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乌托邦——沃克艺术中心古巴当代艺术展评

沐之/编译  来源:中国美术报 发表时间:2018-01-23

meishubao/201801231456224650.jpg

Manuel Piña,Sin título, from the series "Aguas baldías (Untitled, from the series Water Wastelands)" (1992–1994). Daros Latinamerica Collection, Zurich. ©Manuel Piña


提起古巴现当代艺术家,人们第一时间想到的往往是维夫雷多·拉姆(Wifredo Lam)、卡门·赫雷拉(Carmen Herrera)和塔尼亚·布吕格拉(Tania Bruguera)这些名字,因为他们的作品融合了西方的抽象艺术、拉美的艺术传统和古巴的本地特色。不仅如此,很多古巴艺术家,因为进入西方主流的艺术商业平台上才获得了为世人所知的机会——我们熟知的古巴艺术家大多如此。而2017年11月在美国明尼苏达州沃克艺术中心的一场展览“再见乌托邦:1950以来的古巴艺术”,则较为客观地展现了古巴现当代艺术的全景,拓宽了拉美当代艺术的叙事。

meishubao/2018012315001531368.jpg

展厅陈设


作为“有史以来规模最大、最重要的古巴当代艺术展览”(策展方语),这个展览为曾经或现在生活在充满浪漫色彩的古巴岛上的艺术家们,绘制了一幅生动的群像。时间跨度上,从古巴和美国关系恶化的10年前——约1949年,直到美国总统奥巴马执政期间——古美关系较为缓和的时期,共约65年。早在2013年,位于迈阿密的CIFO艺术基金会就开始酝酿这一展览,并选择了三位对古巴艺术颇有研究的策展人:哈瓦那双年展创始人之一杰拉尔多·莫斯克拉(Gerardo)、哈瓦那国家美术馆原策展人艾尔撒·维加(Elsa Vega)和哈瓦那高等艺术学院教授雷内·弗朗西斯科·罗德里格斯(René Francisco Rodríguez)。展览并非一帆风顺,原定展览场所——迈阿密的佩雷斯艺术博物馆和华盛顿的赫希洪博物馆考虑到展览主题的争议性而取消了合作计划。

meishubao/2018012315173328961.jpg

René Francisco Rodriguez and Eduardo Ponjuán’sProductivismo(1992), as installed in Adiós Utopia: Dreams and Deceptions in Cuban Art Since 1950. Photo: Dylan Nelson for Walker Art Center


策展方极力避免任何政治倾向,但“古巴当代艺术”这一敏感的主题,还是给了观众思想上的巨大冲击。在展厅的中心,两块混凝土块和中间夹着的铸铜“牙齿”,似乎准备吞噬任何进入其范围的东西。这是约安·卡波特(Yoan Capote)的装置《应力》(Stress)。牙齿——作为人类的替身和象征,似乎在两块巨大的混凝土块的重量下被压得喘不过气来。

meishubao/201801231508265171.jpg

Yoan Capote,Stress (in memoriam), 2004-2012, Concrete, wood and real teeth of different people


无论怎样看,展览都透露出一种悲壮的情绪:人的生命在社会大潮中,显得那么脆弱。这种感觉还可以从爱德华多·冈萨雷斯和雷内·弗朗西斯科·罗德里格斯的《生产主义》中散发出来。画面中的一个工人似乎正用一支画笔——而不是铁锹,从炽热的火炉中铲煤。这是典型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风格,让展览蒙上了一层乌托邦的色彩。同样,在弗拉维奥·加西安迪亚(Flavio Garciandia)的油画《她是另一天》(Ella está en otro día)中,一个女孩躺在草地上,露出甜美的笑容,这几乎已经超越了乌托邦式的想象,而是指向了近乎幻想的境地。

meishubao/2018012315123086410.jpg

Flavio Garciandía (Villa Clara, Cuba 1954). "Ella está en otro día" (She is in Another Day). 1975. Oil on canvas. 44 7/8 x 10 1/2 in. Private Collection, Courtesy of the artist


展览中最早的作品源于20世纪50年代。在那之前,古巴艺术所具备的国际性,主要体现在拉美艺术中常见的具体艺术(concrete art)风格的绘画和雕塑,作品中的几何线面和逻辑传达了另一种乌托邦主义——西方现代主义与拉丁美洲美学在20世纪中叶的交融。展览中的众多抽象作品,用平衡、和谐的艺术语言,超越了政治带来的分歧,追寻着人类精神世界的普世之美。

到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古巴国内艺术创作显现出强烈的革命浪漫主义色彩。如劳尔·科拉莱斯·福尔诺斯(Raúl Corrales Fornos)的摄影《骑兵》(La Caballería),记录了一群骑在马背上、挥舞着国旗凯旋的战士。同它形成强烈对比的是何塞·菲格罗阿(José A. Figueroa)于1967年完成的摄影作品《奥尔伽》(Olga),这张照片记录的是机场上亲人们挥手告别的动人场景,表达出动荡社会之下最普通而温暖的亲情。

meishubao/2018012315014510080.jpg

Raúl Corrales,La caballería (Cavalry), 1960. Couturier Gallery, Los Angeles. ©Estate Corrales, courtesy of Couturier Gallery, Los Angeles

meishubao/2018012315025085362.jpg

José A. Figueroa,Olga1967, from the seriesExilio (Exile). Photo courtesy the artist and Estudio Figueroa-Vives, Havana

此外,展览中最具启发性的,是通过对曾经的偶像和符号的解构而创作的具有现代风格的作品。在苏联解体之后,古巴经济雪上加霜,政府的文化政策再次收紧,导致大量艺术家的作品通过各种方式流传到海外——这才有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古巴当代艺术。比如展览中,数幅对切·格瓦拉形象的变形、上色和其他解构性处理的作品,正暗示了古巴艺术家曾受到波普艺术的极大影响。这一点上,无论是在古巴国内或国外的艺术创作中都有所体现。

meishubao/201801231518042156.jpg

Antonio Pérez González (Ñiko),Hasta la victoria siempre (Toward Victory Always), 1967


虽然面临着经济封锁的重大挑战,展览后半部分作品仍是诗意地提醒着我们:古巴,毕竟是加勒比海中一个四面环海的美丽国度。比如曼纽尔·皮纳(Manuel Piña)的摄影作品《无题》,就捕捉了一个男孩跳入大海的瞬间。这张照片拍摄于1992年,表达出多重的情感纠葛:面对大海的欣喜和对未来的迷惘。4年后的1996年,艺术家何塞·贝迪亚(José Bedia)创作的《向着可能的极限》(Al límite posible),则用海面、长廊、灯火、救生筏等元素,表达出对自由乌托邦梦幻般的现实主义诠释。

meishubao/2018012315154226617.jpg

José Bedia, Al límite posible (To the Possible Limit), 1996


“再见乌托邦:1950以来的古巴艺术”,在充满诗意的苦与乐间向我们讲述了发生在古巴的艺术故事。就像一幕精彩的歌剧一样,丰富的展品充满了艺术家们各种幻想:通过不懈的创作来构建属于自己的艺术乌托邦,也让世界读懂了这个加勒比海岛所迸发出的艺术力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