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偏居一隅到亚洲新星——走到十字路口的东南亚艺术市场

芜生  来源:《中国美术报》 发表时间:2016-11-14

摘要:日前,新加坡艺博会以及香港M+美术馆获藏数件东南亚艺术品等热点新闻,使东南亚艺术随亚洲经济发展浪潮一路走来的历程开始被审视。东南亚艺术的总体形态从特色鲜明转为向国际靠近,这种嬗变是艺术发展的必经之路,却没有引起藏家更大的兴趣。

自从苏富比在2005年设立东南亚艺术专场开始,曾经偏居一隅的东南亚艺术品逐渐走向市场前沿。日前,新加坡艺博会以及香港M+美术馆获藏数件东南亚艺术品等热点新闻,使东南亚艺术随亚洲经济发展浪潮一路走来的历程开始被审视。东南亚艺术的总体形态从特色鲜明转为向国际靠近,这种嬗变是艺术发展的必经之路,却没有引起藏家更大的兴趣。国际拍卖行更喜爱风调独绝的传统艺术品,当代艺术家群体却在保守与激进两种创作态度之间不断徘徊。对于东南亚艺术来说,市场动态给了一个提示,让它看到了自己脚下的十字路口。没有了老艺术家的好作品撑场面,当代艺术几乎被市场忽略了。

2008年经济危机后,拍卖行纷纷将焦点转向东南亚这块市场洼地,市场火热度之高颇似当年红透一片天的中国当代艺术市场。东南亚艺术拍卖专场大都在2008年迁至香港,当年总成交额达到1.67亿港元,2010年达到1.47亿港元。2011年春,该板块的市场行情达到首个市场高点,成交额为1.9亿港元,菲律宾艺术家朗奴·温杜拿作品《灰色地带》在苏富比春拍中超100万美元成交,刷新了当代东南亚艺术品之世界拍卖纪录。2012年至2013年该板块被认为是亚洲地区的投资新标的,例如瑞银集团在近几年来入藏的东南亚艺术作品占其收藏总量的40%。但这种涨势在最近两年有所改变。2015年春拍苏富比东南亚艺术专场上拍作品超过250件,数量破了历史纪录,可是精品的匮乏和该地区在国际艺坛较弱的影响力导致其中没有更多的高成交价出现,仅有钟泗滨的《峇里舞蹈》以140万美元成交,其他拍品价格多以10万~50万港元为主。同年4月4日,保利香港推出陈文希、陈荫罴、李曼峰三位艺术家的专场,大多数拍品成交价也在20万~50万港元之间。

事实上,创作风格相对传统的东南亚艺术家群体受到了拍卖界的认可,作品价格有保证。但这批老艺术家大都已经离世,藏家们竞争的不过是一些偶尔流入市场的稀有货,新兴的当代艺术家群体还没有随着市场的繁荣占据艺术市场的尖端地带。在2015年的HUGO BOSS亚洲新锐艺术大奖中,来自菲律宾马尼拉的谷口玛丽亚脱颖而出,这也是该奖第一次跨出大中华区域,走向东南亚地区。今年,新加坡唯一的国际艺博会“艺术登陆新加坡2016”中首次开设了“东南亚工作坊”板块,反映及探讨全球化议题对于东南亚区域的冲击与影响。可见,东南亚当代艺术生态圈尚未完全建立起来,文化的碰撞依旧在进行中,而这些作品在拍场中同样不是热点。

与常常被拿来做类比对象的中国当代艺术相似的是,东南亚地区的新兴艺术同样成长于西方思潮、文化大量侵入的社会土壤中,自己的民族身份认同感在现代化舶来品大量涌入的时候发生了错位。中国当代艺术仍处在重重困难中,自省虽已开始,却难有自愈的迹象。东南亚当代艺术这幢“裂开了的房子”最终能否站得住,依旧值得怀疑。例如谷口玛丽亚的作品形式语言是全球化的,但它们看起来却与那个被独特民族文化浸透的乡土相去甚远。换句话说,自打出生的那天起,它们就属于全世界,却很难回归到东南亚。

随着亚洲经济在全球的影响力与日俱增,亚洲当代艺术的风潮势必还要继续下去,那么,这波“东南亚热”会达到怎样的程度,十分令人期待。

东南亚1.png

谷口玛丽亚 形象研究 单频道高清录像 (有声, 2 分 40 秒)   2015 年

东南亚2.png

钟泗滨的 《峇里舞蹈》 在 2015 年香港佳士得拍出 140 万美元, 如此高价如今少之又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