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吕澎:中国语境一直存在于当代艺术领域

宋宇晟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时间:2017-01-13

摘要:2015年,距离“85美术新潮”已经过去了30年。显然,对比30年之前的艺术领域来看,中国当代艺术的形态仍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中新网记者近日采访了艺术史家、银川当代美术馆董事及顾问吕澎。回顾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吕澎认为,中国语境一直存在于中国的当代艺术领域。“因为我们是中国的艺术家,我们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产生这种行为。”他说。

专访吕澎:中国语境一直存在于当代艺术领域



  中新网北京9月24日电(宋宇晟)   2015年,距离“85美术新潮”已经过去了30年。显然,对比30年之前的艺术领域来看,中国当代艺术的形态仍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中新网记者近日采访了艺术史家、银川当代美术馆董事及顾问吕澎。回顾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吕澎认为,中国语境一直存在于中国的当代艺术领域。“因为我们是中国的艺术家,我们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产生这种行为。”他说。

  “85美术新潮”:思想的打开,需要不断回望


  1980年代中期,受西方现代主义的影响,当时有近百个自发形成的艺术群体对众多风格样式的艺术形态不断进行尝试和探索,堪称一次规模宏大的美术运动。时至今日,对于“85新潮”的评价依然有各种不同的声音。

  而在吕澎看来,概括地说,“85美术新潮”其实就是思想的打开,或者说观念发生转变。“我认为官方的词语‘解放思想’还是准确的,就是完成了这么一个任务,然后文学家、艺术家、音乐家都通过创作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虽然吕澎给出了对“85美术新潮”的概括,但他也认为,这是一个可以长期研究的课题。他说:“我一方面在写当代艺术史,一方面也非常认可对任何时期的历史都需要以后不断地重新观察。所以当我们在说85的时候,我觉得这是非常值得深入研究的话题。这个话题要深入到一个真正的历史学方法论中去,不是泛泛而谈。我觉得今年有很多人在回顾85,出发点是好的。但说实话,我看还是太简单了。”


  传统元素的回归:基于中国对全球艺术体系的了解


  相比于30年前的情况,当下的中国艺术圈又有新的变化。这其中之一,就是中国传统元素的回归。吕澎也观察到了这种现象的出现。“这肯定是艺术的中国化、本土化,有一些传统的符号出现在艺术作品中,传统的趣味也出现了,传统的主题也出现了。”

  对于这种现象,吕澎表示,出现这样的状况,是基于中国对全球艺术体系有了很好地了解。“大家更多是已经都知道了,所以才选择。”他说。

  从这个角度看,他认为,中国当代艺术体系正在缩短与西方当代艺术体系的距离。“因为选择空间更大了,但还不能叫成熟。”

  不过,吕澎仍然不愿意对含有传统元素的艺术品给出一个过于笼统的评价。“因为艺术家的情况还是不一样。”

  他说:“有的艺术家通过学校、家学(获得了传统文化的东西),他就摆脱不掉了。这其实非常正常,因为的确存在一种中国血液、中国元素的传承,他在这个环境中长大,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还有一种就是在艺术创作的思考中,希望去寻找中国人在当代艺术领域的一个位置,做出一些新的东西。另外,还有一种情况是跟着这个潮流走。那我们怎么去做评估呢?就是看他的作品。作品还是能够体现很多真实信息的。”


  中国语境一直存在:因为我们是中国的艺术家


  虽然传统元素的回归让中国语境在当下的艺术领域更为明显,但吕澎并不认为这是近两年的新现象。而中国语境一直存在于中国的当代艺术领域。

  他告诉记者,“80年代我们弄的是现代主义,但是别人(指西方当代艺术领域)都后现代了。”事实上,80年代也有中国人对西方当代艺术选择性的一面。

  “我们为什么要用现代主义?为什么要萨特的东西?是因为当时整个中国的语境需要。那时时候德里达的东西早就出来了,那为什么大家不去用?还是不需要。看起来好像是与中国无关,但实际引用的哲学思想都是那个时候所需要的东西。”

  而到现在,我们什么都知道了,就回到过去寻找另外一种可能性。“这个的基础仍然是中国,因为我们是中国的艺术家,我们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产生这种行为。”他说。


  从拥抱西方到回归传统:是一种自然的过程


  从“85美术新潮”时的拥抱西方,到现在的回归传统。中国当代艺术似乎绕了一个大圈子。不过,在吕澎眼中,这也是一种自然的过程。“这可能还是心理上的一种需求。就像我们吃饭一样,出国去欧洲都是西餐,然后就到处去找中餐。我觉得没什么不一样。”他说。

  而对于当下的中国艺术作品的水平,吕澎这样说道:“我们既没有看到冰水,也没有看到100度的水,就都是三四十度。”

  同时,他也注意到,当下的很多艺术家愿意画一些自己的感觉和日常生活。“但这样就是远离了文明。什么叫文明?就是跟别人有关系的事,一定要让作品和别人有关系,或者让人产生共鸣。”吕澎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