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策展人的双年展 第三届CAFAM双年展——空间协商:没想到你是这样的

黄家馨  发表时间:2016-11-22

246661381898923531.jpg11月9日,启动了6个月的“第三届CAFAM双年展——空间协商:没想到你是这样的”如期开展。近年来,在国际范围内,艺术界与社会机构就“如何举办双年展”不断进行反思和讨论,针对双年展的展览机制本身,也出现了一些批判的声音和怀疑的态度。双年展机制经过近百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一套自我运行的固定模式,但这种模式有时却并不能迅速反映与反馈当下急剧变化的艺术现场、艺术生态和艺术主体的直接状态。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在策划第三届CAFAM双年展时重新构思,力图在组织模式、运行机制上进行新的实验和尝试,体现其作为大学美术馆应具有的“思想实验室”功能。

“不设策展人?”“空间何以协商?” 这届充满实验性的双年展似乎从一开始就承载了太多的期待,也引发了太多质疑的声音。从今年5月开始,主办方便向社会征集参展方案,并在广州、重庆、武汉、西安与杭州进行了5场跨地域对话和4次方案协商会。在汇集了美术馆、哲学、传媒、文学、建筑等多个领域的近百名学者的想法之后,最终确定了这样一场无需推荐人、没有策展人、更不设评奖的具有实验性质的双年展。工作组以“协调员”的名义来组织协调,以开放透明的态度接受公众质询交流,方案提交人与协商员一起公开探讨、协商方案,并共同协商展览的呈现方式。

在高阶牛津字典里,“策展人(Curator)”是指代博物馆或者艺术画廊的管理者,其词源是来自于拉丁语的“Cura”,意为“照料”。虽然这样的定义有些含糊不清,但我们可以看出策展人是在博物馆和艺术领域中至关重要的一个职位,是关于艺术特定环境的研究者。这不禁让人回想起2014年3月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主办的“第二届CAFAM双年展”,主题为“无形的手:策展作为立场”,并选取了来自6所国际艺术院校的策展专业学生作为策展人,将策展人推到了台前成为主角。然而今年的第三届CAFAM双年展与第二届截然相反,以“空间协商:没想到你是这样的”为主题,自我打破“策展人就是生产者”这一定律,将策展人的绝对权力瓦解,使参展作品决定过程透明化,确立了公众以“人人都是艺术家”的姿态加入的全新模式。将“空间协商”带入展览的操作中,方案提交人与协商员一起,探讨视觉呈现如何与空间产生联动、如何打破空间限制等等的可能性,进而引发对策展民主化、艺术民主化和文化民主化的讨论。

也许正是因为这场展览充满了实验性和不确定性,现场才会带给我们这么多惊奇。美术馆大门外以“空间生长”为概念的脚手架搭建设计,既肩负实用的功能,又成为这届CAFAM双年展扫描二维码进行线上呈现这一特殊展示方式的载体。走进展厅,40个方案将美术馆有限的场地分割成无限的空间。没有设立特定的参观通道,一切都是那么不经意:VR图像、现场直播、循环声音、沙砾、模糊影像、舞蹈、船桨……观众似乎进入了一个奇幻王国,处处都是等待探寻的展场,处处都是惊喜。同时,公众的种种反馈也直接呼应了此次双年展“没想到你是这样的”这一主题。

这几年CAFAM双年展的举办,一直在围绕“策展”这个命题进行探讨,不断向“如何举办双年展”发问,并尝试了各种有关的实验。关于对此命题的关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王璜生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中国的策展机制十分混乱,央美作为教学机构,希望以理论结合实践的角度讨论策展问题。他说:“有人怀疑策展的目的,策展本身也出现了断层。同时,近年来很多人对博物馆和美术馆持怀疑态度,博物馆和美术馆也在探讨如何去掉自身潜在的文化霸权。这次双年展对于展览的空间、策展人权力过分膨胀等问题进行了思考和反思。”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