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宾虹生平

来源:央视网 发表时间:2016-11-29

      meishubao/2016121610221044231.png

黄宾虹

       少年时代

       黄宾虹,原名懋质,后改名质,字朴存,寓居沪上后又改字宾虹。1865年1月27日(清同治四年正月初一)黄宾虹生于浙江金华,出生时正是个"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时刻,所以黄宾虹在他《八十感言》中有:"吾生乙丑年,蓂算犹甲子。受天知春迟,坠地得岁始。"的诗句。

       黄宾虹的少年时期,正是父亲的生意如日中天的时候,家境较为宽松。父亲设家塾请名儒教授黄宾虹兄弟。从《字汇》、《说文》到四书五经,黄宾虹接受了完整的儒家教育,并打下了扎实的古文和诗词基础。

       与此同时,黄宾虹在绘画篆刻等方面表现出超群的悟性和天分。6岁临摹的古人山水册曾得到老师的赞扬,11岁摹刻的邓石如篆印使父亲惊讶不已。他对绘画的持久兴趣更是惊人,凡是家藏的和能借到的古书画,他都临摹至再,直到烂熟于心为止。他还临摹到董玄宰、查二瞻、王蒙、沈石田等古人的真迹,大大提高了眼力和功力。

       给予少年黄宾虹重要影响的人有两个,一个是黄崇惺,一个是倪易甫。

       黄崇惺虽然是黄宾虹的族侄,年龄却比他大得多。黄宾虹八岁那年,黄崇惺来金华见到黄宾虹,对黄宾虹的对答如流大加赞赏。此后,黄崇惺寄给黄宾虹《劝学赘》、《凤山笔记》、《重刊潭滨杂志》等书,还为黄家私塾引荐歙县经师程健行给黄宾虹兄弟讲授四书五经。

       倪易甫是黄宾虹父亲的好友,善书画,精于画理。他常到黄家观赏黄宾虹父亲收藏的古书画,每当这时,黄宾虹总是侍立一旁,仔细听他论画。直到宾虹晚年还时常忆起倪翁所讲的"作画当如作字法,应笔笔分明,方不致为画匠"的教诲,这几乎贯串了黄宾虹一生的临摹和创作主张。在倪翁的指导下,黄宾虹很快掌握了临摹与速写的基本功,并画了大量的时事画、插图、山水画。

       革命思想

       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以康有为为首的在京会试举子1300人"公车上书"。黄宾虹在家服丧期间听到这一消息,激动地致信康、梁,赞同他们的变法主张。

       这一年夏天,变法维新的另一位重要人物谭嗣同,因事经贵池赴上海,黄宾虹知道后,特赶赴贵池与他会面。谭嗣在长时间静听黄宾虹的议论后说:"朴存兄说得对,对有野心的的列强要伸出拳头去打。"后来,黄宾虹回忆谭嗣同时常说,谭嗣同是豪侠之士,维新爱国,可敬可佩。1898年冬,黄宾虹得知谭嗣同是年9月已被那拉氏杀害,放声大哭,愤然写下了"千年蒿里颂,不愧道中人。"的挽诗。

       1898年冬天,黄宾虹回歙县拜访了两位清末科武举人洪佩泉、汪佐臣,说服他们利用农闲,招集乡民教练拳术。不久,他们在当年岳飞驻兵的岳营滩上,拉起了一支队伍,骑马试剑,习拳练武,名为增强体质,实欲起兵卫国。正当他们红红火火练兵的时候,传来了"戊戌维新"失败,"六君子"被杀的消息。次年春,黄宾虹也因"维新派同谋者"的罪名被告发。幸而事前获悉,立即出逃,至冬天才返回歙县。出奔途中,他曾作诗:"苛敛追逮谷弃农,盗由民化困穷凶。却为当道豺狼迫,狮吼空山一震聋!"以表愤懑忧国之情。

       1905年冬,歙县历史上第一所中学"新安中学堂"成立,黄宾虹被聘为国文教授。后来,他又邀陈去病来新安中学堂教书。陈去病是江苏吴江人,旧年在家乡组织雪耻会,鼓吹维新与革命,1906年加入同盟会。陈去病来歙县实际是为联合当地知识分子进行革命活动。很快黄虹宾这一批新安中学教员就组织了"黄社",名为研究诗文,实为纪念清初思想家黄宗羲及其非君论而命名,暗中宣传革命。黄宾虹的思想由此从立宪法派的忠君保皇转变为革命派的坚决反清。


meishubao/2016121610251415181.png

40岁时的黄宾虹


       1906年冬天,黄宾虹接受革命组织的安排,决定在自家后院私铸铜币,一方面作为革命党的活动经费,另一方面用以扰乱清朝的币制。革命党人从外地运来了铸币机,还派一名师傅负责铸造技术。然而次年六月,正当首批铜钱出坯,还未印字的时候,就有人告发此事。黄宾虹闻讯连夜出走,辗转到了上海。之后,"黄社"也解散了。

       但挫折并未使黄宾虹的理想就此泯灭。1911年10月,武昌起义后不久,他又承担了上海商团的外线传递任务。上海宣布光复后,他兴奋地将早已准备好的大白旗高高地悬挂起来,以庆祝革命胜利。也就在1912年,即民国元年,黄宾虹开始用"宾虹"题画属款,以示纪念。

       编辑生涯

       1907年,黄宾虹在上海定居下来,开始了他近三十年的编撰生涯。

       《政艺通报》和《国粹学报》与黄宾虹的渊源极深。早在1906年,尚未定居上海前,黄宾虹就曾将自己评论时事的文章投寄《国粹学报》,给他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1907年,黄宾虹抵沪后,先是负责《政艺通报》下编的技艺版,继而负责上编的政治版。他还参加了以两刊编撰同仁为基础成立的"国学保存会"。该会以"研究国学,发扬国光,兴起人之爱国心为宗旨",主要成员包括邓实、黄节、刘师培、陈去病、马叙伦、陆绍明、诸宗元、高天梅等人。在此人员基础上,中国近代一个著名的文学学术团体"南社",由陈去病、高天梅、柳亚子等人在苏州发起成立。黄宾虹也参加了发起集会,成为南社最早的成员之一。

       1909年11月13日南社成立这一天,黄宾虹同蔡哲夫、冯心侠、景秋陆一起,骑马来到虎丘,与其余15位乘船来的同志会合于张公祠,煮酒论诗,俯仰兴亡事,慷慨激昂。这次集会,给黄宾虹留下了极深的印象。1924年他重游虎丘,回首当年感慨万千,并赋诗作画纪念往事。

       从1912年起到1915年,他一直担任着《神州日报》的编辑和美术主任。黄宾虹任职期间,《神州日报》由汪彭年主持,汪允中任主笔。二汪都是歙县人,皆有反清思想,与黄宾虹合作比较愉快。1915年,报纸为帝制议员孙震东收买,黄宾虹便退出了该报。

 1912年,黄宾虹兼任《真相画报》的编辑。《真相画报》是高剑父、高奇峰兄弟创办的一份大型综合性旬刊,内容有国内外时事图片、绘画、漫画、论著、政评、文苑等。高剑父是同盟会会员,岭南画派创始人,与黄宾虹保持着深厚的友谊,黄宾虹曾称赞"二高一陈""皆具聪明俊伟之才",都能"独抒胸臆",把"目中所见,著之于画"。他还曾为陈树人译述的日文版《新画法》作序,亲自钤四册印谱赠送高奇峰。但他在绘画主张上与二高所代表的折衷画派并不完全一致。在一封给傅雷的信中,他写道:"仿古之画,即将推翻,而折衷一派,不东不西,国画灵魂,早已飞入九天云外,非有大魄力者拯救疾苦。"他对折衷派的看法由此可见一斑。

       1911至1913年,由黄宾虹主要负责的《美术丛书》陆续出齐。这套丛书,分四集,每集又分10辑,共40辑,包括书画、雕刻摹印、瓷铜玉石、文艺、杂志等5类,共257部,可谓洋洋大观、宏篇巨著,当时在学术界影响很大,刘海粟称其以美术"为后学提供了津梁"。黄宾虹在书籍的搜集、善本的甄别、资料的归类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几乎是独任其劳,并且在短短两年内编讫,可见其素养深厚,功非日成。这套丛书出版发行后,几经增版,黄宾虹都不厌其烦,精心校勘,谨守原则。

       1910年10月,黄宾虹接受康有为的邀请,主编《国是报》。戊戌维新时,黄宾虹与康、梁就有联系,并且十分同情他们的主张。辛亥革命,对康有为的保皇思想有很大打击,但他仍"欲以言论流布于世",因而在他逃亡归来后不久创办了《国是报》。有介于黄宾虹当时在出版和学术界的声望,于是聘请他做主编。尽管黄宾虹十分钦佩康有为在学术、金石、书法上的造诣,答应了邀请,但无法接受他的保皇思想。黄宾虹甚至还向当时激进的《青年杂志》主编陈独秀约稿,希望把报纸办得更有时代气息。与康有为意见相左致使黄宾虹不久就离职了,而《国是报》也只是昙花一现,没多久就消失了。

       黄宾虹除任神州国光社编审外,1921年接受了商务印书馆美术部主任之职。1924年,神州国光社停顿,黄宾虹还应邀为有正书局编辑《中国名画集》。

       任教讲学

       除了繁忙的编辑工作,黄宾虹还应邀外出讲学,并在学校任教,教授绘画及美术史。

       黄宾虹教美术史,与一般人不同。别人都是按原始、上古、中古、近古这样的顺序往下讲,而他则根据自己的习画实践,讲史由清到明、由宋而元……直至原始。学生们被他的深厚学养、旁征博引、言则有出所吸引,课堂气氛常常十分活跃。

       除了校内的学生,黄宾虹还有许多入室弟子,画家汪采白、顾飞、谈月色,诗人林散之都曾从他习画。他对来问学的青年,无不悉心指导,授以学画入门的途径和程序。在讲授画理画法的同时,黄宾虹更以自己的言传身教,勉励弟子为画事穷毕生精力。

       美术活动

       在上海的30年中,黄宾虹积极参加和组织美术活动。他参与或发起组织的美术团体有九个。

       1908年,黄宾虹应当时会长吴昌硕之邀,参加了"海上题襟馆金石书画会"。1909年,又经吴氏介绍加入"西泠印社"。黄宾虹因此不仅走进了上海书画金石界,而且通过自己大量的研究著作,逐步成为考证评鉴古物书画方面的权威。

       1912年,他有感于"神皋美术,终以不振",并以此为"学者"之耻,因而与宣哲(愚公)发起组织了以"保存国粹,发明艺术,启人爱国之心"为宗旨的"贞社",取"取义抱守坚固,持行久远"之意。他在《南社丛刻》上发表《贞社启》;在《真相画报》上刊登广告征集同仁,以扩大贞社影响,宣传其主张,并在广州成立了分社。

       1915年,黄宾虹开设"宙合斋古玩书画店",一面经营古物书画,一面以此作为志同道合的朋友聚会之地。该店取"管子?6?1宙合"为名,意为"宙有古往今来之训,合于天工物巧而珍"。

       1925年,南社社员经亨颐、于右任等在上海创办金石书画组织"寒之友社",黄宾虹作为金石界权威,成为其主要成员之一。

       1926年,黄宾虹等组织发起以"保存国粹, 发扬国光,研究艺术,启人雅尚之心"为宗旨的"中国金石书画艺观学会", 主持《艺观》画刊及杂志的编务工作。

       1928年,与俞剑华、张大千兄弟等组织烂漫社,出版《烂漫社画集》。


meishubao/2016121610241143661.png

黄宾虹在上海美专


       1929年4月10日,第一次全国美术展览会在上海开幕,这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性的大型美术展览,黄宾虹与张大千弟兄一道参加了展出工作。在展览会会刊上,还发表了黄宾虹的文章《画家品格之区异》。

       1930年,与叶恭绰、陆丹林等有感于中国画界的零落衰弊,决定筹组"中国画会"。1931年正式成立,并在政府有关部门立案,成为一个全国性的艺术法团。黄宾虹曾任执监委员。初期画会编辑出版了《国画月刊》,一批中国画家"大声疾呼挽山水画于狂澜之既倒"。

       1933年,与王济远、吴梦非、诸闻韵等发起创立"百川书画会"。会名取"学艺虽经纬万端,其归则一,如百川分流,同归于海"之意。

       这些美术社团的发起,常常是黄宾虹与一二同仁有感于当时的美术现状,作奋力回应的产物。黄宾虹惊人的敏觉、过人的精力和持久的毅力,不仅使他以成果卓著的画家闻名,亦以美术活动家和传统中国画精神的捍卫者著称。

著作等身

       在繁忙的编辑工作之余,黄宾虹勤奋作画,并发表了大量讨论金石书画以及画史的的文章,可谓著作等身。通过这些研究著作之间以史证论、以论贯史的相互作用,伴随着不断丰富的艺术实践,他的绘画思想在上海的三十年中逐步成熟并系统化。

       统计一下,在上海的三十年中,他在各报刊上发表的美术论文就有近百篇,这些论文无不表现出他在弘扬民族艺术精神方面的真知灼见。始自青年时代的坚持不辍于古书画的临写,使他形成了对中国画史全面而独到的见解。

       出版于1925年的《古画微》就是其中一部较为完整的美术史著作。从"上古三代图画实物之形 "、两汉、两晋、唐、五代、宋、元、明、清, 一直讲到近代"沪上名流之画",从"以画传者不啻千万"的古今名家中,择出"天资学力足以转移末俗,振饬浮靡者"详加论述。

       另外,黄宾虹个人的习画发步于新安、黄山诸派,这一方面是出于乡里桑梓之情,一方面也是源于他的民族意识和早期反清思想,历而他对于明末遗民画家,特别是对活动于黄山地区的画家,如僧渐江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表了《新安画派论略》、《黄山画苑论略》、《渐江大师事迹佚闻》等文章。

       师法造化

       在上海的三十年,黄宾虹全力搜求书画并加以细心研摹,作画、著作不可数计。在师古人之后,开始了他"化蝶飞去"的法造化时期。

       1931年5月,黄宾虹从上海出发,经舟山赴乐清游雁荡十余日。他在灵岩观音洞寺院住了三天,每天晚上都要等夜深人静时,带着笔墨纸砚出户看夜山,画夜山。他每每面山而坐,观察良久,然后才在纸上落墨,有时甚至不用笔,而以手蘸墨,在纸上摩挲着画。回到寺院,他又对着在黑暗中画就的黑墨团团细加玩味,直到深夜。这次游雁荡,得画稿百余幅。黄宾虹不但以画幻游,且做有许多诗。"寒燠渐更星斗转,樵苏不到月轮飞。凭栏下瞰群峰簇,削玉高撑柱十围。"描写的就是这月夜山景。他后来对人讲"看久了,便觉得四山有如生龙活虎出现,有跳有跃。使我懂得了什么叫万壑奔腾"。

       1933年早春的一天,黄宾虹携带画具、干粮独自游览青城,在小雨中漫步数小时欣赏青城美景。在从金岩背转过朱岗口时,小雨变成了倾盆大雨。"正在这时,他突然看到对面山岙的岩壁上,悬挂着好多飞瀑,景色之美,不比寻常。"他对湿透的写生本和干粮全然不顾,索性在一块大岩石上坐下来,倾听着风声、雨声、水声、松声,注视着如泼墨般悬挂的万千飞瀑,陶醉在大自然的神奇之中。他的诗的灵感或许来得更快些,随口即吟出"泼墨山前远近峰,米家难点万千重。青城坐雨乾坤大,入蜀方知画意浓。"而画的灵感来得似更晚些,次日,经过半日的酣眠打腹稿之后,猛然披衣而起,挥笔成幅,十余幅《青城烟雨册》问世了。在这十余幅册页中,他充分地远索着"若雨淋墙头,干而润,润而见骨。墨不碍色,色不碍墨"的微妙。

       秋天,黄宾虹自重庆乘舟东归,途径奉节,想一睹杜甫当年所见到的"石上藤萝月",因而停舟一宿。至晚,沿江漫步出城,朝白帝城方向前进,夜游瞿塘。暗夜中,远山黑魆魆的,而近处瞿岙的山边则在月光的照耀下,凹凸分明,变化微妙。黄宾虹取出写生本,借着夜光摸索着画开了。他画一笔推敲一笔,几近慢写。出人意料的是,在月光照到的明处,他竟然不着一笔,而对半明半暗的峡谷岩壁,却从勾勒轮廓开始,层层加黑。这样,夜山的雄奇、黑厚、幽深、沉静,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了。当他第二天再拿出这些画稿看时,不禁大叫:"月移壁,实中虚,虚中实,妙!妙!妙极了!"那一夜,他才真正解决了50年前,先师郑珊给他提出的虚实问题,真正懂得了"知白守黑"的道理。他当然喜不自胜,一再吟诗表达自己兴奋与得意之情:"嘉陵山水江上游,一日之迹吴装收。烟峦浮动瓷盘礴,画图挽住千林秋。秋寒瑟瑟窗牖入,唐人缣楮无真迹。我从何处得粉本?雨淋墙头月移壁。"他对夜山的这种来源于实践的独到感受,开发出山水画的一种新的境界,为成就他"浑厚华滋"的艺术风格奠定了根基。


meishubao/2016121610300966063.png

1932年黄宾虹(左二)在四川


       他游蜀地时间近一年,做诗做画无数,其中《蜀游画册》60帧、《蜀游杂咏》62首,自谓"图山灵真面而还"。

       1934、1935、1936年,他又三度游黄山。对这座家乡名山,他始终看不够,画不厌,学不止。1935年,是他继1928年之后的第二次赴桂林讲学游览。前一次,他与陈柱尊、陈斠玄、陈定谟一时同豪游桂林山水,夜泊昭平。正当他们狂饮高歌声震山谷之时,忽听山村中笳声四起,并传来枪声,邻船告知有盗,场面十分惊险。后来黄宾虹曾作《八桂豪游图》,颇为幽默地记述当夜情景:"星餐露栖不得息,鸺鹠宵啼吹筚篥,先生豪饮方高吟,料有诗名动绿林。"这一次,他没有在桂林久留,而是赴香港,与在港名画家李凤坡、张谷雏、黄般若、蔡哲夫等同游九龙半岛,在沙田慧业山堂聚谈绘事,有所问答,由张谷雏分条记录发表,这就是后来的《沙田答问》,成为阐述黄宾虹晚年画学主张的重要文章。

       伏居京城

       1937年,黄宾虹受聘于北平古物研究室导师及北平艺专教授,举家北迁途中,因局势不稳,致使黄宾虹开始了他伏居京城十年的生活。

       当时的北平已为日军占领,让他做日寇统治下的顺民当然不可能。1940年,北平伪文物研究会欲推举他为美术馆馆长,他坚辞不就。日本人又想利用他八十大寿之机举行"庆寿会",甚至摆好了筵席,他都坚决拒绝与会。他目睹着国家沦陷、民生涂炭的灾难,心中非常不安:"四境多疮痍,忧思积成痏。"他思念江南,"约看西湖十月红,掉头归计又成空。年光如水心如梦,人在西楼暮雨中"。他常常念诵陆游的诗句:"呜呼!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沉湎中国空无人。"在给朋友的信中,他写道:"近读黄石斋诗,卧对宋人山水,不无有感,粤桂荆楚诸山,何日可得共游?仆虽衰老,青山则无衰老可忧,以比为喜。"这"喜"颇有几分悲壮感。他在屋门前种上一丛瘦竹,刻一方"竹北移"朱文印,以此志怀。他发表在刊物上的作品和著作,都以予向署名,以表达不与敌人合作,不屈于敌人之意。

       伏居京城十年间,除每周二在古物陈列所国画研究所讲课外,黄宾虹谢绝酬应,每日闭门伏案,专心于读书作画、研究著述,自谓"于故纸堆中与蠹鱼争生活"。他在北平的生活极其检朴,一间斗室小得无法回旋,屋顶还时常漏雨。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他读过的书从地上直堆到顶棚,见有善本真迹仍不惜重价收购。他照常不辍书画,还说"我也正在笔墨上下功夫,我现在74岁,除去60转甲子,仅有14岁,正是开始用功的时候,练笔法三年、练墨法三年补前人未做过的功夫,然后作画十余年不算迟。故此,我的画30年后才能传世"。但他对自己的画仍不"吝惜",常常随手送人。一位帮他弄来大米的铁路工人曾得到他的赠画100幅之多。他不断写信给南方的朋友、弟子,阐述自己的画学主张。他虽不再刻印章,但对金石文字仍有新的见解,在《中和月刊》发表了一系列研究文章。


meishubao/2016121610331780391.png

1947年黄宾虹(右二)与友人在北京


       1945年抗战胜利,黄宾虹兴奋异常,作画特多。在给友人的信中,他说自己"无异脱阶下之囚",喜悦的心情"自难笔墨形容"。1946年春,81岁的黄宾虹复任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教授,每周都策丈前往,从不间断。1948年,他欣然接受杭州国立艺专的邀请,举家南迁。
 
       杭城岁月

       在西子湖畔的栖霞岭,黄宾虹有了一个自己的庭园,并亲手种了两株青桐。他可以在岚翠掩映的寓斋几案间,怡然自得读书作画了。他可以邀请邻家的老农来坐坐,谈谈农事和地方上的事情了。他可以在春日的暖光里与小孙孙玩螳螂,开心地笑出声来了。依他的阅历,完全可以"从心所欲不逾矩"地"闭门造车"了,但他仍不时到栖霞岭的丛林中走走,钩取一二盛景,孤山、玉泉、灵隐、天竺也是他常去的地方。"爱好溪山为写真,泼将水墨见精神;兴来鹿木亭中坐,着意西湖万柳春。"在杭州的日子,或许是他人生最舒畅适意的一段。一个新的飞跃在即。


meishubao/2016121610271423589.png

黄宾虹1954年在飞来峰写生


       从89岁的秋天直到90岁的夏天,黄宾虹因患白内障双目视力急剧下降,读书和写作只有借助于放大镜,然而就在这段半失明的时间里,画家的艺术和思想奇迹般的臻于化境。一首七言长诗《画学篇》,高度概括了他的绘画思想和艺术史观,在"目生内障,字近涂鸦"的情况下,亲手抄送友好以共勉。黄宾虹此时的画,已不再是用手画,而是用心在画。在目力不济的昏暗中,以他八十年书法的用笔基础,挥写着他的澄明的心境,于无法中有法,乱而不乱,不齐之齐,不似之似,笔墨达于出神入化的境地。这一时期的作品,更趋抽象,更加黑重。经过一生不间断的努力,黄宾虹终于找到了一种黑厚浓重的风格面貌,实现了自己"浑厚华滋"的审美理想,成为近代山水画的一代大师。

       黄宾虹的绘画成就更来自于勤奋。在最后的几年中,他预感到了时间的紧迫,越发用功。在目力非常不济的情况下,仍摸索作画,日不间断。90岁是,黄宾虹割除了白内障,双目复明,兴奋之余,作画更多。他又自订"宾虹画学日课节目",借以自勉。就在他92岁病重,再不能握笔的时候,他还用手指在被子上点点画画,说是在画山水、画梅花。弥留之际,他仍吟出"有谁催我,三更灯火五更鸡"的诗句。

       1955年3月25日凌晨,黄宾虹在杭州第一人民医院病逝,享年92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