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博物馆走向整个城市 第十一届上海双年展正式对外开放

刘晶  来源:中国美术报 发表时间:2016-11-21

11月11日,第十一届上海双年展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开展,本届双年展主题为“何不再问:正辩,反辩,故事”,主策展人为来自印度的 Raqs 媒体小组。“何不再问”既提出了一个问题,又发出了一个号召,它并不给出标准答案,观者来此与双年展相遇,又带着问题离开。

本届双年展的整体设计思路可归纳为由点及面,由博物馆空间扩展至整个城市空间。整个双年展由主题展和城市项目组成。主题展共有来自40个国家的92位/组艺术家参展,他们不仅讨论当下至关重要的命题,同时也指向未来。“终端站”是本次双年展项目展的特色之一,由4位艺术家领衔,作品体现了问题的连接与放大,知觉、身体和寓意的浓缩。延伸项目“理论剧院”探索思考与感知的关系,另一延伸项目“51人”深入城市肌理探索人与城市的关系。依凡娜·弗兰克(克罗地亚)邀请观者在《迷失站台》经历一场观念与知觉的错位,在3个光影设置迥异的房间,你将经历失明和失重等迷失状态,当你无法判断自己身在何处,想象的大门便向你敞开,作品打破了传统美术馆以“视觉”为主导的观展模式。玛卓林·戴克曼(荷兰)的《月亮站》重访历史上哲学、科学、艺术和商界人士定期聚会的“伯明翰月亮协会”,在当今世界不断摇摆的钟摆中,寻找我们的坐标。瑞吉娜·侯赛·加灵多(危地马拉)的《我还活着》集合了她过去15年来表演的静态和动态图像,这些表演用身体来表现个人、社会、集体与权力的碰撞,讨论肉身与土地的位置。牟森+MSG(中国)的《存在巨链-行星三部曲》(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出品)这个充满野心的“跨媒介巨构”是本次双年展规模最大的单体作品,从2015年3月开始规划,前后共有近50人参与其中,完成了40多件作品,上下两层的总面积接近2000平方米。它通过“无限视角”“时间尽头”“黑暗深处”的三部曲结构呈现了一个庞大的叙事作品。谈及作品与本届主题“何不再问”的联系时,该项目的总叙事牟森表示,作品通过激发观众的体验和感受来发问:存在是什么?链条是什么?链条与链条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每位观众感受到什么就是什么,每一种感受都是重要和美好的,作品并没有特定的预设,重要的是观众脱离于文本的生理体验。

值得关注的是,“表演”和“剧场”在本次上海双年展上占据了突出的位置。双年展正式开幕当天上演的“理论剧院”探寻思想的感官性,提出“被表演的思想”。上演的剧目包括 Jimena Canales 的《爱因斯坦与伯格森间的对话I》,由 Raqs 媒体小组表演;以及由陆兴华、杨沛毅、赵穆表演的理论小歌剧《出色的借口》。此外,本届上海双年展的主题展区出现了为数众多的现场和录像表演作品,如:维云那·菲德(Verina Gfader)的作品《客人》(The Guests)将《西游记》英文版中被忽略的诗歌进行重新排演、CANTONBON的《情书》(Love Letters)朗读、胡向前的《劳动者之歌|夜》等等。据悉,展览将持续至2017年3月12日。

mousen+MSG.jpg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