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美院艺术史论系主任陈岸瑛:即物而穷其理

来源:艺术中国 发表时间:2017-01-16

摘要:陈岸瑛认为,只要不存在资源、信息垄断等破坏市场流通的因素,基于等价交换的市场可以比较准确地测量出作品的价值。当代艺术的思想性和商业性并不矛盾,其实,艺术(美术)在历史上很早就和交易发生关系,艺术的一半是生产,一半是文化,艺术通过交易确定其文化价值,只是我们过去对此现象视而不见而已。发端于英美的新艺术史,就很注重这类问题的研究。一些海外汉学家也开始用这一视角看待中国艺术史。

清华美院艺术史论系主任陈岸瑛:即物而穷其理


  【人物档案】

  陈岸瑛,艺术史论系主任,副教授,北京大学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艺术理论、美学、视觉文化研究及现当代艺术。著有《新乌托邦主义》,译著《寻常物的嬗变》(阿瑟•丹托著)、《影响我们时代的100位新锐艺术家》(弗朗西斯科•加文著)等。主持“西方现代美术的观念基础和美学基础”、“影响我们时代的100位新锐艺术家”等多项科研课题,新世纪以来发表论文40余篇。2010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2年入选清华大学“基础研究青年人才支持计划”,2013年获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作为学者,他沉稳内敛,忠于学术;作为老师,他平易近人,关爱学生;作为朋友,他随和宁静,诚恳待人。陈岸瑛始终把自己定位为一个服务者的角色,服务学术,服务师生,不求个人张扬,但求有益于世,从博士毕业来到艺术史论系,他一直守护着理想,默默耕耘,踏实做事。


  从哲学到艺术,求索思想之真


  陈岸瑛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2001年来学院任教,十余年的工作经历让他对艺术有了更多的了解,也让他对艺术理论的研究更为深入。

  陈岸瑛认为艺术理论分为四个层次:艺术哲学、艺术创作理论(画论)、艺术批评方法论、艺术史方法论。在对这几个方面的研究和思考中,他逐渐发现,艺术哲学可以和作为艺术史文献的画论打通,并由此与艺术史产生联系;艺术哲学还可以与艺术批评方法论打通,为艺术批评奠基。在对西方现代主义画论进行系统梳理后,他开始关注当代艺术的创作与批评。陈岸瑛认为当代艺术圈里使用的理论,有一些和艺术没有直接的联系,他的工作是想从上述四个层面出发,运用和艺术本体相关的理论来促进当代的艺术创作和评论。

  对于当代艺术,陈岸瑛认为其价值主要体现在“思想性”上,而非原来所认为的“观念性”上。“观念性”在艺术史上有特殊的含义,最初主要指非物质性,但单纯把当代艺术的价值看成是非物质性(比如,从架上走向架下)就太狭隘了。陈岸瑛还认为,艺术家的思想贡献区别于文学家和思想家,艺术家在工作中要考虑到对已有的视觉形象进行批判和再创造,这就要求从事当代艺术的工作者必须基于一种视觉的经验,受过精良的视觉训练。当代艺术的另一个价值,来源于制作。比如艾未未和徐冰的创作就很讲究制作,力求体现良好的展示效果。


  如何看待当代艺术的天价拍卖?


  陈岸瑛认为,只要不存在资源、信息垄断等破坏市场流通的因素,基于等价交换的市场可以比较准确地测量出作品的价值。当代艺术的思想性和商业性并不矛盾,其实,艺术(美术)在历史上很早就和交易发生关系,艺术的一半是生产,一半是文化,艺术通过交易确定其文化价值,只是我们过去对此现象视而不见而已。发端于英美的新艺术史,就很注重这类问题的研究。一些海外汉学家也开始用这一视角看待中国艺术史。

  对于当代艺术圈存在的集体创作现象,陈岸瑛表示支持和理解,他认为艺术家雇佣上百人,不但创意更强,制作也会更精良,在艺术界的竞争和比赛中,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更容易胜出。其实,在fine art这套系统产生之前,艺术多半是以集体的方式生产的,只不过在今天,资源整合的尺度和力度大幅度增加,艺术生产突破地域和传统限制,进入到一种大尺度的资源整合过程中去。

  陈岸瑛说,中国当代艺术发展历史短,理论基础薄弱,没有形成类似丹托或者格林伯格那样的学说。有世界影响力的艺术流派必须有扎实的理论支撑。陈岸瑛梦想通过自己受过的专业哲学训练,来帮助形成这样的理论地基。他的学术理想,一方面是致力于成为国内最了解西方各层面艺术理论的人之一,另一方面也期望能建构出一套与众不同的对当代艺术创作和批评起到奠基性作用的理论。说到这里,他谦虚地笑了笑,对笔者补充说道,“后者是一个更富野心的计划,能否实现还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从学院到社会,探索育人之道


作为清华大学艺术史论系的主任,面对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史论系每年只能招15个本科生,其他院校同类专业每年能招近百个,那么这15个人的优势在哪里?怎样才能激发他们的专业热情,碧莲出现辛辛苦苦培养四年,本科毕业后却彻底从专业界消失这样令人痛心的现象。为此,陈岸瑛开始了一系列尝试。

  创办读书会、确定史论系学生必读书单。读书会可以促进学生对本专业知识的了解,也可以激发学生的思想热情,在系内形成读书问学和自由研讨的风气。从2014年开始,史论系对本科新生提出在读期间阅读30本专业书籍的最低要求,在课外开展读书会活动,无疑可以起到辅助作用。陈岸瑛的设想是,可以由博士或硕士生带领本科生阅读,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甚至可以将此纳入课程体系。为配合上述计划的开展,史论系全体在职教师和博士生共同“研制”了一份详细的书目,不仅借此梳理了史论系的知识结构,更帮助训练本科生,对硕士生和博士生的学习也有帮助。书目延续了史论系“两史一论”的传统,但加强了论的部分,将美术史、美术理论、设计史、设计理论分列,并加入了人文综合部分,以促进知识体系的更新。

  加强学生暑期专业实习、实践。以往的暑期实习只有史迹考察,不参加的学生被要求留在学校每天报到。时任副系主任的陈岸瑛提出,可以让不参加史迹考察的同学到画廊、拍卖行、博物馆和专业协会实习。如今,这样的实习已进行过两次了,一次比一次效果好。陈岸瑛认为,清华大学要培养和输出高端人才,史论系同学最好在研究生阶段再找工作;组织本科生实习,并不是为了马上把他们推向人才市场,而是让他们通过了解艺术、设计的行业现状,弄清楚自己更适合做行业工作还是更适合做纯学术。过去不少学生缺乏专业兴趣,现在如果他们了解到艺术、设计行业如此如此需要史论人才,就不会在毕业后彻底“失踪”了。

  深挖校友资源。2013年史论系隆重庆祝建系30周年,陈岸瑛组织学生们对系友进行了全面梳理访谈。他惊喜地发现,在过去的30年中,史论系系友在高校以及各类艺术、设计机构中均占据了一席之地。系庆结束之后,史论系系友群和系友会相继成立,在校生与系友保持网络互动。定期邀请系友座谈,分享工作经验,帮助在校生了解专业前景和社会需求,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去学习。除了系友网络外,史论系的艺术管理MFA今年也开始了第一次招生,按照陈岸瑛的说法,这个项目要把行业里的精英们吸引过来,除了为他们提供深造的机会,更重要的是进一步拓展史论系的人脉。在陈岸瑛看来,尽管学术可以很纯粹,但只有与重要行业领域相对应的学科,才有更长远的发展。

  如今,身为艺术史论系主任的陈岸瑛每天都有很多的事情要做。除了完成5门课的专业教学,培养数量日增的研究生,潜心发展自己的理论研究,参加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外,他的精力大部分都放在系里的工作上。最近,他刚与美国泰勒基金会谈好了明年的学术交流计划,又与同事们起草了一个未来十年的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当问起未来的设想时,他简略地说,过去我们看到的更多是并入清华后带来的限制,例如教师编制和招生规模都比别的学校少,但是在不远的将来,我们一定能充分利用好清华声誉好、学科多、国际交流便利的优势有所作为。在这位年轻的系主任眼中,三十而立的艺术史论系,还有许多的事情要做,广阔天地,大有可为。

  最后,话题又回到人才培养上来。史论系的发展是否成功,最终还要看能否为国家培养出杰出人才。他语调低沉然而坚定地告诉笔者,“今天埋下一个种子,十年后长成一颗大树。所有的心血,都不会白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