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长城有多难?

张依萌  来源:中国美术报 发表时间:2016-11-11

【编者按】近日,有网友爆料称,被民间称为“最美野长城”的辽宁省绥中县小河口长城,在修缮后被“抹平”,完全看不出长城的样子,分不出哪里是“城墙顶面”,哪里是“垛口”,哪里是“垛墙”。原本的城砖也很难看到,都被包在了白灰里,变成一堵蜿蜒的“白灰墙”。该事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虽然经过多次“反转”,其中的是非曲直也是自说自话,但不可否认的一点是,在2013年至2014年修缮时,施工方确实使用了水泥,这也就意味着,整个施工属于违规操作。而在实际调查中,相关部门也并没有严肃认真对待,在着重表述上报各级文物局的方案时,避重就轻。除了锥子山长城大毛山段,至今并未上报国家文物局验收;同时,着重表述了铺设的是符合国家文物修缮标准的“三七灰土”材料,但并未承认使用了可以起到一票否决效果的水泥成分。

在整个事件过程中,关于长城的维修甚至常识性的认识,也是文章频现,相互辩驳。但要想真正对长城的保护问题有全方位认识,还是需要专业的、深入实地的维修人士进行解答。

 

它,1987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今,已经将近30年了,不过最近突然又有点火,那就是——长城。

考古证据显示,公元前5世纪的战国时代,各主要的诸侯国就已经开始建长城。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命大将蒙恬把秦、赵、燕三国北方的长城连接起来,这就是第一条“万里长城”。战国之后,历朝历代基本都修过长城,秦、汉、南北朝、金、明这几个时代都修建了超过1000公里的长城。

那么所有的长城到底有多长呢?一直以来也是众说纷纭的。最短的有说1500公里,最长的估算超过5万公里。根据国家文物局2012年公布的数据,中国境内历代长城分布于中国北方的途经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北京、天津、内蒙古、山西、河南、山东、陕西、宁夏、甘肃、青海、新疆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404个区县,全长21196.18公里,沿途分布有各类遗存43721处,包括关隘城堡2000多座、烽火台等单体建筑将近30000座。今天看到的八达岭长城那种砖墙,包括上面的敌楼建筑,都是明朝才有的。

古人修长城,讲究因地制宜,也要计算成本。所以,长城的材质五花八门,当地有啥就用啥。最基本的有夯土、石砌、砖砌三大类。在两万多公里的长城中,夯土墙占了一万多,其次是石墙;八达岭长城那种砖墙,一共300公里不到。砖在古代很贵,即便是到了明朝,也只能在重要的关口和北京周边的长城上包一包,就是这样,每年国家还得拿出财政收入的一半修长城。

那么,先说长城坏了怎么修。

这方面,国际国内都有一系列的原则性文件可以参考,比如《威尼斯宪章》《奈良真实性文件》《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长城保护维修工作的指导意见》等等,大体原则是要求保持文物建筑本体的原真性。而长城实在太特殊,人们往往不把它当成文物,而是当成纪念碑或者旅游设施来看待。20世纪80年代,中央先后提出了“爱我中华,修我长城”的口号,至于怎么修,一般都照着八达岭长城修,这样一来,各地出现一批假长城,也就不足为奇了。

其次说制度的问题。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属地管理”原则,长城由其所在的404个县文物部门分段管理。于是问题就来了。

一是人。长城沿线的基层文物局或者文物管理所,好的能有八九个编制,不好的,连领导带兵也就一两个人。长城一般都修在险地,交通困难,环境恶劣,在没有配备交通工具的情况下,他们每个月能巡查一次,就很不错了。除了长城,县里的其他文物他们也要管,库房也要管。这对于基层文物部门工作人员来说的确负担沉重。长城出了事,他们也没有执法权,心有余而力不足。

《长城保护条例》规定基层文物部门可以从长城沿线的居民中聘请长城保护员进行日常看护,以弥补管理力量的不足。

据统计,目前全国各地共用3000多名与当地政府签订聘任书的长城保护员。相较于20000公里、40000多点段的长城而言,人不算多,素质也参差不齐,有热情高涨、积极工作的,也有混事的。而且总体上年龄偏大,基本都是五六十岁。靠他们定期或不定期翻山越岭来保护长城,不但吃力,而且后继乏人。当他们爬不动山的时候,该怎么办,这都是问题。

二是钱。文物保护的经费来源,主要还是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根据现在的规定,中央财政的钱,只能用来修长城;而日常维护的经费,由地方财政承担。实际上,用有限的经费做好长城的日常维护,很多保护维修工程的大钱实际上就没必要花了。可是地方财政应该出多少钱给长城呢?法律没有规定。所以,政府在这部分开支上具有了较大的弹性。日常维护没钱,也就只能等着塌了修。

至于其他问题,比如长城维修工程和方案设计分离,很多地方为了保证8%的设计费够设计单位塞牙缝,必须把项目经费的盘子做大,把抢险加固工程做成复建工程等等,都是不可忽略的。

三是文物工作以外的不可抗力。不像故宫、天坛,一个院子圈起来,该谁管谁管,长城横跨大半个中国,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像其他文物一样,由一个机构一种标准进行统一管理,是不现实的。

做好长城保护,文物工作者就得和土地、林业、建设各部门,还有沿线居民打交道。最要命的,其实是早年间,民政部门出于种种考虑,在很多地区用长城作为行政区区界。这样一来,长城资源的归属就成了问题,划界准的地区还可以用中线为界,两个县各管一半,还有些偏僻地区,早先划界不准的,长城在两县之间犬牙交错,归谁管呢?

长城保护,确实是一个世界性难题,没有任何先例可以借鉴。但说到底,还是资源和制度的问题。照顾这样一个庞然大物,仅仅靠文物部门是不行的,需要政府各部门的配合,也需要全社会的积极参与。

(作者系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长城项目组成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