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改革与当代中国画的取向——徐悲鸿国际会议发言

梁江  来源:梁江新浪博客 发表时间:2016-12-29

摘要:2005年11月,徐悲鸿艺术及艺术教育思想研讨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我应邀与会作了一次发言。我曾说到,回顾20世纪中国美术的历史行程,徐悲鸿在艺术思想、艺术创作和教育实践诸方面都有巨大影响。解放后几十年间受过正规美术教育的人,首先是从教育环节,从教育体系层面接受了徐悲鸿的影响。由于这样的原因,当今对于徐悲鸿的回顾与研究,也就在相当程度上是对近百年中国美术历程的再审视。

改良、改革与当代中国画的取向

——徐悲鸿国际会议发言

 梁江


徐悲鸿国际会议发言



     2005年11月,徐悲鸿艺术及艺术教育思想研讨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我应邀与会作了一次发言。我曾说到,回顾20世纪中国美术的历史行程,徐悲鸿在艺术思想、艺术创作和教育实践诸方面都有巨大影响。解放后几十年间受过正规美术教育的人,首先是从教育环节,从教育体系层面接受了徐悲鸿的影响。由于这样的原因,当今对于徐悲鸿的回顾与研究,也就在相当程度上是对近百年中国美术历程的再审视。

    徐悲鸿数十年“独持已见,一意孤行”,坚定地引入西方写实主义,并以之作为中国画改良的参照,把如实再现生活作为权衡艺术的准绳。这一艺术理路,确定了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产生重大影响的徐悲鸿学派的基本特征。今天会议单元的议题是关于徐悲鸿与中国画这一问题的。那末,在这一至关重要的论题上,徐悲鸿为何使用“改良”而非“革命”、“革新”之类说法呢?

    1918年5月,受聘为北大画法研究会导师的徐悲鸿作了题为“中国画改良之方法”的演讲。徐悲鸿“改良”的基本观点一如康有为和陈独秀,但他毕竟是画家,所提见解就具体和实在多了。从“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画之可采入者融之”的宗旨看,他的着眼点主要在专业的操作层面上。

    徐悲鸿的观点在五四时期出现,为什么用改良,不用改革,也不用革命呢?当时力主变革的有很多学术界、文学界的大家,像康有为、陈独秀、鲁迅,他们的言论措辞都非常激烈。鲁迅先生对《红楼梦》,对文人画没有好感,对传统多有抨击。但情况正如鲁迅《无声的中国》所说:“中国人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窗了。没有更激烈的主张,他们总连平和的改革也不肯行。”在当时那个历史语境下,如果不是以这种矫枉过正方式来说话,可能就没人听了。显然,当年言辞非常激烈,乃是一个特定时代的文化策略,我们现在则要放回当时历史语境下重新做客观的解读。

    我以为,徐悲鸿当年用了“改良”说法,是更专业、更具操作性的说法。正如刚才有专家说到,“西方画之可采入者融之”,也就是拿来主义。这样一种纲领性的观点,出自他作为美术教育家、艺术活动家和创作实践家之口,是符合专业逻辑,是经深思熟虑的。1917年,康有为在《万木草堂藏画目》序言中慨叹“中国近世之画衰败极矣”。接着,他进一步慷慨陈词阐述遍历“百国”之画所得的结论。认为中国宋代以前的绘画“未尝不极尚逼真”,这种画法“今欧人尤尚之”。他尖锐批评了几百年来的文人写意画风,但仍然主张中西结合。只不过,他开出救治几百年沉疴的偏方是以十五世纪以前的院体画为“正法”,“取欧画写形之精,以补吾国之短”。

    写实既是一种观念取向,也是一种精神和方法。以写实来拯救衰颓的中国画,是五四时期科学、民主引领思潮的大时代的必然选择。徐悲鸿顺应了历史趋势,成为开风气的一代大家,其贡献毋庸置疑。但话又说回来,把百年来写实主义或现实主义的繁衍归诸徐悲鸿一人,无论其初衷是褒是贬,同样言过其实。写实主义不是一个单纯或单独的艺术问题。它之进入中国,是与五四时期引入“德”、“赛”先生的历史氛围连在一起的,这是一个时代的选择。回想一下,陈独秀、康有为、鲁迅先生及五四时期众多有识之士当年之力倡写实,乃是基于国情和历史变革的需要,体现了一种凭栏远眺的高远眼光。而具体化落实到美术专业领域,李叔同之首倡石膏写生,刘海粟启用裸体模特,显然从观念到方法都以“写实”为依据。后来的衍变行程,也确乎如同徐悲鸿所说,“吾国因抗战而使写实主义抬头”。正是在多种因素和多重合力之下,方使写实主义在中国得以繁衍乃至推宕衍变为主流。

    徐悲鸿先生对于中国画改良的观点,强调了中国人的主体性。有了这样明确的主体性,才能谈拿来主义,才有体用之分,才有折衷或融合。这一点,以往的研究强调得不够。回顾几十年对于中国画种种争论,从学理逻辑、方法论的严密性角度看,似乎至今还没有人能超过徐悲鸿先生1918年 “中国画改良之方法”的演讲。实际上对于徐悲鸿先生的艺术观、理论取向、创作实践的评价,关乎我们当下的价值判断和发展取向的大问题。重温徐悲鸿改良论的观点非常有益,这不是一个单纯的学术问题。在21世纪考虑中国画如何发展的时候,我们审视徐悲鸿对于当下的意义,首先应思考如何让中国画变革更符合中国文化的本体逻辑。这是一个关乎发展的策略问题,这样有针对性的讨论才有当下价值。

  2013年8月24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