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杨函憬:旧物仓——开启南城记忆的时光机

林楠  来源:中国美术报网 发表时间:2019-10-12

世界是一个可以穿越的时光机。不同地域的差异化发展呈现出时代进步的痕迹,而那些承载旧时记忆的物件正是开启这场时光旅行的按钮。而每个城市的旧物仓,都是开启这座城市回忆的触发器,带领人们穿越到过去,采撷每一缕记忆的微光,复燃属于那个年代的激情。

旧物仓一路从厦门开到了北京南城,他们在购物中心开始了一场新的实验。从场景到体验,从体验到零售,从零售到社群服务。一切的背后却是不变的价值观和时间逻辑。

meishubao/201910121349559215.jpg

goodone旧物仓北京仓-风物商店


中国美术报:如何定义您现在做的这件事?

杨函憬:各方面都会有一些。比如在文化层面上,它有一点轻博物馆的性质,涉及到的内容与生活方式和生活美学有关。同时,我们也在做IP的衍生产品,与文创也有关系。


中国美术报:您如何理解文创?

杨函憬:10年前,我刚刚创业的时候,大家就在提文创。2013年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我提到:实际上没有文化创意产业,这只是社会阶段性的落后,由阶段性的创新产生了中间内容,所以叫文化创意产业。但是却有产业文创,比如一个行业如何去升级?酒店业出现了民宿,博物馆出现了像我们这种类型的,餐厅出现了网红餐厅,家具行业出现了独立设计师品牌等等,实际上是产业化的升级而已。每个产业应该是一类生活方式的迭代和更新。它的本质是人群的迭代,新一波的年轻人来了,他们不再想要原来的生活方式,从而产生了推动。


中国美术报:您如何理解生活美学?

杨函憬:这个词是很难定义的,它更多是一种对待生活的态度。我们的生活可以更好一些,这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们在吃有过多添加剂的食品时,就会想到没有添加剂的纯天然会不会更好些?当我们开始认真去生活的时候,就会不断产生要求,重新审视生活中的所有细节,这个时候就会转向对生活美学的思考。


中国美术报:您如何理解生活方式?旧物仓呈现出来的是一种生活方式吗?

杨函憬:生活方式店铺有一个特征,人们进来看到的不是产品,而是一种生活态度或者主张,是想要的生活状态。可以激励人们去想象、去做梦、去实现,因此它还与生活场景相关。我们在做的实际上是设计生活方式与人的对接。比如爱美食的人来到我们的厨房,这里真的如他想象中的模样,可以做菜吃饭,买到很好的食材,可以跟着去乡下那些物产聚集地。我们提供了一种行动的路径。

meishubao/2019101213530076389.jpg

goodone旧物仓北京仓-风物商店


中国美术报:当文创、生活方式、生活美学这些成熟以后会归入哪些产业?

杨函憬:百货和博物馆。旧物仓是轻博物馆性质的,是当下离我们时间最近的博物馆,或者说是生活博物馆。当所有这些都集中到百货,就能更好的去孵化这些细分的产业,帮助一个新的品牌开店。对我们而言,归宿就是一座时间博物馆和一座生活美学百货而已。


中国美术报:您如何看待设计行业以及设计师这个群体?

杨函憬:最初创业的时候我非常崇敬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这本书对我影响很大。我很感谢设计师这个群体,我们一开始就是在这个群体里中火起来的,大家都去找我们买原材料。他们是最先捕捉到这个趋势的人。因为设计师要去创造不同,而我们这些东西能够带来不同。我认同设计就是日常生活的再设计。现在如何生活,今后如何生活。物品不断革新,它的形式、工艺都在不断发展。在日本设计师是职业感非常强的,很多设计师工作到很大年龄,他们会有职业的使命感,不会轻易转行。设计师在年轻的时候因为阅历不够容易被商业化的设计所左右。虽然很多从业者也慢慢回到设计的路上,但是这条路还很漫长,很多人还无法打破这个循环。


中国美术报:从最早的厦门到北京仓,每一个店铺都在不断迭代,能介绍一下北京仓的特色吗?

杨函憬:今年我们也开了三个小仓,在阿那亚、深圳和广州,但版型比较小,只有300多平米,是北京仓的1/10左右。选址时首先要在很大的城市中心,其次有业主的大力支持。就是综合的资金条件、物业条件,还有区位条件。我们当时希望在购物中心呈现一种非商业的情景,就做了一个比较冲突化的实验。现在发现我们需要其它生活品牌力量的叠加。

meishubao/2019101213535270134.jpg

goodone旧物仓北京仓-复古市集


中国美术报:不同仓有哪些特点?北京仓算是未来的一个方向吗?

杨函憬:我们很喜欢空间,每做一次迭代都是用空间语言去表达的。好的生活产品、服务都是一条条供应链。有些仓是面向文创的,有些仓是面向文旅的,有些仓是去探索供应链的。但都在这样一条链的不同环节,每个仓会有不同的侧重点。


中国美术报:介绍下北京仓里面游乐园的场景体验?

杨函憬:我们目前的场景体验颗粒度还比较粗糙。我们希望打造的游乐园是这样的:当顾客来到打字区的时候,就可以打一封信给远方的朋友。来到黑胶的区域,就可以挑选一款以前的卡带和唱片来听音乐。来到游戏厅,就可以把以前的游戏玩个遍。走到电影院里,可以看以前的胶片电影,品尝从前故乡味的食物。这是一种完整的体验性,综合体验感会更强。目前实现的还只是视觉体验,用声光电的场景营造一个家的记忆,并且涉及一部分味觉的内容,在乡村这条线上我们做的是中古厨房。听觉方面还没有涉及到,大概还要花一年以上的时间才能完善。

meishubao/2019101213561790523.jpg

goodone旧物仓北京仓-中古厨房


中国美术报:介绍下北京仓的室内设计部分。

杨函憬:我们有自己的团队在做设计。每个仓都有差异,但基本材料比较统一。我们会用老的木地板、花砖,会有一定的风格识别度。我们要开一个仓,需要消耗掉很多材料。所以也在持续收集这些老旧的材料、也不断在使用。这些老地板也是规模化采集的,包括老的床板。

meishubao/2019101213572764039.jpg

用30年以上的老水泥花砖组成的花砖隧道


中国美术报:在您收集的这些旧物中,哪些能够代表当时那个时代的共性?

杨函憬:电话机、电视、饼干筒、花瓶,它们风靡的原因是什么?以前是计划经济时代,哪个地方的产品都一模一样。我们去每个地方,人们都会觉得这些东西是他们自己的,没有地域的差异。在各个地方都能产生非常大的共鸣。在七、八十年代这些东西都是一模一样的,因为商业刚开始发展。

meishubao/2019101213543641546.jpg

电视机、暖水瓶、闹钟,那些在时光里留下的旧物


中国美术报:会不会有一些旧物我们还没有收集到,就已经消失了?

杨函憬:很少,可能在现代的城市里没有,但是我们去偏远的城市或乡下可能会发现。就像瀑布流一样,消逝的时间会很慢,整个时间差可能是50年。


中国美术报:如何把这种非刚性的需求持续经营下去?

杨函憬:我们要向日本的企业学习,我们经营的是一个时代的变化。虽然都在提刚需、硬需求,但并不会天天都买东西。我们如何消费时间?消费情感?这些软需求有多少人在做专业的事情?我们都需要文化、美学、情感的东西,但是却没有对应可以消费的产品。这些才是我们最需要的。越来越多的新媒体、网红店能够一波波兴起,都是具有这种文化属性、精神美学的特征。这样才能击中别人情感的软肋。好的产品都带有很强的属性,或者能满足社会的情感需求。尤其是80、90后这代人,这是未来的趋势。

meishubao/2019101213585616240.jpg

goodone旧物仓北京仓-复古市集

meishubao/2019101213592217510.jpg

复古市集售卖着的铁皮玩具


中国美术报:经过10年探索,您终于找到了一辈子想投身的事业,在这个过程中都遇到了哪些困难?

杨函憬:几乎每天都有困难,年年都要破产倒闭的样子,但是每年都存活了下来。如果一个公司所做的事情对大家是有益的,不去追求短期的商业价值,那么所有人都会拉着它,不让它坠入悬崖。大家都喜欢这个品牌,这件事情具有了社会价值,所以它利用的是社会成本。如果这件事情连社会价值都没有,才是真正的危险。只靠商业是活不下去的。这一路所有的危险都是资金的危险,我们所做的事情在某种程度上超越了个人的能力。如果想做一件长远的事情,真的很累,压力也非常大,甚至把自己击垮好几次,也许要牺牲掉个人的所有。但即使如此,也还是学不会放弃。

meishubao/2019101213575427161.jpg

生活美学院手工艺课程

  此文章为原创,任何个人或机构在未经过同意的情况下不得擅自转载或引用用于商业用途。如有用于商业用途的目的,请提前联系我同意后方可操作。联系邮箱:vip@zgmsbweb.co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