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岸瑛在“元风景”研讨会上的发言

陈岸瑛  发表时间:2016-12-28

摘要:刚才各位老师提到了很多种对丁方老师的解释,因为我是一个后辈,丁方老师成名已久,已经是一种文化现象,引起了很多话题,我对以前的阐释做了一下归类,他涉及到的内容非常广,基本上我们在当代艺术中所面临的问题,基本上都能够汇集到他所考虑上来。我注意到一点,因为丁方老师的画给大家一个印象,就是它有一个很强烈的主题,他画的风景承载着某种精神或者意义。有人会觉得,赞同这种概括或者价值观的人,可能并不觉得有什么问题。但是对于那些并不具有这种情怀的人看来,可能会觉得这里有一定的问题。

陈岸瑛在“元风景”研讨会上的发言

 陈岸瑛


meishubao/2016122810011474242.png


刚才各位老师提到了很多种对丁方老师的解释,因为我是一个后辈,丁方老师成名已久,已经是一种文化现象,引起了很多话题,我对以前的阐释做了一下归类,他涉及到的内容非常广,基本上我们在当代艺术中所面临的问题,基本上都能够汇集到他所考虑上来。我注意到一点,因为丁方老师的画给大家一个印象,就是它有一个很强烈的主题,他画的风景承载着某种精神或者意义。有人会觉得,赞同这种概括或者价值观的人,可能并不觉得有什么问题。但是对于那些并不具有这种情怀的人看来,可能会觉得这里有一定的问题。所以,我发现会有一些学者对这种现象做一种纠正或者重新阐释,比如说彭锋老师或者肖鹰老师,他们从现象学出发,他们把丁方老师的艺术看成一种流动的,反复发生的,开放的过程,比如说身体和世界的关系等等。我自己有一个小的角度,也是在这个意义上推进,我觉得丁方老师主导性的动机,可能不能简单地概括为宗教性或者神圣性,我觉得把它概括为对本土风景的重新发现这样一个,可能会有一些新的想法。通常来说,对本土风景的重新发现,或者发现某种被以前的传统艺术不怎么倾向于描述的风景,刚才吴琼老师讲的,本土中的异域风光,通常会和某种远方或者对远方的想象相关联。它或者是古代的一种传统,比如说欧洲人对意大利废墟的发现,或者是对异国他乡的向往投射到本土。当时十八世纪,欧洲人发现阿尔卑斯山,从那个时候一直描绘,一直到二十世纪,形成了一种特殊的高山的绘画传统。中国在八十年代的时候也有这种现象,比如说在本土发现一种异国情调。比如说西藏、黄土高原和云南等等。当时的绘画作品在呈现异国情调的时候,混杂了很多对西方文化的想象。我记得陈丹青老师就提到过他的《西藏组画》,和他当时对西方油画和某种传统的理解,混杂到他对西藏的描绘中去。另外,或者是对自身传统的反叛,比如说对南宗的文人画传统的反叛,都导致了要往风景描绘中灌输某种价值观念或者特殊的情感。我想说的是,这种想象并不能真正认识到本土风景的价值。我看画册前面部分的访谈中,有一段话给我感触挺大的,丁方老师谈到走过了各个文明的朝圣之路,经过了跨文化的行走之后,他更真实地认识到了中国大地的价值,而这种价值在没有跨文化行走之前,有可能是被遮蔽的。所以我觉得丁方老师的这种探索,从八十年代到现在,他看起来在做同一个事情,但通过行走尤其是跨文化的行走,可能是真正回归到了一个中国大地的本源性的面貌上去。所以在这个层面上,我想把“元风景”改为“源风景”,源风景不能给予对异方的想象,而是要来自于一种真实的行走,尤其是走出去再走回来,回到自己的源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