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华清:设计教育需要补补传统文化课

沈华清  来源:中国美术报网 发表时间:2017-11-16

摘要:设计概念自上世纪引入中国的教育之中,考试制度便以西方美术为中心形成一刀切特点,在此模式下,培养的设计师往往是崇洋的目光,很少关注传统的文化。中国绘画、造物思想很少进入他们的学习课程中,即使是有涉猎传统园林的部分,也很少领悟中国造物背后的哲学思维方式。

【本期话题】创新的本源来自哪里?

李腾 李振伟

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同时也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我们走入秦汉文明展的时候,古代精美器物的工艺设计巧夺天工,它们所代表的是当时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创造和文化元素。而今又如何?中国当代工业走过几十年,中国作为世界加工厂为人类社会贡献了巨大价值,但是,在工业尖端领域的设计创新上却屡屡请西方设计师来操刀,这种例子不胜枚举,大到建筑和汽车设计,小到日常使用的科技产品,似乎没有西方设计师我们就做不成世界品牌。不免令人发问:中国创造的灵魂在哪里?

这里引用一个日本时装设计师山本耀司的例子,他和川久保玲在策划巴黎第一场服装秀时为了做出与法国时尚不一样的服装,把日本农民日常服装灵感引用到设计中,开启了一个有别于欧洲风格的日式设计风尚,同时其作品朴素粗犷的风格也带出日本禅宗“空寂”思想的影响,因而其设计实际上利用日本文化从而实现了“创新”。创新和传统一直是学界关注的话题并争论不断,而通过以上例子也看出,创新和传统文化元素并非不可调和的对立面。本期话题“创新的本源来自哪里?”请专家围绕如何看待创新与传统的关系,以及创新对传统的突破等问题展开讨论。


设计教育需要补补传统文化课

□ 沈华清

暑假带学生前往日本关西地区——大阪、东京、奈良,进行了一次设计考察之旅,感受了一下日本在现代设计上的视觉表现。考察的所有设计都综合了功能的设计和表象上的视觉呈现,功能为便利,而视觉为审美。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日本在设计上对于汉字和书法的重视和使用,其次是园林中修剪树木所表现出来的塑形审美意识。日本尽管属于汉字文化圈,但是在生活中要国民学习使用的汉字也只有2000不到,但是他们在设计中对于汉字文化的借鉴和应用意识却远强过中国。这不得不让我们这个汉字大国的设计师们汗颜。

meishubao/2017111614570386333.jpg

日本汉字设计

虽然设计不只是设计师的事情,但是设计师的引导意识基本上影响了社会的设计潮流,塑造了物质空间的面貌。如果设计师没有本土的文化意识和审美意趣,那么,社会就是简单粗俗的物质世界,而没有精致大气的物质面貌。古人说,器以载道,物质面貌一方面透露出我们在生活中的价值取向,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我们精神生活的状态。文化是个大概念,但是没有落实到具体的造物和做事中去,文化就只是先人的传统存在,而非当代中国人的文化创造,没有了文化底蕴的创造,何谈文化自信?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可是如今如果不到一些古代文化景点,已经感受不到中国文化的存在感,城市里的高楼大厦几乎千遍一律,没有一点地方特色。既没有什么审美存在,也没有什么地域传统表现。

meishubao/2017111315103196989.jpg

设计概念自上世纪引入中国的教育之中,考试制度便以西方美术为中心形成一刀切特点,在此模式下,培养的设计师往往是崇洋的目光,很少关注传统的文化。中国绘画、造物思想很少进入他们的学习课程中,即使是有涉猎传统园林的部分,也很少领悟中国造物背后的哲学思维方式。设计的理论都来自于西方,尽管不乏中国设计理论家对中国造物理论的梳理和总结,但是始终没有成为中国设计的教科书或得到有效传播。在现代城市丛林之中生活成长的一代人,经受的设计教育之中又缺少传统的审视和熏染,如何才能在设计中表现出传统的或本土的审美特色呢?设计教育的本土化改革就是重中之重的核心所在。

我们不能否定西方设计教育的借鉴意义,而应该着力于教学所需的具有时代性的眼光,每个时代的人都自然而然具有某个时代的特征,教学就是补短修正,缺少传统就补充传统知识,缺少创新就增强创新意识,创新与传统并不矛盾,传统的经典也是历史上创新的留存,而不是糟粕和平庸。当下很多人一谈传统就认为是迂腐和平庸,一谈创新以为就是创造和高级,这是一种错误的无意识感受。

meishubao/201711131513399882.jpg

如果设计教学的方式失去了生活的土壤,失去了传统的审美价值,设计创新就难以凸显本土性和实在性,从而沦为借用西方设计的衍生物。功能基于生活、工作的需要,这是设计创新的生产性特征,也是时代性的体现,而审美是基于地域和传统文化的视觉认同和共鸣的,离开了对传统的了解和文化元素的记忆唤醒,设计的审美只能是小众的猎奇。重视传统文化的再生不是否定对异域风格和元素的吸收,而是对设计中疏忽了文化内涵后的反思和意识,有了这种意识,文化才会融入设计考量中或将其创造性地加以融合。

但是,如果光有对传统文化的意识,而没有什么深入了解,就不可能“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设计师因不能达知文化精神本质而成了盲目摹古。如此这般,设计的创新也难以体现,设计的作品也容易出现不协调的现象。拿书法举例来谈,在传统耕读时代的中国,书写是传统知识分子的日常生活,无需强调,书写的熟练性无需赘言。而今,书写者少了,若设计师也与常人一样不写字,他们对书法或字体设计的审美把握必然难以达到基本的水平,想在设计中融入汉字之美就更难做到了。现在当我们漫步街头,很少看到有书法意蕴的Logo设计和广告海报,而在日本的京都和日式风格的设计里,却比比皆是。

meishubao/2017111614552259157.jpg

日本汉字设计

教育部已经要求各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这是必要的,但是若他们的父辈继续制造毫无传统底蕴的生活环境,那么,书法会和传统文化一起遭受“目光短浅”者的轻视,同时中小学生也难以获得书法或传统审美的环境熏陶。人的意识很容易受青少年时期生活环境影响,这就是文化在环境上的形塑能力,也就是文化的影响力。

meishubao/2017111315285452331.jpg

Aesop京都概念店

意识到设计教育中文化的价值,如何落实设计教育的本土化过程则是教学改革要紧迫面对的问题。首先,教师需要在传统经典上补缺,如果老师不懂传统审美和意象关系,那么,设计的表达就难以契合中文的语义和设计交流中的语境,如何理解审美词语的内涵和外延必然影响设计师对设计元素的运用和文化思想的注入。如果不阅读儒释道的经典,也就难以明了禅意、简朴以及仪式感等概念对设计的影响和设计价值的表现。阅读日本引进的《色彩设计》一书,我们可以明显看出书中基于道家思维的四象分析方法,而我们的设计理论教学中却常看不到传统哲学的方法指导。如果老师都不具备传统文化的涵养,那么,设计就只是停留于传统元素的嫁接上,容易断章取义,抄袭拼凑,难以活用,创新只能是个奢望。

也许对于艺术家而言,传统的审美很难彰显自我个性,但作为设计师要着眼于服务大众,提升大众,传统的审美无疑是重要的基础。设计师必须理解同中求异,这个同就是审美共鸣上的同,而异则是创新的独特异趣,只有设计师自身具备同化他人的文化高度,才能引领大众的审美取向。求同存异,创造新的设计精品。总之,只有设计师重视自身在文化传承中的责任意识,文化和审美的熏陶才能真正落地,才有可能实现从文化自信转化为文化自豪。■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