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颖:创新思维要走出狭隘的批评惯性

李颖  发表时间:2017-11-09

【本期话题】创新的本源来自哪里?

李腾 李振伟

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同时也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我们走入秦汉文明展的时候,古代精美器物的工艺设计巧夺天工,它们所代表的是当时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创造和文化元素。而今又如何?中国当代工业走过几十年,中国作为世界加工厂为人类社会贡献了巨大价值,但是,在工业尖端领域的设计创新上却屡屡请西方设计师来操刀,这种例子不胜枚举,大到建筑和汽车设计,小到日常使用的科技产品,似乎没有西方设计师我们就做不成世界品牌。不免令人发问:中国创造的灵魂在哪里?

这里引用一个日本时装设计师山本耀司的例子,他和川久保玲在策划巴黎第一场服装秀时为了做出与法国时尚不一样的服装,把日本农民日常服装灵感引用到设计中,开启了一个有别于欧洲风格的日式设计风尚,同时其作品朴素粗犷的风格也带出日本禅宗“空寂”思想的影响,因而其设计实际上利用日本文化从而实现了“创新”。创新和传统一直是学界关注的话题并争论不断,而通过以上例子也看出,创新和传统文化元素并非不可调和的对立面。本期话题“创新的本源来自哪里?”,请专家围绕如何审视看待创新与传统的关系,以及创新对传统的突破等问题展开讨论。


创新思维要走出狭隘的批评惯性

□李颖

最初看到朋友圈里传播山本耀司为中国设计师打分的推文,说自己的设计排除了一切日本式的东西,还以为是这位耿直设计师的什么新言论,结果,翻出原视频一看,才发现是2012年的对话节目。本以为艺术家说话,总是很自我,不能当做逻辑性很强的理论来理解,也就代表他个人观点,见仁见智,无可厚非,更可况所涉及的主题还是风云变幻、潮流更迭的时尚界。结果,等到看完整个节目,奇怪的感觉出来了。当山本谈到自己的时装设计“排除一切日本式的东西”时,是有时间限制的,是专指他在1981年巴黎首秀时的创作心态;而那一次展示,业界评价是毁誉参半。当谈到1996年真正让山本蜚声时尚界的那一次秀,他说了,这一次他放开禁忌,使用了日式;如此,推文所强调的,只是山本的部分想法,还是几十年前初登上国际舞台时的想法。如此断章取义的做法,还真让这位国外时尚界的风云人物莫名背了锅!

meishubao/2017110917303175514.jpg

山本耀司的服装设计

传统承继与创新这样老掉牙的话题,为何频频在我国艺术界引发热议?纵观百余年来中西文化激烈碰撞下的艺术史,类似的话题曾在国画界引发“新旧”“融合”“距离”之争,油画界也有“民族化”之争。这些争论硝烟还未散去,设计界又因近年来“中国风”的流行,也正式加入战团。这个话题,若只是单纯从历史纵线上来看的话,并不能引发太大的争议,只有当异域文明以相对强势的姿态介入到参照系中,争论发生的几率就增大了。因此,此话题除了“古”“今”,还有外来文化的参与。百余年来,国人对传统的态度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正是有了东西文化的参照。而且,更为戏剧化的是,这态度的变化诡异莫测,如同坐着过山车,时而冲上云霄,时而降至谷底。这也就导致了如今艺术界对传统的态度,也是很难拿捏:强调过了,会被说成是“文化保守”;轻描淡写,又成了“文化虚无”,如此这般,很难定夺。

meishubao/2017110917363312938.jpeg

若只是从大的格局层面去谈“以复古为创新”,其实并没什么大的问题。古今中外,借古开今、推陈出新都是恒久的思路,似乎只有在现当代的中国,才成了争执的话题。创新的本源当然可以从传统中来。中国艺术史如此丰富多姿,这样的宝库弃之不用,还硬是要梗着脖子划上界线,如此不理智的“壮士断腕”岂不也是一种固步自封?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从传统中来吸取养分?正如目前传统手工艺的复苏,是讨论得很火的话题,也吸引了大量设计界的人投身其中。然而,对待古老手工艺的关键在于保护与传承,虽也谈在此基础之上的创新,但毕竟幅度有限。而现代设计是建立在工业文明基础上的新兴行业,既要适应工业化生产的程式化、集约化、批量化等特点,还要考虑大众化的消费承受能力,与传统工艺的手工质感、材料考究、工时花费等等,都有很大的不同。尤其放在今天的语境中,前者倾向于传承,后者则着力于创新;因此,设计想从传统工艺中借力,还得考虑自身的特点。

meishubao/2017110917402165453.jpg

贝聿铭 日本MIHO博物馆

还有就是对传统的借鉴不能总是停留在形而下的视觉符号层面。就拿这几年的“中国风”来说,在这股思潮之下产出的作品不少,但大都停留在元素借鉴、风格嫁接,再来一点中西混搭的浅层次上,而中国传统艺术文化内核与美学精神少有触及。这样近乎“揩油”、“打秋风”似的设计套路,自然难以服众。再反观日本的设计,确实摆脱形式上的借鉴,直接接通本土文化精神,一个“禅”境就可玩得出神入化,显然在创意上更高一筹。而我国的批评者,本可以对这些拙劣的设计现象展开评论,却偏偏一巴掌将整个复古创新的大思路全部拍死,还上纲上线说起了“文化自尊”的狭隘性,也将自己推到偏狭肤浅的境地中去。

今天的艺术界,最需要的早已不是新旧文化之争,东西文化之争,而是方法论之争,其中也包括看问题的角度和了解事物的手段。中国百年来的现代化历程,国人对于自身传统的批评与扬弃可说是世界文明史中都极为罕见的:我们总是抓住一些现象就试图作整体性的颠覆与革命,这实则是方法论的缺失和逻辑思维的紊乱。中国设计,——当然不仅仅是设计,要想走出国门,做出世界品牌,奔着全新的形式语言,深层的中国文化与审美内核的整体方向上去构想,亦或是不错的思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