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师大美术学院院长刘赦 “新”之于“旧” 最可贵在突围

来源:人民网 发表时间:2017-06-27

        “随着中国经济的强大,水墨未来走向国际是毫无疑问的”,南京国际美术展初评评委之一、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刘赦在谈及此次初评书画部分作品的评审印象时特别提出:“亮点就是在国际两个字上,东西方的画家都有作品送选,在这个过程中是一种观念的碰撞。”

        在繁多的艺术门类之中,书画可以说是传承时间最长、最为本土化的艺术形式之一。然后在当下,传统性与现代性的争论却引发了巨大的分野:有人高喊要守住传统的底线,也有人着力于新风格样式和技术媒介的展示,力求彻底现代化。此次南京国际美术展“纷呈当下”征集展向全球艺术家公开征集原创作品,收到投稿国画作品5277件、书法479件,初评评委们经过三轮筛选,在近六千件原创作品中选出入围国画280件、书法32件。这些作品来自五湖四海,涵盖老、中、青艺术家群体,它们的集结展示无疑是当下书画艺术界较为真实的一次集体亮相,这门古老的艺术正在以什么样的状态生长?在争论之中它该如何找到自己的路?

        精髓:从“旧”中理顺传统脉络

        85新潮美术以来,“现代化”的浪潮席卷了中国艺术界,一批关注社会发展和文化变迁的艺术家群体,试图通过自身的突破摆脱传统样式的束缚和影响,对于传统之“旧”,很多艺术家提出了“应该抛弃”、“生命力已经结束”的观点,自“五四”就因运而生的“新”与“旧”之争,几乎进入到白热化状态。

        “传统要怎么理解?我觉得过去包括现在很多人对于传统的理解是有偏颇的,传统并不是既定的某种东西,传统是动态的、延续的,并不是说哪个时期叫传统,哪个时期不叫传统,在民国之前甚至我们今天都是传统的。”当提及这一问题,刘赦说出了自己的观点:“传统其实一直都在发展、在丰富、在变化,所以说不懂得传统的画家他一定不知道什么叫创新,传统和创新之间是不矛盾的,这是传统如何认识和理解的问题。从我们这次评选的作品来看,是有一些画家试图有一些突破和创新的。”从某种程度上说,所有的“新”都来自于“旧”,所有“新”也终有一天会变成“旧”,它不是一成不变的,传统的意义在于:提供了衡量真正的艺术个性的理性框架,艺术家在这个框架中又要突破框架,这是需要勇气和气度。

        突围:赞许与质疑并存的“新”尝试

        此次美展“沉实的足迹”特邀展参展艺术家之一的成忠臣先生,曾发表过《中国画不走向现代化就无法面向世界》的文章:“现代中国画的游戏规则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只有现代水墨画才是中国传统绘画游戏规则与国际绘画游戏规则接轨的唯一方式。”笔墨当随时代,他认为中国传统艺术要面向世界,就必然要建立起与世界接轨的艺术游戏规则。在艺术市场因循于新传统水墨物质形态上的求“新”之时,另一种水墨参与进入当代艺术的可能性已经开启——新水墨之新,不应是题材之新、手法之新、图像之新,而应是观念之新、哲学之新。

        “新”之于“旧”,最为可贵之处在于突围:“我觉得所谓的新应该是内涵观念的创新,而不是流于表面,比如中国画画家学两笔西方绘画表现的方法,他是创新吗?他并不是创新。我觉得真正寓意的所谓的新,一定是在观念上的突破,然后是对自然的关照,然后才是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和面貌,这个才是真正的新,是值得提倡的”刘赦说。

        融合:国际化路线下的“旧”与“新”

        若将讲话题拉回到初评本身,或许可以更为真切的了解关于水墨新旧之争的实质。刘赦认为不管是“旧”还有是“新”,内容的重要性远远大于形式:“就评审而言,还是根据作品本身的质量评选,这和现代水墨或者传统水墨不矛盾。当下画的好的作品一定是有一定的时代气息在里面的。我们评审的标准还是坚持作品本身的内在质量。”

        作为评委来说,评选出入围的数百件精彩作品,出发点在于作品既能反映传统艺术的时代发展,又可以表现优秀文化传承脉络的作品,以当下艺术的视野重审和激活传统的人文精神。在某种程度上,“旧”与“新”是传承与融合的关系,而不是箭拨弩张的对峙状态。最大程度的呈现出当下艺术创作的自由与活跃,正是“纷呈当下”的主题所在。如刘赦所说,在这些前提之下,南京国际美术展之“国际”正是时代发展和文脉传承顺理成章的结果:“我个人认为西方的很多好画和中国顶层的绘画在本质上相通的。更多的中国当代的水墨是被西方所接受喜欢的,他们能够感觉到画家的情绪。所以水墨画未来的走向国际型,随着中国经济的强大,国力地位的转换,中国艺术走向国际是毫无疑问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