线,而我们的批评家们却为了获得高额“润格费”竟扔掉了审美价值判断的客观标准,竟然敢于把稻草描绘成金条。

他们在金钱面前的表现,恐怕只能与两千多年前的西汉宫廷画师毛延寿相提并论。

meishubao/2017110611333416655.jpg

明 仇英 《汉宫春晓》局部(画师毛延寿为王昭君写像)

毛延寿把画笔当做生财之道,只给荒淫的汉元帝在按图召幸时制造出了一些麻烦;可那些沦为艺术家跟班的批评家们却败坏了一个时代的艺术风气,他们的狗皮膏药式的评论文字必将给我们的大众带来病态的艺术鉴赏与审美判断负面影响。

倘若,我们任由这类不良的艺术批评风气继续存在的话,久而久之,中华民族的艺术原野势必将会变成杂草丛生的戈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