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旭:你吃什么,你就是什么

徐旭  来源:中国美术报网 发表时间:2017-11-14

美言无信不立:文艺包装为何弊端频现?

策划:李振伟 李腾 

编者按:近年文艺界兴起许多艺术演说明星,以演说文辞优美、媒体褒奖而拥趸者众,但又因其演讲中对史实的曲解广受非议。比如台湾学者蒋勋,他以艺术为题的演讲受到很多人追捧,赞其语言是春风化雨。然而,蒋勋书作大卖背后,批评者直指蒋勋作品硬伤不断,浙江大学江弱水曾转引台大教授的评价:“台湾瞎吹大陆乱捧,蒋勋就这样成了美学大师。他是被营销出来的,也许富而好礼的社会正需要这样的人。有了蒋勋,证明了国人心中对美和艺术有多向往,纵然那是被歪曲颠倒过的。”

通常而言,艺术史的研究重要的是以史实为基础,讲求思辨性,与纯粹的文学和纯粹的艺术之感性有着天然的区别。无论是研究还是讲演,对史实详加考辨是最起码的工作,否则,谬误百出的文章对于研究艺术史的人来说实在不堪卒读,对不明真情的年轻人的误导也是极大的。因此,本期时评以“美言无信不立:文艺包装为何弊端频现?”为主题,邀请各位学者、批评家共同探讨。


你吃什么,你就是什么

□徐 旭

首先申明:本文标题不是我本人想出来的,而是借用意大利策展人莫妮卡·德玛黛一次关于倡导素食生活的演讲之标题,只不过我下面将要展开的言说内容非常切合这个现成标题,于是,便公然掠人之美一次罢了。

今年去世的美国前总统吉米·卡特的国家安全顾问布热津斯基作为美国的战略专家,曾创造了若干经典的战略名词与理论术语,其中有个叫“tittytainment”的术语即“奶嘴理论”,如今仍具有极大影响力。

meishubao/2017111511521462837.jpg

“奶嘴理论”被发明的背景,正是1990年代中期伴随着资本全球化时代到来后一个全球性贫富悬殊的凸现,20%的富豪占有了世界上80%的资源,而80%的人群却日益被边缘化。为了化解社会矛盾与冲突,布热津斯基就提出了他的“奶嘴”理论。

一般而言,理论都是灰色的、不及物的,然而布氏这一理论却自带了一整套问题解决方案。这套方案很简单:利用并充分发挥各种现代化传播媒介或工具,把眼花缭乱的娱乐产品与充满了感官刺激的文化产品塞进人们的生活,通过它们最终达到消耗与挤占人们的大量时间,让陶醉于娱乐至死之中的人们逐渐丧失思考与认知能力之目的,如此一来,社会就稳定了。

我这篇短文所要谈论的话题,可以被看作是我对布氏“奶嘴”理论对中国图书消费市场之影响的一次反思。

但凡经历过1980年代那场“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热潮的朋友,大抵上会对当年新华书店门前排长队购买世界名著、城市与大学图书馆阅览室座无虚席的火热景象记忆犹新。那个年代里,书店里柜台中既无无病呻吟的消遣类读物,更无“心灵鸡汤”或八卦类快餐读物。今天的那些著名艺术家,比如方力均、王广义等等,他们当年还在念大学生时,都曾是饕餮似的“蛀书虫”;令他们如痴如醉,甚至曾通宵达旦课外阅读的经典书籍,大多为哲学类、历史类、美学、心理学名著;譬如尼采、萨特、叔本华、弗洛伊德、汤因比的著作。

meishubao/2017111514040824342.jpg

几年前,我曾与湖北美院教授魏光庆有过一次交流。交流过程中,这位作品曾被美国《时代》周刊作为封面的著名艺术家,特别回忆了他当年在浙江美院读书时,在同班师兄王广义等人影响下,贪婪“狂啃”晦涩艰深、诘屈聱牙的文史哲理论书籍的经历。

我问他:“这些书对你今天的艺术创作有用吗?”

老魏诧异地回答我道:“怎么没用……?太有用了!幸亏有了当年打的那些底子,我才有了今天的结果。”

台湾音乐人罗大佑曾在1990年代到来之际写过一首《之乎者也》的歌曲,歌中有这样一句歌词:“现在看看我们的青年,他们在唱什么?……剪刀等待之, 清汤挂面乎……”

罗大佑的这首歌,正是对1990年代突然降临的大众文化时代到来后各种快餐文化现象蜂拥而至的辛辣描绘。那时,影响海峡两岸年轻人的流行出版物,已不再是内容博大精深的文史哲经典名著,而是各类通俗的畅销书。即便哲学、美学、历史这类图书仍有读者市场,但是,它们却不再以名著本身的面貌出现吸引年轻读者了,而是通过类似蔡志忠的系列漫画本古典名著、余秋雨的文化散文等“快餐”的间接输出形式被浮躁的年一代读者所热情追捧。

1990年代,正是电视文化与网络取代传统的纸媒成为主流传播媒体的年代。文化传播的多元化,导致了读者群体的分化,而分化的结果则是,更多的普通文化接受者选择电视、电脑,甚至手机更方便、更轻松地接受各种文化信息。1990年代初,一位叫做汪国真的诗人不仅迅速走红,而且还一度造成了“洛阳纸贵”的文化奇观,鉴于此文化现象,文化批评家朱大可先生曾在一篇文章中不无尖刻地说:

“‘汪诗’在市场上茁壮发育,……表达了‘后文化时代’的‘拉罐文学’的主要特征:第一,高度通俗(彻底放弃原创性并对精英思想作简陋拷贝);第二,用过即扔(彻底放弃经典性写作)。更为重要的是,在经历了海子式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后,人们只需一种非常轻盈的‘哲思小语’,像粉色的口红一样,涂抹在苍白失血的精神之唇上,以滋润营养不良的文化面颜。”

meishubao/2017111512153086754.jpg

继汪国真的“易拉罐”口水诗风行之后,另一位媚俗文化先锋余秋雨则通过历史知识与文学语言的嫁接,迅速占领了大小书店与报纸杂志零售亭最招眼处。鉴于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山居笔记》等几部“大型文化散文”著作的病态热销,朱大可曾把他形象地描绘成:一个涂抹着文化口红,游走在文化风景线上的媒体英雄与电视教授(注:这段话是我根据自己的记忆转述的,估计不太准确)。

经过一波波快餐文化的狂轰滥炸之后,经典文化读物的市场占有面积日趋萎缩,而经过精心的商业包装与运作,并借助电视与网络立体传播而走红的通俗文化明星的畅销书,则占据了大面积的图书市场;青年一代文化消费的口味也随着文化市场的改变而得以潜移默化的改变,其后果则是日益趋向于扁平化、通俗化、感性化、流行化、八卦化与浅显化。当下热销的台湾学者蒋勋关于中国古代文学与艺术史貌似严肃实乃文化快餐的多种著作,则无疑是这一系列趋势的最新表征与余秋雨式的煽情、媚俗书籍的升级版。

meishubao/2017111511552119430.jpg

尽管“基本年代记不牢、基本朝代拎不清”的蒋勋因其作品中满是知识性硬伤与基本历史常识错误而遭到了若干治学严谨、学识渊博的学者的狙击,但他们的声音却最终难以扭转大众阅读口味的狂潮,更难以遏制住隐藏在市场热销奇观背后那只看不见的手的推波助澜。比如,浙江大学的学者江弱水教授借助英美新批评的文本细读法将蒋勋电视演讲文稿集中数不胜数的错误与纰漏拣出来逐一进行了有根有据的批评,然而,他的努力却仍无法阻挡蒋勋一路走红的荒诞现实。

最近二十多年来严重扭曲的文化消费市场,应当是对我们国家在艰难迈向市场化道路之前那四十余年时间里过于严肃、刻板、单调的大众文化生活的一种矫枉过正,或曰一种畸形的反叛;然而,在经历了二十多年文化与出版市场化的“摸着石头过河”之后,我们应发现问题,并积极扭转畸形的发展方向,通过各种奖励措施保护并鼓励严肃的学术著作占据图书市场;与此同时,要利用新兴的网络媒体吸引读者,尤其是年轻的读者重新阅读经典。否则,庸俗与反智的快餐出版物必将严重扭曲民族的心智,甚至极有可能影响到民族的文化基因。在这一层意义上讲,“吃什么,你就是什么”就绝非一个故弄玄虚的夸张说辞。■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