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了,令人盘桓而不能去的展览……

赵多多  来源:中国美术报网 发表时间:2017-12-04

meishubao/2017120421480679165.jpg


今年秋季,各家博物馆都献出了不少精彩大展,且媒体时代民众与博物馆之间的距离被无限拉近,这让到博物馆看展览再也不只是少数人的精神追求。而我有幸从幼时起就踏入博物馆,更有幸于见证着这样一个属于博物馆的时代。

哲学家罗比尔兹利曾说:评论家应该做到的是描述、分析、解读、评估艺术作品。很多业已成熟的评论,包括剧评、影评、文学评论、乐评等等,或多或少都是按照这四个步骤展开的。然而展评,因为展览的覆盖面太广,评论者所需的知识储备非“知识”二字能简单概括,整个行业也并没有成熟的理论框架来为评论提供指导,且受限于行业中的诸多牵连,所以展评不仅没能像文学评论那样专业,更没能像影评等那样普及。

现行的“全国十大精品陈列”,是目前我国博物馆展览奖项中的最高荣誉,该奖项代表着官方的评价与认可。然而,面对每年超过3万的展览基数时,“十大”多少显得有些“吝啬”。而且展览评价体系中那一项项专业的硬性指标,常常有点忽视了博物馆的服务主体——观众眼中与心中最直观与本真的感受。

而这篇所谓的“展评”,恰恰希望传递出一位普通博物馆观众内心的“感受”,一个博物馆学晚辈基于学习基础上的“感悟”,一位博物馆狂热爱好者出于期许心理上的“感性表达”。


欣赏与困惑并存,但绝无任何不敬之意。


meishubao/2017120413400360409.png

01

meishubao/201712041513545730.jpg

青色流年——全国出土浙江纪年瓷特展

meishubao/2017120415044654671.png


顺着早已开通的京杭大运河,一路飘飘荡荡,看着河道两岸随风舞动的垂柳,拂面的尽是和煦的阳光,这样的观展之路注定舒适又快活。

“青色流年”,博物馆的展题似乎已经很长时间没有像这般“小清新”了,不是直白的毫无美感,就是玄幻的不知所云,而这个展题搭配上晚秋的杭州,刚刚好。


meishubao/2017120416135557286.jpg

meishubao/2017120416174734429.jpg

meishubao/2017120416180346014.jpg


浙江是中国古代青瓷的发源地和主要产区,在绵延几千年的烧造历史中,出现了越窑、瓯窑、婺州窑、德清窑、龙泉窑和南宋官窑等著名窑口,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此次“青色流年”展,汇集了48家文博单位的300件(组)展品,且均是出自于全国各地有明确纪年的浙江古代青瓷,展品按时代早晚排列,简明清晰地勾勒出了浙江古代青瓷的发展历程。还选取了不少出自于有确切文献记载的帝王将相、文人雅士等历史人物墓葬中的浙江青瓷,让观众把对于历史人物的记忆不自觉地带入展品中,这也许是另一种“睹物思人”吧。


meishubao/2017120416184810470.jpg

meishubao/2017120416190190130.jpg

meishubao/2017120416191256175.jpg


顺着展线,观众可以直观感受到青瓷由最初泛黄的釉色逐渐蜕变为透亮莹润的青色,“流年”代表着展线在时间上的推移,而“青色”是这匆匆流年中始终不变的追求。


02


meishubao/2017120415124746170.png

千里江山与历代青绿山水画

meishubao/2017120415044654671.png


这些年来,故宫博物院凭借自己的“江湖”地位和持续不断的开放态度,成功地站在了一个又一个“风口”处,牢牢占据着中国博物馆界绝对主力的位置。在新媒体泛滥的今天,故宫的一举一动,始终牵动着每一个媒体人的心。千里江山还未开展,媒体已经进行了好几波预热,从展品到王希孟,似乎能挖掘的爆点已被尽数挖掘,这就使得开展第一天便引发的“故宫跑”、“排队三小时观展五分钟”成为了情理之中的事情。


meishubao/2017120416253392462.jpg


当然,在这种“现象级大展”背后,隐含着多种因素:既有媒体宣传的导向推动,国民素质的飞速提升,也有观众参观方式的低效,展方管理的不尽合理……但不管怎样,一个好展览应该是一处为观众提供学习、体验和休憩的自由空间,多层次的艺术审美需求都应该在这个场域空间中被满足,而且还应该是一种“体面”的满足。


meishubao/2017120416231962738.jpg


看与不看就会产生差别,博物馆终会以其包容的文化“同化”所有走到这里的人。也请那些自诩为“文博精英”的人,对当今大众走入博物馆的热情“不予理解”时,不妨想想自己初踏入这里时的心境。当然,博物馆的“精英化”与“去精英化”始终是一个纠缠不清的问题。更多的博物馆其实应该借助于这样的大展,努力培养和规范民众的博物馆参观礼仪,在博物馆中获得知识还在其次,毕竟知识的积累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让民众及早树立起规则意识,懂得怎样看展才是当务之急。眼下的限时限流、观展时不绝于耳的催促,还是显得简单粗暴了些,这不是引导,而是伤害。


meishubao/2017120416255630551.jpg


第二期展览中,《千里江山图》的谢幕,无疑让整场展览中最大的噱头也随之消散,稍显“落寞”的展厅对于观者、对于这些于幽暗处闪透着青绿的作品来说,又何尝不是一件幸事。


03


meishubao/2017120415144590532.jpg

嘉德艺术中心

meishubao/2017120415044654671.png


近些年,国外拍卖行越来越看重策展人在博物馆界的影响力,与此同时,国外博物馆界也相当欣赏策展人在商业空间中的经历。当前,国际各大拍卖行都进行着较大的人事变动,越来越多在博物馆界拥有极高声誉的策展人开始在非营利和营利艺术空间中不断游走,艺术世界的秩序似乎正在慢慢进行着变革。


meishubao/2017120416344237373.jpg


与此同时,国内的各大拍卖行似乎也在试图突破单一拍卖的功能,寻求艺术品领域更大的操作空间。保利和嘉德作为大陆地区拍卖行业的领军者,近些年来陆续完成了各自“空间”的营建,试图通过收藏和展览增强自我的话语权,保持自己在整个市场上的“活力”和“曝光度”。



嘉德艺术中心的落成,使这座以黄公望《富春山居图》为外墙砖石“像素”原型的大楼,成为了亚洲首家集艺术展览、艺术品交易、艺术品仓储、文物鉴定与修复、教育学术交流、五星级酒店等功能于一体的“一站式”艺术品交流平台。在落成之际,就频繁举办了“嘉德·典亚艺术周”、“中国写实画派十三周年展”、“方寸之间——梅洁楼藏手卷册页展”、“中国青铜收藏文化研讨会”、“启功旧藏金石碑帖展”等多项活动,这其中还不乏学术性较强的展览与相关研讨会。



受嘉德本身庞大的艺术品买卖双方的关注,可以预见这样一个全新的“展示”空间,会在未来或多或少影响大家对于拍卖行所展示文物的认知。但由于整个嘉德艺术中心所承载的功能太多,且展览依旧只是服务于拍卖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所以不免会出现展厅层高不够、灯光照射考虑不周、展柜玻璃频闪严重、展品陈设相互叠压等问题。但不管怎样,依然期待这个通过资本刺激文化普及和发展的行业,能够通过不同于博物馆的方式,吸引更多的人关注文化艺术。


04


meishubao/2017120415113771407.png

赵孟頫书画特展

meishubao/2017120415044654671.png


故宫武英殿书画展厅此次选用淡淡的石绿色作为整个展厅的主题色,清新素雅的颜色不仅与赵孟頫温文尔雅的性格特点相衬,而且也烘托出了赵孟頫“中正平和”的艺术风格。在武英殿彩色天花的映衬下更显清冷,好似也隐隐流露出了赵孟頫内心的一丝无奈与苦楚……


meishubao/201712041640107714.jpg


以往的古代书画展,通常二期展览的展品更换率不会超过总数的三分之一,但这次“赵孟頫书画特展”二期展览更换了展厅中将近四分之三的展品,此举不仅建立在故宫博物院丰富的馆藏资源之上,也是当前各大博物馆交流、借展等合作日渐紧密的见证。这就好像是戏剧舞台上被中场休息隔断的上下半场一样,好的展览和好的剧目一样,总会保证前后两段故事的主线不断和整个叙事的完整。这次的“赵孟頫书画特展”在全面呈现赵孟頫于书画实践领域不断调整、转变的过程和他所取得的艺术成就的同时,更借助于赵孟頫,以广阔的视角覆盖了整个元代的文艺圈。以点入手,发散到面,可谓精彩。


meishubao/201712041640459138.jpg

meishubao/201712041640553595.jpg


但整个展览着力在赵孟頫的艺术上,这样一来,本就“阳春白雪”的文人画就变得更为“曲高和寡”,普通观众在展厅中其实丧失了与之对话的能力,使得众多精彩展品在展览中变得“扁平化”。这并不是说展品自身无法“表达”,也不是在否定展览中已经相对细化的展签设计,这种现象的产生是源于中国文人画自身的特点,它的大量信息“隐藏”在作品的题跋和众多收藏印中,甚至是蕴藏在这背后更为丰富的创作者的形象、性格、情感、经历乃至心境之中。


meishubao/2017120416411774313.jpg

meishubao/201712041641282758.jpg


中国古代书画展往往以一种“白立方”的空间来呈现艺术,那种宽敞、干净、纯粹的展示方式曾长期被艺术发烧友们所喜爱,那种静静独处带来的快感是这类书画展最本来的模样。

但是,在面对越来越多元的参观者,或者为了吸引越来越多的观众时,许多书画展都开始努力寻求突破:人物形象的凸显、背后故事的发掘、展厅场景的搭建、数字动画的引入……这些都是博物馆的努力尝试。但,好像“曲高”就一定会“和寡”,古代书画展如何更好地搭建起与观者的联系,如何平衡“艺术精”与“普通观众”各自的诉求,确实是个值得研究的课题。作为参观者,其实也不妨换个思路,不要再纠结于“看懂”没有,单纯将博物馆当成是一个“相遇”的空间,让感性先行。



731年后,当初那位被起送至大都的宋朝宗室后裔赵孟頫,在经历了无奈、困惑、矛盾,甚至是带有淡淡负疚之情的人生之旅后,不知这次,在武英殿林环水饶的寂静处是否等来了世人对其艺术的公允评判。


05


meishubao/2017120415103044488.png

秦汉文明

meishubao/2017120415044654671.png


本来是一场出国文物归国后的汇报展,但赶在特殊的时间点上,似乎只有“创新”才能展现我国当前博物馆事业的繁荣。所以“求不同”成为了这个展览最初的基调,当然最后呈现出的展览,从展题到展品,再到单元设计和展陈设计确实都与大都会不尽相同,但是整个展览看下来,总感觉平静如水。


meishubao/2017120416430494050.jpg

meishubao/2017120416502748817.jpg


展览讲清楚秦汉了吗?展览确实是从政治军事、经济生活、丧葬习俗、民族沟通、域外交流等方面,近乎全面地呈现了那个历史时期,但是当一个展览的各个单元太过平均用力之后,反而会让观者丧失焦点,让展览流于平淡。试想,当一个展览汇集了30家文博单位的近300件文物,且一级文物达到45%的时候,展览不免就会变成一场巨星云集的大party,谁才应该是主角,谁应该占据C位,确实很难处理,似乎“平均”、“平淡”才是唯一的解决之道。

在博物馆的大发展时期,当越来越多的“文物大展”出现后,如何让展览“摆脱”文物的束缚,如何让展品更好地服务于展览,或者说怎样才能让两者更好地“嵌合”在一起,是所有博物馆人应该共同思考的问题。



展览中最吸引人的,反而是展品中的那一个个人物,那一张张面孔,总感觉透过他们的神情,可以洞穿他们身处的那个世界,这种“相遇”感,无疑是博物馆最美好的所在。

展览的最后一天下午,当笔者再次踏入展厅中,快速浏览着这一张张面孔时,我在想象他们是否也曾共处在千年之前的某个场景中,这次的集合是否又是在赴千年前的一次约定:为后人讲述秦汉——这个最坏的时代,这个最好的时代!


06


meishubao/2017120415091340277.jpg

青藤白阳——徐渭、陈淳书画艺术特展

meishubao/2017120415044654671.png


怎样才算一场具有“亲和力”的展览,展厅中的“亲近”感又来源于何处?此次南京博物院的“青藤白阳——徐渭、陈淳书画艺术特展”似乎给出了答案:他们通过作品的集中展示、完善而又平易近人的作品释义、不同于说明文字的别样电子讲解,共同构筑了认识与了解陈淳、徐渭的展示空间。通过展览,不仅展现了陈淳、徐渭从继承前人经验,到开辟自我风格,再到对后世产生影响三个艺术阶段,同时强调了陈淳、徐渭在写意花鸟画领域泰山北斗的地位。更重要的是,在安静的展厅中,当你直面那些作品的时候,似乎能感受到那跳动着的伟大的生命。


meishubao/2017120416522777837.jpg


陈淳、徐渭的出现,让写意花鸟画发生了耳目一新的转变,他们用极具个性化的创作方法抒发和宣泄着各自的主观情感。陈淳的作品不带半点尘俗,笔花墨叶,风姿清朗,挥洒自若却又形神整备;徐渭的作品恣肆磅礴,纵横睥睨,东涂西抹似大刀阔斧,痛快酣畅。他们用充满个性的自然笔调共同书写了写意花鸟画史上别开生面又登峰造极的一页。



任何艺术形式最动人的地方就在于它们是自我的艺术,是个体的艺术。书画,因其牵涉的知识面太广而常常令人感到难以亲近,但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们又往往是最具个性,最饱含深情的。这个展览最成功之处,就在于主办方认识到,并紧紧抓住了陈淳和徐渭的个性魅力,通过展览单元的组织和展品的介绍说明放大了展览主体的个人特点。

这种做法,无疑拉近了观者与作品之间的距离。通过欣赏画作,穿越时间长河,在思想和情感上真正理解对方的方式,也许就会让观众生出一种“亲近感”。这种亲近感以展览中基本知识信息的传递为基础,通过展览的真实性和临场感获得升华,所以说一个真正充满“亲和力”的展览,基本信息的传递和情境氛围的营造都不能缺少。


meishubao/2017120416551627895.jpg

meishubao/2017120416552512448.jpg


我常常感喟,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其实很遥远,也常常在反思,我们真的能通过一场展览让观者从内心深处有所触动,甚至是真正理解展览的主体吗?也许,还真的可以。


07


meishubao/2017120415072386549.png

美在新时代

meishubao/2017120415044654671.png


中国美术馆常年以来按部就班地举办着一场场展览,面对身旁日渐成长壮大的各大博物馆,似乎也不着急,依旧不动声色地保持着自己的艺术“高冷范儿”。但这片地界就好像是非洲大草原,时机一成熟,弱肉强食的故事就会上演。中国美术馆的此番大展,在“晒家底”的同时,不知是否还略带“证明”与“威慑”之意。

中国美术馆可能也未曾想到“美在新时代”作为一场“献礼”大展,会毫无征兆地点燃观众对于美术馆的热情,会让排长队出现在自家门口。据统计,开展次日,单日入馆人数就突破一万,11月23日,单日入馆人数更是高达14180,创下了中国美术馆近些年来的单日参观纪录。此种罕见的观展盛景,也许还要追溯到2008年的“盛世和光”敦煌艺术大展了。


meishubao/2017120417001276796.jpg

meishubao/2017120417002699612.jpg


“美在新时代”云集了207件(套)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大师们的经典作品,占据了中国美术馆一楼的2—7号展厅。2、4、6展厅从老舍、胡絜青藏画中的晚清赵之谦、何绍基开始,民国初年的海派代表任伯年、吴昌硕诸家随后,到齐白石、傅抱石、叶浅予、李可染等人通过探索开拓出传统之中另有新意的花鸟、山水、人物画。3、5、7展厅从徐悲鸿、林风眠、庞薰琹融通中西、油画与国画并举的经典作品开始,到吴作人、吴冠中以更为独立的面貌彰显出中国油画特有的民族风采和中国艺术精神新的时代特质。连上同期于1号展厅展出的“沧海一粟——刘海粟艺术展”,真可谓通过一场展览梳理与回顾了中国20世纪新旧交替阶段的美术史。



此次展览一次性地将为中国美术开辟出新道路的时代旗手集结在一起,这种“大手笔”不仅让我们得以了解中国美术馆的馆藏水平,更在无意中激发出了美术馆的观众潜力。寒冬中排队近1个小时,也丝毫不影响观众的观展热情,展厅中人头攒动的场景似乎更印证着近些年来,观展已然成为部分人群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当一个现象成为主流的时候,我们不能总是抱着偏见“蔑视”这种现象,说这是“跟风看展”或是什么,我们似也应该看到这背后所折射出的大众对于“美”的追求正在勃发……


08


meishubao/2017120415053637800.jpg

钱家衣橱——无锡七房桥明墓出土服饰保护修复展

meishubao/2017120415044654671.png


“钱家衣橱——无锡七房桥明墓出土服饰保护修复展”通过“发掘修复”、“衣饰琳琅”、“形制纹饰”三个单元,展示了这批纺织品从发掘出土到历经修复的过程,是对以钱氏夫妇服饰为代表的明代士庶服饰制度、特点和文化所做的一次成果汇报展。


meishubao/201712041701491627.jpg


然而,无锡七房桥钱氏的家族传奇,似乎并没有能够拯救这一场展览,“钱家衣橱”朴素且略显残破的服装在华服充盈的当下,又怎能吸引大众的眼球,但我依旧认为这是一个成功的展览,尽管稍显“先天不足”,但整个展览清晰完整的展线设计,短小精悍而又重点突出的展板设计和并不常见的纺织品题材,乃至那些朴素到充满理性的说明文字,都彰显着它存在的价值,对于众多中小博物馆来说,也颇具参考意义。


meishubao/2017120417022317861.jpg


我们当然需要一些“巨无霸”级的博物馆,需要一批“全方位”、“大力度”的精品展览,来全面、集中反映一个地区、一个民族乃至人类最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但是我们也需要有更多因地制宜、各具特色、关照个体、反映未知领域的小展览,这里的大小不仅指规模,也意味着展览的选题和组织方式。尽管如此,这样一场讲述“冷寂”专业的本分而克制的“小展览”,在当前的展览浪潮中,终将同样冷寂着。


meishubao/2017120417021074704.png


展厅旁,透过玻璃窗,文物修复室中那些默默趴在灯下,细细整修、保护文物的修复师,在平静的岁月中演绎着“择一事,终一生”……


09


meishubao/2017120415040316312.png

光影岿然——沙飞的艺术·理念·行动

meishubao/2017120415044654671.png


在拍照设备日渐便捷的今天,摄影艺术仍然只能算是艺术门类中的小众,北京画院能够选取一位摄影艺术家作为其“二十世纪中国美术大家”系列展中的一员,首先就是对摄影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的肯定。


meishubao/2017120417042198861.jpg

meishubao/2017120417044153009.jpg


整个展览始终紧紧围绕着沙飞的人生经历和他在大时代背景下的摄影题材选择,虽然展览中对沙飞本体的呈现不多,但每一张照片都在投射着沙飞的心理变化和审美追求,十分立体地呈现了沙飞充满戏剧感的传奇一生,以及他在特定时代中敏锐、超前的新闻眼光和极强的行动力。观展过程中,我们感叹沙飞短暂的一生带给我们这么多经典照片的同时,也应该清楚地意识到正是那个特定的时代给予了沙飞这样的机会和历史使命,给予了沙飞拍摄众多经典人物精彩瞬间的可能。伟大的艺术家和特定的时代往往是相互造就,彼此成全的。



展览中最成功的地方,无疑就在于展现出了照片纪实功能背后的情感寄托和照片中众生的喜怒哀乐。其实一个展览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满足观者的情感诉求而存在的。这里的鲁迅、白求恩、聂荣臻……都感动着沙飞,感动着策展人,进而感动着每一个看到展览的观众,也许“人”才是最能感动“人”的所在吧。


meishubao/2017120417055784109.jpg


结尾处,伴随着回响在展厅中的“快门声”,暖黄色灯光照耀下的、手握相机的沙飞,似乎又在饱含深情地记录着一个又一个的精彩瞬间,咔嚓、咔嚓……


以上所有,不敢奢望能对展览的主题深化、形式设计能提供怎样的参考,也不敢幻想能对博物馆观众更好地理解展览提供怎样的帮助。只是期待,这种发乎真情的记录,未来可以成为一种可能,可以感动它所能感动的人。

那些令人盘桓而不能去的展览,终将再见了……



以上展览顺序按照闭幕时间倒序排列

秦汉文明展图片来源于范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