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娘炮”泛滥孰之过?——新闻时评专家对谈会在京举行

中国美术报网  发表时间:2018-09-23

120119541604896880.jpg

2018年9月22日下午,由中国美术报网新闻时评栏目主办的“‘娘炮’泛滥孰之过?”专家对谈会在北京现代彩墨艺术馆举行。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孙津,美国早教学会资深会员、欧美才俊艺术俱乐部创始人许宁(Michael Xu),出版人、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后、副教授苏刚,独立批评家黄禾青等应邀出席。中国美术报网新闻时评栏目策划、活动召集人李振伟主持会议,中国美术报网艺术人文栏目策划、活动策划石皓,中国美术报新闻时评栏目策划、活动监制颜培大等列席。

237253909496511680.jpg

492038971321912270.jpg

中国美术报网新闻时评栏目主要针对当下的美术事件与现象,从多种学科或角度,邀请相关学者、批评家进行分析评论。始终坚持以时代为经,选题为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批评与建设同举,思潮与学术并重。以观点独到,议评深刻的文章,逐渐获得广泛关注,成就了时评栏目在美术批评界的口碑。

此次对谈会是中国美术报网时评栏目首次线下活动,也是栏目近期所做同名选题的线下延伸与拓展,讨论的内容是不久前央视“开学第一课”引发的关于“娘炮”话题的社会风波。“娘炮”现象之所以引发公众反感,原因就是这种病态文化,映射着当下的国民审美出现了严重的问题。

对谈会以轻松自如的形式展开,与会嘉宾分别从社会、教育、审美与商业等多方面切入分析。孙津首先从社会政治学的角度对“娘炮”现象产生的根源提出见解,认为“‘娘炮’都是民主惹的祸”,民主讲自由、保护少数,直接导致的是社会的软化和不守规矩,男子女性化被民主所允许甚至纵容,其实也是整个社会软化的表现之一。许宁长期从事早期教育,在讨论中透露出作为教育美育工作者对孩子的审美能力被错误引导的担忧,并提出,“今天这些所谓的“娘炮”现象好像大行其道有进入主流文化的倾向,这在某种程度上不得不让我们担心我们自身文化的影响力是否存在问题”。苏刚指出,“娘炮”是“小鲜肉”作为消费社会产物的一个延展,但通过对主流价值观形成途径的分析认为,“‘娘炮’难以成为社会主流”。黄禾青认为,如果将“娘炮”行为作为对整个社会审美品位的追求,无疑违背了人类自诞生以来就已形成的两性审美有别的习惯和规律,并指出“娘炮”现象的表面实际隐藏着相关人士的动机不纯以及深层的利益纠葛。

众所周知,“娘炮”现象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同时也有适合其生长蔓延的社会环境。通过对此现象的争议,可以看出人们对社会审美文化的关注,而无论这种审美文化是否成为社会主流,相信此次对谈会给人们提供看待这一问题的多种角度和方式,并能够思考现象背后的深层问题。

553004374388827131.jpg


专家发言概要

孙津“娘炮”都是民主惹的祸

806954449671875613.jpg

所谓“娘炮”,也就是男子女性化的现状和趋向,我认为都是民主惹的祸。

民主讲的是思想自由、言论自由、表现自由、以及行动自由,只要法律不禁止的都行,不仅如此,民主还保护少数,包括保护变态。男子女性化当然是一种变态,因为它是作为非常态的少数被关注的。与男子女性化类似或相同的情况还有同性恋、双性恋、以及各种变性等,这些都是非常态的少数,所以也都是变态,但也都被民主所允许、甚至纵容。

人原本就分为男女两种,而且由此人才得以繁衍,所以男女有别是最根本的伦理,又所以上面所说的变态是违背伦理的大罪和重罪。

但是,有了民主,不仅变态无罪,而且变态很快就由于传播而形成多数,所以也就成为正常形态了。不仅是男子女性化,几乎所有方面都出现了这种软化。比如最为体现精神面貌的言语,“高兴”“愉快”“兴奋”等词汇一概不用,改为“开心”;“不行”“不能”“不该”等词汇一概不用,改为“不可以”;“孩子”“婴儿”“幼崽”等词汇一概不用,改为“宝宝”。还有普遍的宠物癖好,包括爬行类和昆虫类等一些很丑的东西。

人们很愿意让民主软化自己,是因为学坏容易学好难、随意容易守规矩难。我相信,民主已经使男人的荷尔蒙发生变异了。但是,类似男子女性化的软化现象和趋势是挡不住的,因为它们不过是人类正在加速自取溃灭的特征化体现。我之所以明知挡不住还要说这些,不过是想提醒大家,到时候可以死个明白而已。

如果要想扭正这种不良现象,我认为,树立正确的榜样是最佳的方式。


许宁“娘炮”现象映射审美教育的缺失

160329325818310021.jpg

今天我们说的“娘炮”,背后真正的含义在于社会大环境与自我选择力的问题,时下我们看到身边所谓“娘炮”的这些人其实历朝历代都有,只是多数时间不能成为主流文化而已。

而今天这些所谓的“娘炮”现象好像大行其道有进入主流文化的倾向,这在某种程度上不得不让我们担心我们自身文化的影响力是否存在问题。

众所周知,“娘炮”这股风是由近几年韩国影视剧带到中国来的,在更深层面剖析这应该算是一种文化入侵。有人可能会问,我泱泱大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化积淀,一个小小韩国的影视剧能把我怎样。的确,我们有世界上最厚重完整的历史文化传承,但是作为一个艺术教育者我不得不担忧我们现在的文化环境和这种环境给我们的下一代带来的影响。其实,如果一个人选择穿着打扮中性本无可厚非,可是这种状况持续的时间长了会直接影响孩子的审美能力。作为教育美育工作者,我非常担心孩子的审美能力被错误引导。当孩子的审美能力被误导,孩子就会缺失了很多选择适合自身发展及提升的能力。他就不能正确的认识自己,从而使孩子的成长过程变得不会那么丰富多彩。某些人格和心理关怀方面也很有可能会变得偏激。


苏刚:“娘炮”难以成为社会主流

459002815030506182.jpg

媒体传播的“小鲜肉”的背后推手是消费。也就是说,以实现销售为目的,商家迎合消费者的喜好,推出年轻、光鲜、悦目的男子,即年龄在18—30岁之间、性格纯良、感情经历单纯、没有太多的情感经验、长相俊俏,与其说“好看”,不如说相对于长久以来“女色”观念,这个“男女平权”的时代开始泛滥“男色”的观念。所以,“小鲜肉”是消费社会的产物,“娘炮”是这种倾向在社会生活中的延展。

无论“娘炮”,还是“小鲜肉”,都是阴柔当道,这反映了一大部分“向下迎合”的社会现实,但也不要小看了“向上超越”的自我力量。吴冠中回忆自己老师的教导:“大路艺术感染人,小路艺术取悦人。”然而,人间正道是沧桑,走大路难于走小路。

更为重要的是,人们已经习惯于“唾手可得”的幸福,习惯于放纵自己求得满足,这是人性的根本,也是人类动物本性。但几百年来,“人性向下,艺术向上”,正是在人性对动物性的超越上,才使人性向神性靠拢,才更加具有“人”的本质。从人类历史的发展来看,主流的价值观都是从下往上,以不断地超越小我,向“大我”靠近的道路。所以,在社会发展的整体方向上,“娘炮”难以成为社会主流。


黄禾青“娘炮”的霸屏策略隐藏着深层的利益纠葛

242032478301771374.jpg

我在观察这些争论时,发现争论的各界别人群,甚至包括一些艺术批评家,大多将精致的着装打扮与男人女性化的倾向混为一谈,或者说将男人的精致着装和适当的打扮修饰视同男人的女性化。

顾名思义精致乃精巧与细致,它体现的是人们对所行之事尽善尽美的追求。可以说,人类文明每一次的重大进步,都伴随着对精致的极致追求。所以,无论学习、工作,还是生活,皆应对人们精致的追求精神予以鼓励和提倡,当然也包括人的仪表和着装。而“娘炮”则是指男人女性化的表现,比如,男人时不时伸伸兰花指、嘟嘟嘴、吐舌头、娘娘腔等等一些女性化的行为和故作姿态的卖萌皆可归为此类。不难看出,二者根本不在一个“频道”。如果将男人精致的着装打扮和适当的修饰不分青红皂白的加于挞伐和横加指责,存在谬误姑且不说,也极易诱导男人对油腻、粗鄙,甚至返祖的崇拜。

时下,虽然没有什么法律条文规定人们应该如何着装、打扮、言谈、行为。但如果将男人的女性化——“娘炮”作为着装打扮精致和品位的追求目标,无疑违背了人类自诞生以来业已形成的雄性、雌性审美有别的习惯和规律,自然也是对这一习惯和规律的无视和践踏。跨性别的审美追求,无论是雄性的雌性化,还是雌性的雄性化,在现实的生活中存在一定的狭窄空间,可何时成了社会和审美的主流呢?所以,大可不必为此劳心费力。但,如果男性艺人恬不知耻地将其作为反其道而行之的霸屏策略,那么暴露的则是他们的动机不纯以及隐藏得更深的利益纠葛,显然已不是简单的着装打扮的追求问题。可以定论的是,无论是有心还是无心地违逆人们自然形成的审美习惯和规律的人,可能取得哗众取宠的社会效应,但终究难免成为人不齿的昙花一现。

  此文章为原创,任何个人或机构在未经过同意的情况下不得擅自转载或引用用于商业用途。如有用于商业用途的目的,请提前联系我同意后方可操作。联系邮箱:vip@zgmsbweb.co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