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从写实到写意杨晓阳美术作品展开幕

馥瑜  来源:中国美术报 发表时间:2016-11-10

10月29日,周六早上9点的中国美术馆前,已熙熙攘攘,尽管深秋的北京天气微凉,却没有阻挡人们排队领票看展的热情。正因为,由中国美协、中国国家画院、中国美术馆主办,凝聚了艺术家、中国国家画院院长杨晓阳30年“丝路”情结与艺术演进的“丝绸之路——从写实到写意 杨晓阳美术作品展”在这里开幕。

展览开幕式由中国美协副主席、北京画院院长王明明主持。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左中一,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协主席刘大为,中国国家画院名誉院长、中国画学会会长龙瑞,中国美协副主席、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陕西省美协主席王西京分别致辞,展览艺术家杨晓阳致答谢词。相关领导和嘉宾千余人出席开幕式,中国美术馆呈现了场面异常爆棚的状态,使得介绍来宾的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张江舟最后不无歉意地就可能有所遗漏的开幕式嘉宾名单做了说明。

此次展览是杨晓阳坚持“丝绸之路”主题创作多年来的专题展,分4个单元,展出了其丝绸之路题材的作品350件,包括速写/写生260件、主题创作20件、重彩画30件、水墨画40件,作品多角度阐释了丝绸之路的文化意涵,其严肃、认真的探索精神,坚实全面的绘画功力,艺术创作经历的多次转变,透过作品得到了最佳映现。特别引人注目地占据了中国美术馆中央圆厅整面展墙的31米水墨长卷《社火》,是杨晓阳2016年的新作,描绘的是甘肃传统社火的盛况。这幅作品问世前,构思勾勒的黑白稿、草图、线描稿一共有11稿,且每一幅都比较完整,此次展览上,也有部分手稿展出。

当前,“一带一路”作为国家级顶层战略,正在获得世界的关注。中国国家画院同时配合这一战略启动“‘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在这样难得的契机下,杨晓阳将其30年坚持丝绸之路题材创作的所想所画汇集为这一展览。刘大为认为,展览表现出的前瞻性给大家以启示,体现了杨晓阳作为一位艺术家的学术追求和社会担当。王明明讲道:“这一展览的推出意义非凡。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强调文艺创作要接地气、关注生活和人民,杨晓阳一直是沿着这条路走的。”

杨晓阳出生在西安,那里是汉唐古都和丝路起点。在他的感情深处,流淌着奔腾不息的黄河之水;他多年的写生考察,始终不离丝绸之路的主线;他开阔的视野,更关注着丝绸之路上的文明互鉴。30年前,他骑自行车从西安出发,沿丝绸之路到达新疆,大量考察、写生、记录,创作了大量表现丝路历史、文化和民族风情的作品。此后多年,丝绸之路中国境内和沿途直到罗马其间的多国都留下了他的脚步。杨晓阳自述:“从1985年开始,我与丝绸之路就结下了不解之缘。30多年的探索中,我逐渐意识到,中华文明的文脉中,核心的哲学问题就是‘阴阳’,‘阴阳’即是黑白,我自己在经历了30多年后逐渐从重彩转换到水墨,使我的境界得到了提升。一位理论家评价我的创作契合了‘起承转合’的规律——从写生、深入生活‘起’,‘承’的是主题绘画创作,‘转’的是重彩画,最后‘合’的是天人合一的水墨画。”他谦称以此展览向大家汇报,希望自己能够为丝绸之路工程作一份贡献,为中国国家画院的创作和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添砖加瓦。

龙瑞认为杨晓阳是“民族文化的捍卫者”,称其不仅是优秀的管理者,更是优秀的艺术家。杨晓阳的画展是对民族文化深入研究、体悟、践行的梳理。左中一在致辞中讲道:“今天展出的作品,展现了杨晓阳多方面的艺术才能。从写实到写意,变的是创作的技法和风格,不变的是艺术家对于中华优秀文化和陕西大地文化气韵的探究。”

一个艺术家的成长是有过程的,每一个发展阶段都有它的逻辑、因果和递进关系。吴为山认为,杨晓阳此次展览就贯穿着这样一个生命和艺术的规律。他说:“杨晓阳的父亲杨建果,他进美院后受教的刘文西、王子云先生等一批优秀老师,巍峨厚重的黄土高原、绵长悠远的丝绸之路,广泛而丰富的社会生活可以看作是杨晓阳的四位师者,对他艺术和人生的影响,以及他的情怀养成均发生着巨大作用。”王西京表示,今天的展览让其惊讶,“他的作品既有学术高度又有思想深度,我难以想象其背后付出的心力。杨晓阳给了我们很多启示,这些启示有学术层面的,但更多的是精神层面”。

多年来在艺术求索的道路上,杨晓阳对于艺术创作的理论思考自成体系。从“大美术”“大美院”“大写意”到“大美为真的写意精神”,从“器道并重、一人一品”到“形、神、道、教、无”的“五字箴言”和“题材模糊化、意义多元化、章法多维化、用笔书写化、造型意象化”的“五化”创作方式,其对于当代美术创作的理论构建具有着切实的现实意义。

美术理论家薛永年评价杨晓阳40载的艺术实践和文化思考,既是写实风格主题画创作的能手,又是勇于告别已有成绩提出“大写意”主张并推出人物画大写意新风貌的领军人物。对杨晓阳自身而言,持续于丝绸之路题材深耕拓展的过程中,他的绘画技法从写实转向了写意。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美术理论家张晓凌总结杨晓阳的大写意创作“超越形而下的画法与机巧,超越有极的‘形’‘神’而直抉无极的‘道’‘教’‘无’之境,其精神旨趣乃在于‘以追光蹑影之笔,写通天尽人之怀’,践履‘艺道合一’‘天人合一’的天道玄义。……其意趣之幽深,境界之玄远,心融神会,忘情罕逮,直如一真孤露,棣通太音,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与碧虚寥廓同其流”。

对于展览的学术中心“从写实到写意”,美术理论家邵大箴认为,这是一个很有兴味,也很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问题。它体现了杨晓阳一直以来的学术追求,邵大箴说:“我体会到,杨晓阳在各种场合提倡写意的苦心,从他作品中看到用各种不同手段和方法追求写意精神所做的有益探索。”他认为,杨晓阳此次展览以及其不遗余力提倡的写意理论,对当今中国画克服阻碍前进的弊端,明确方向,是有益的。

杨晓阳,作为曾经国内美院系统中最年轻的院长,到今天的中国国家画院院长、中国美协副主席、中国文联全委、国家三五人才一级、四个一批人才、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教育部高教名师,所有荣誉和责任背后,始终还凝结着一位艺术家在创作之路上的孜孜以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文艺创作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杨晓阳艺术行走丝绸之路的30年,正是对习总书记提出“双扎根”的有力诠释。同时,也印证着他的绘事感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鉴万件宝,画万卷画,育数万人。立志、践行、创业、留言,探天地之道,穷万物之理,倾有生之力,创万世之作。不在乎多,在乎精;不在乎大,在乎深。不在当下,功在千秋。人知者为之,人不知者亦为之”。

    开幕式后,针对杨晓阳的艺术创作,召开了学术研讨会。研讨会由张晓凌和中国国家画院美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高天民主持。邵大箴、范迪安、刘曦林、牛克诚、王镛、刘龙庭、陈醉、任道斌、赵力忠、尚辉、李松、阮荣春、郑工、王志纯、邓平祥、陈池瑜、牛宏宝、徐虹、张惠明、刘悦笛等美术理论家围绕“大写意”“丝绸之路”“知识分子艺术家”等关键词展开了深入讨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