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学术风清——郎绍君解读林风眠绘画鉴定

李 腾  来源:中国美术报网 发表时间:2017-03-20

摘要:北京画院美术馆“清寂鹭影——林风眠艺术精品展”即将落幕之际迎来学者郎绍君作“林风眠绘画的鉴定”报告。

meishubao/2017032016032114064.jpg

吴洪亮馆长开场致辞

初春三月的北京,天气乍暖还寒,北京画院美术馆“清寂鹭影——林风眠艺术精品展”即将落幕之际迎来一个小高潮,学者郎绍君3月17日应邀来到北京画院作“林风眠绘画的鉴定”报告。这次机会难得,郎先生近年身体不好,很少出来举办讲座。当日下午两点,预约来听讲座的人们已在北京画院美术馆门口排起了长队,他们多是慕名前来的绘画专业学生或者书画收藏爱好者。两点半,衣着简朴的郎绍君在自己学生的陪伴下,准时来到北京画院五层报告厅,现场临时来的人很多,预定座位已经不够,主办方为没有座位的人在后排添加了一排椅子,人们争相一睹郎绍君在此次讲座上的风采。

报告会开场,北京画院美术馆馆长吴洪亮回忆2003年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上,郎绍君为北京画院齐白石特展把关,对展览的齐白石每一幅画的背景如数家珍,令人印象深刻,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郎绍君对于近现代美术研究的扎实程度。郎绍君讲话声音不高,语速不紧不慢,他谦虚地说“举一两个案例,从方法的角度提一点意见”,至于真假由观众自己判断。郎绍君认为当今鉴定方法“因对象而有所不同”,像对林风眠这样的大家所创作的中西融合的绘画作品的鉴定,先要分析他的收藏情况。现在鉴定家和收藏家已难解难分,也为鉴定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郎绍君从林风眠画作收藏地、林风眠不同时代的交往和创作风格等角度来分析,运用大量的真实史料和林风眠本人自述以及当事人的转述,结合部分存疑作品和经典作品原始图像资料的对比分析,对林风眠藏品现状做了一个详细的梳理性论述。郎绍君认为林风眠现存绘画的收藏情况存在几个关键问题:首先,林风眠作品主要集中收藏在上海的上海中国画院(一百多幅,国内最多)、上海美协、上海美术馆,这些没有外流,其余少部分在中国香港以及台湾地区。“文革”前林风眠在上海鬻画主要通过欧洲领事馆流向海外,至今很少回流;其次,“文革”期间林风眠曾自毁上千幅现代风格的探索性作品,加之林风眠本人很少交际应酬送画,仅曾送画给一些帮助过他的朋友,鲜见送拍卖的,所以他1977年赴港以前,重要作品存世数量有限。然而,郎绍君教授指出:“截至2010年度,经拍卖的林风眠先生作品数量达到4648幅之多,成交额21亿多元!林风眠留下的作品不多,但是拍卖却很多。”这背后的问题不难看出,“相当一部分是伪作,可靠的鲜有。”郎绍君例举了林风眠作品伪作的主要来源,并通过作品图像资料体现的技法风格、表现主题等方面的详细信息,可以看出作伪者在绘画的精神气质上与林风眠真实作品的本质差距,揭示了作伪者把伪作假托林风眠习作或草稿的作假手段。

meishubao/201703201604353457.jpg

郎绍君回答听众问题

郎绍君以史实资料为主要分析依据,利用图像分析法详细综合分类比较来鉴定林风眠绘画的个案,令在场听众印象深刻。除了钦佩郎先生治学谨严和学养深厚,笔者也注意到另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讲座最后,郎绍君在回答观众提问时,说了几句话:“收藏造假以及貌似学术研究结为一体。还有,很多人都看得出来的假,但是我们有些批评家、有些领导看不出来,这是挺可怕的事情……那么直白的东西,那么好判定的东西,一定认为它是真的……你不能问个为什么吗?也许是有人情关系,甚至有的人是拿了人家的好处,这个是最痛心的一件事……”短短几段话道出了郎先生对学术造假、鉴定造假的担忧,结合前面的鉴定过程暴露出了行业现实——拍卖市场中大量涌入的林风眠伪作不断创造“价值”,这并不仅仅是一两个艺术家作品所遇到的问题。简单回顾一下,同样“大师作品造假”的例子早已有之,如“傅抱石金刚坡时期作品特展”事件、河南“石鲁遗作”事件、“国之瑰宝——黎雄才、关山月作品展”事件、“吴冠中油画”事件等。令人担忧的是,近十年过去,这种情形已经发展为中国整个收藏行业面临的严峻问题——造假产业化,造假者公然在利用学术包装、拍卖洗白,为作伪堂而皇之地披上合情合理的外衣,而许多鉴定家和批评家对其中错误避而不见。

郎绍君话语中带出“貌似”两个字是对当前利益链条下催生出的学术造假的蔑视和否定,如果研究学人能为了利益出卖学术,为造假编织画皮甚至造势牟利,其学术不必论真假,连道德底线也守不住了。如此行为不仅把中国艺术的脸面涂黑,而且对社会认知产生了无尽的负面影响!讲座结束后,郎绍君在会议室外的休息间闭目沉思了良久,我想郎先生今天指出的许多问题也许在他的脑海中回旋了许久,他通过一次讲座揭示的不仅仅是鉴定的技能,或者如何欣赏大师的绘画语言的问题,他忧思的是作为一个掌握学术知识的学者应该秉持的底线,不能被钱财驱赶变相的学术良知问题,这才是这次鉴定讲座最值得我们重视和反思的地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