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卫平:田中一光的设计预言

何卫平  来源:中国美术报网 发表时间:2017-11-13

摘要:庞薰琹、张仃、雷圭元、张光宇等曾经是设计民族化的探索者,在20世纪50年代的作品和教学思想中不难发现,他们吸纳了当时欧美设计的前沿手法,但却始终同其保持距离,汲取本民族的人文养分,探索并平衡着作品中的传统与创新。受政治运动的冲击,这一探索被迫中断,此后在向民间、向西方、向自然的学习中,未能有充裕的时间消化即迎来了全球化的迅猛冲击。至此,创新为市场供需所推崇,吻合了国人“喜新厌旧”的消费心理;而传统则成为一个口号,仅在高校及设计研讨会被提及。


【本期话题】创新的本源来自哪里?

李腾 李振伟

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同时也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我们走入秦汉文明展的时候,古代精美器物的工艺设计巧夺天工,它们所代表的是当时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创造和文化元素。而今又如何?中国当代工业走过几十年,中国作为世界加工厂为人类社会贡献了巨大价值,但是,在工业尖端领域的设计创新上却屡屡请西方设计师来操刀,这种例子不胜枚举,大到建筑和汽车设计,小到日常使用的科技产品,似乎没有西方设计师我们就做不成世界品牌。不免令人发问:中国创造的灵魂在哪里?

这里引用一个日本时装设计师山本耀司的例子,他和川久保玲在策划巴黎第一场服装秀时为了做出与法国时尚不一样的服装,把日本农民日常服装灵感引用到设计中,开启了一个有别于欧洲风格的日式设计风尚,同时其作品朴素粗犷的风格也带出日本禅宗“空寂”思想的影响,因而其设计实际上利用日本文化实现了“创新”。创新和传统一直是学界关注的话题并争论不断,而通过以上例子也看出,创新和传统文化元素并非不可调和的对立面。本期话题“创新的本源来自哪里?”请专家围绕如何看待创新与传统的关系,以及创新对传统的突破等问题展开讨论。


田中一光的设计预言

□何卫平

1993年,日本设计师田中一光发表了一篇预言式感想,在他看来:刚刚从消费欲望的压抑中解放出来的国民,一下子爆发出对快捷与舒适的追求,迈上了大生产与大消费的道路,更加速了地球荒废的步伐。等待着二十一世纪及其设计的,正是这样一种无可避免的处境。

田中一光 (Ikko Tanaka) 

当21世纪走过了十七年的时光,面对这段文字,我们不妨反思:设计何为?尽管,设计是为了“让生活更加美好”,但也不得不充当着物质的“帮凶”,欲望的招魂者。

田中一光是日本“琳派”的推崇者和受益人,带着对琳派传统工艺的膜拜和追慕,他在1960年东京举办的世界设计大会上意识到设计的觉醒,并开始观察世界的走向并思考着传统与创新之间的关系;几乎同时,曾留法学习图案设计的雷圭元正带领着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学生向渔民求教,接受他们对一幅敦煌飞天图案的拷问:“这是什么海怪?身上还挂了长长的海带”。

这是传统文化的不同境况。之后,当日本经历战后的经济文化腾飞时,我们恰遭遇了十年“文革”。某种程度上,日本的设计承继了类如琳派的传统精神,成就了独立的东方风格,而我们隔断了同传统的联系,成为欧美设计的“粉丝”和试验田。庞薰琹、张仃、雷圭元、张光宇等曾经是设计民族化的探索者,在20世纪50年代的作品和教学思想中不难发现,他们吸纳了当时欧美设计的前沿手法,但却始终同其保持距离,汲取本民族的人文养分,探索并平衡着作品中的传统与创新。受政治运动的冲击,这一探索被迫中断,此后在向民间、向西方、向自然的学习中,未能有充裕的时间消化即迎来了全球化的迅猛冲击。至此,创新为市场供需所推崇,吻合了国人“喜新厌旧”的消费心理;而传统则成为一个口号,仅在高校及设计研讨会被提及。

meishubao/2017111315510844702.jpg

尾形光琳《 雷神和风神》18世纪

在不同的语境和前后文关系中,传统和创新像山水关系一样,山无水不活,水无山不转。今天,创新是一种市场趋势和产业需求,无需国家政策的鼓励与过度扶植,就像茅台酒不需要“非遗”的保护和扶贫一样,巨大的需求足以“富养”其酿造工艺。相对于创新,传统的接续更需要旷日持久地通过教育、公益与文化导向,提升全民的传统审美素养,在认知和消费层面影响设计。因此,传统和创新除了在宏观的国策层面并重,在落实的环节中宜有准确的定位。应遵循市场趋向,倡导设计企业创新,建构当代设计产业的高峰,从而对接国际设计标准;在院校系统强化传统教育,孕育和接力传统文化,培育未来的种子,把传统的接力棒交付予新一代的设计师;另外,鼓励和扶植一批传统积淀深厚且适合创新的企业、院校和个人,确立典型案例与样本。

至于如何在设计层面实现传统及如何应对,田中一光给出了建议:

1、思考受伤地球的再生;

2、重新认识西欧文现状;

3、脱离整齐划一的欧陆风格;

4、控制对舒适的过度追求;

5、减少华丽不实的国际交流;

6、弥合由认知不同而产生的思想冲突;

7、找回对非光滑闪亮之物品的审美。

在我个人看来,未来十年,我们不能指望国内各大艺术院校所培养的“90后”设计师发扬传统;更不能指望那些“非遗”传承人和工艺美术“大师”们担负创新重任,如果真有希望兼及两者,我更信任学习设计和艺术的海归青年,他们在接受西方主流文化理念之后,更有望能知己知彼地厘清各种原委,通过比对后做到珍视传统。在天猫、淘宝、微拍看到的兼备传统与创新的各类设计产品,多是近年留学回归的创业者。而国内的毕业生和传统设计的学徒们,都涌向了来钱快的新兴行业。

meishubao/201711161627575048.jpg

meishubao/2017111616273864431.jpg

爱奇艺电视果荣获“中国好设计奖”

客寓日本的胡兰成曾感慨:“清末以来的变动,皆由接触现代西洋而起,得到今天,应已能知己知彼,若有风光,还要彼此相忘。如此做到心意有余,如此做到有征无战,而化被天下。则虽与西洋,亦可笑语晏晏。”(《山河岁月》自序)田中一光的时代虽已结束,但其对“环境再生”“人情复苏”的呼吁正切中了今天的现实。在设计领域,我们同欧美、日本虽已知己知彼,但要“笑语晏晏”地平视和对话。可能还要等到传统自觉同设计创新彼此相忘的“二合一”时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