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美术新作:无精神 不创作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美术作品创作展

刘晶  来源:中国美术报 发表时间:2016-11-10

【编者按】10月21日,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上强调:“长征永远在路上。一个不记得来路的民族,是没有出路的民族。不论我们的事业发展到哪一步,不论我们取得了多大成就,我们都要大力弘扬伟大长征精神,在新的长征路上继续奋勇前进。”他表示,弘扬伟大长征精神,走好今天的长征路,是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近日,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美术界各单位组织各种形式的活动,以铭记历史,弘扬长征精神;不忘初心,走好新长征路。

 

本报讯刘晶 1022日正值“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纪念日,由中国文联、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美协、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共同主办的“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美术作品创作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展览展出了由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宣传局、中央美院、中国美院、清华美院、广州美院、湖北美院、鲁迅美院、西安美院8个单位、12组主创团队根据红军长征中最具代表性的历史节点,最新创作的123米×8米宏幅巨制:《十送红军》《血战湘江》《遵义曙光》《四渡赤水出奇兵》《娄山关大捷》《彝海结盟》《飞渡泸定桥》《翻越雪山》《草地铁流》《智夺腊子口》《直罗镇大捷》《大会师》,同时展示了各主创团队创作过程中的写生手稿、创作草图等,共计200余件。

 

12组长征美术新作回望长征历史

 

展览将12幅作品以时间为序展出,进入展厅的第一幅作品便是《十送红军》。“因为历史画有特定的时空限制,在构图时我设定了一个于都城外、于都河边苏区人民送别红军的场面。在构图上,我采取了动静结合的办法,在形象的搜集上颇下了一番功夫,全画清晰可见的人物形象有50余人,我力求每一个人都有真实的原型和其相应的人物性格。”主创人员、中国美院教授吴宪生说。湖北美院黄其华、郝孝飞、朱国栋、周颢、彭震中共同创作的《血战湘江》,画面在表现形式与手法上,刻意与传统水墨语言拉开距离,通过反复的勾皴、积墨、拓印、水墨冲染等手段,寻求浑厚而丰富的画面效果。创作上,在还原历史事件的同时,力求表达悲壮、英勇、惨烈的战争氛围。

遵义会议在1935117日早晨结束,那时东方微亮,而走廊的灯光依旧亮着。为此,中国美院杨参军、井士剑、任志忠、周小松共同创作《遵义曙光》时,设计画面的主光源为右侧的自然光,而左侧的灯光为辅助光,这样就形成了光源的巧妙反差。“光感”的成功营造和渲染成为这件作品最大的艺术亮点。空军文艺创作室副主任王界山看到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宣传局邵亚川创作的《四渡赤水出奇兵》后表示,“有一种身临其中的现场感,似乎你也随着部队在浮桥上,耳边听着枪炮声,不断地前进、前进……”作品运用象征意义的手法,战士手中的火把是这幅画的灵魂。

清华美院郑艺、宋克、周楷、关君共同创作的《娄山关大捷》,回避了以往战争题材历史画中表现激战或欢庆胜利的场面,郑艺告诉记者,“我们‘以史为骨,以诗为魂’,画面以毛泽东的《忆秦娥·娄山关》最后两句‘苍山如海,残阳如血’为灵感,在创作过程中采用暖红色调的表现手法,力求通过诗意的情感表达,赋予画面更深远的历史意义。”西安美院吕书峰创作的《彝海结盟》采取写意水墨画方法,将整个画面想象成电影宽银幕,用相遇、结盟、联欢、相送4个故事情节将其铺满。

中国美院井士剑、郭健濂创作《飞渡泸定桥》时,选择了“正视”的艺术构图,表现长征的艰难与史诗般的浴血奋战画面,显示了当代历史画强有力的表现手法和写意精神。中央美院王颖生、董卓在创作《翻越雪山》时,从材料的选择到每个人物形象的确定都反复琢磨,力图让作品能够有力地呈现出过雪山主题的厚重和质感,“无精神、不创作。”画面中的红军脚踩这片土地,呼吸着夹杂寒潮之味的冷风,裹着冰冰凉凉的衣服,作品构思中原本模糊不清的人物一时变得真切、清晰起来。

广州美院罗奇、孙佳兴、黄福昌、翁润鹏、林海东接到《草地铁流》的创作任务后,经过反复琢磨,慢慢梳理出一个关键词——步履维艰。“由步履维艰结合历史考证可以派生出很多东西,累、瘦、衣服破烂、皮肤黑、伤、凝重、苦涩、迷茫、隐约的希望、相对散乱的队形等等,这些都是历史留给我们的背影。”他们告诉记者。

鲁迅美院晏阳、李武是共同创作历史题材的老搭档了,二人合作了20余年。此次创作《智夺腊子口》时,在构图上力求单纯、明了,以最直接的视觉呈现红军将士敢于牺牲、一往无前的英雄主义精神。晏阳在创作之后深有感触:“触摸到这段历史的质感,你才能从灵魂深处对这段历史有震撼、有情感。时隔80年,我们的创作就是要表现这种精神,因为它是永恒的!”

“我们在了解历史的同时,不仅要看历史事件本身,还要扩展到事件之前和之后的大环境。”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宣传局的陈坚、李明峰在设计《直罗镇大捷》的画面人物时,将毛泽东设计为坐在机枪上面,这突破其以往的造型。“在战争的状态下,经过一年艰苦卓绝的长征,毛泽东走到这总算能坐下来喘口气,但这不是结束,他还要有更长远的考虑。”同时他们告诉记者,“我们的画面尊重历史,对红一军团、红十五军团、东北军的服装与装备进行了深入考证,力争实现历史画的带入感和现场感。”

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宣传局的孙向阳、陈树东、孔平表现作品《大会师》场面时,弱化了情节的叙事因素,增加了绘画语言的表现力,营造了一种特殊的象征性的长征胜利大会师氛围。陈树东认为,一张历史画能留在人民的印象中,除了题材以外,更重要的是它的绘画性,“为此,我们在色彩语言、结构和整个画面的构图上进行了大胆探索”。

 

集体创作研究弘扬长征精神

 

在此次展览中,各主创团队满怀对革命先烈的崇敬,在最大程度尊重史实的基础上,再现了那段光辉岁月中的典型形象和激荡人心的悲壮场景。更为可贵的是,这些作品对革命历史题材和主题性美术创作进行的突破、创新和拓展。主创团队以当代艺术视角对美术语言、材料技法的尝试和运用,不仅更宽广地再现了历史时空,同时对体悟长征的当代精神呈现了史诗般的表达。中央美院院长范迪安表示:“这样一个展览,或者说这样一个集体创作研究的方式,是当下弘扬长征精神在美术教育、美术创作上的一种新的做法。”

据中国美协主席刘大为介绍,展览筹备工作历时一年,中国美协聘请了美术家、理论家、军史专家,数次召开策划会、工作会、评审会,组织领导、专家奔赴全国多次观摩指导创作。几乎每一组创作团队都试图通过重走长征路,追寻长征遗存、考证史料、现场写生、搜集素材等去身临其境地体悟长征精神,无数的手稿、影像、文字记录了他们克服困难、全情投入、潜心创作的历程,这本身就是当代美术家传承长征精神的具体体现。此次中国美院承担了3幅作品的创作,中国美院院长许江表示:“我们调动了老中青的创作力量,年轻的艺术家做好基础工作,而且他们也都基本走了半条长征路。我们要通过走长征路画长征画,把长征的内涵深深地吸收到我们的创作中。”

中国美协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秘书长徐里表示,正是全体美术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才有了这么一批从高原走向高峰的作品。此次大规模的主题性美术创作,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特别是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增强民族文化自信的一项重要举措。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追怀老一辈先贤英烈事迹,瞻仰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画卷,我们深知对红军长征胜利的最好纪念,就是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据悉,展览展期至11月10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