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报》创刊一周年专家座谈会在京召开

涵涵  来源:原创 发表时间:2017-02-22

meishubao/2017022311071630831.jpg

在纸媒逐渐衰落的今天,《中国美术报》逆势创刊,它历经了一年的摸索与发展,迎来了创刊一周年的日子。作为以“弘扬美术精神,彰显中国气派,建立中国美术标准,创新中国美术风格”为办报使命的美术类报刊,《中国美术报》的未来发展成为该报面临的关键问题。为了进一步明确未来发展方向,让报纸内容更符合人民群众对美术的阅读需求,2月21日下午,《中国美术报》创刊一周年专家座谈会在中国美术报社召开。座谈会邀请中国美协主席刘大为,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中国美术报》总编张晓凌,中国美术馆副馆长安远远,《中国书画》社长、总编康守永,天津美术出版社总编杨惠东,清华大学美院副院长张敢,书画频道董事会主席王平,学者王镛、王鲁湘、陈池瑜、华天雪、朱天曙、王志纯、张瑞田、程阳阳参加座谈。座谈会由《中国美术报》执行总编王平主持。


meishubao/2017022211125877520.JPG



meishubao/2017022210571638046.JPG



座谈会上,张晓凌首先介绍了报纸一年来的发展情况和经营状况,对各个版面的编辑问题作了简要的说明。他说,《中国美术报》将继续以最大的努力,开拓前行,以客观、公正的态度,以不回避、敢批评的精神,将报纸打造为中国当代美术的一部信史。刘大为在发言中,总结了《中国美术报》的特点,肯定报纸在推动当代美术建设上的作用。同时对版面多、容量大带来的压力和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座谈会不避讳尖锐问题,直击问题核心,与会专家、学者积极建言献策,正面剖析目前纸媒生存问题,对报纸定位、导向、内容、体量等具体情况进行讨论。王镛认为,《中国美术报》经过一年的努力,渐入佳境。他希望报纸能多关注当代美术,积极推动中国当代美术的发展。杨惠东对纸媒面临的困境和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提出了对策和方案。王鲁湘认为,《中国美术报》以大容量、全方位的特色,在中国美术类报纸中具有“唯一性”,这个“唯一性”是《中国美术报》生存的保障和基础。他同时指出,不一定非得走大众路线,小众的媒体一样有生存的空间。陈池瑜、张敢、华天雪分别从报纸的学术性、新闻性、大众性,作者队伍、版面数量等方面,提出了不少意见。王平(书画频道)、张瑞田、朱天曙则从报纸的大众性、学术性、独特性、现实性、丰富性,专题意识、当代意识、中国意识等方面谈了自己的看法。康守永、程阳阳也从读者定位、经营模式、版面设计以及内容等方面提出建议。康守永还对部分报纸的内容作了点评,提出了批评意见。








meishubao/2017022211043142558.JPG


meishubao/2017022211053659318.JPG









《中国美术报》副总编陈明代表编辑们对专家学者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表示感谢,并谈了自己和全体同仁一年来编辑报纸的体会和感受。执行总编王平作总结发言,他一一回应了学者们的意见和建议,同时提出如何改进报纸的方法,他希望《中国美术报》能在新的一年里,将这些意见和建议接受和消化,将报纸办好,以实际行动推动中国美术事业的发展。

此次座谈会,专家们从美术理论、专题选择以及阅读魅力等多方面、多角度对《中国美术报》提出发展新思路,大家或观点碰撞,或意见一致,形成对纸媒发展的“再思考”,这个“再思考”,无疑是报纸发展的一股新能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