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劭雄个人20年大型回顾展

发表时间:2016-10-25

博而励画廊.jpg

艺术家:陈劭雄

开幕:2016年10月29日下午四点至六点

展期:2016年10月29日-12月04日

时间:星期二至星期日11点至18点

 

继2007年的“看见的和看不见的,知道的和不知道的”,和2009年“信则有”之后,博而励将于2016年10月29日推出陈劭雄于画廊的第三次个展。此次陈劭雄个展展出的作品,跨越艺术家近30年的创作生涯,展览将呈现陈劭雄于90年代创作的《视力矫正器3》、《风景 2》、《警察与小偷》、《改变电视频道便改变新娘的决定》等录像装置作品,以及自2005年以来的墨水系列录像作品。 

展览现场

生于广东汕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的陈劭雄,80年代中期开始进行艺术实验,生活、创作于中国最为繁忙的大都市之一——广州。对都市题材的关注正是陈劭雄早年在广州组建的艺术小组“大尾象”时就开始的艺术实践,他们如“城市游击队”一般,在保持个体独立的前提下的集体行动——介入非典型性的城市发展空间(建筑工地,烂尾楼,大街,停车场等)以捕捉飞速发展的城市变化。陈劭雄敏锐的洞察力,使他近30年来的艺术创作始终不断地关注与思考中国特有的社会发展以及中国与全球等问题,以他独有的幽默方式来表达他的艺术观念和立场。 

生活在90年代广州,陈劭雄感受到的是城市生活所带来的“时间的弯曲”,而沉浸于哲学与艺术理论的研究使对艺术语言形式的探索也构成该时期艺术创作的重点。 

1991年,陈劭雄的行为作品《七天的沉寂》奠定了其艺术地位,尔后的作品开始试图重新定义空间和时间的概念。1996年创作的《视力矫正器》,用两个相机原理的皮腔的视觉装置引导着观者的双眼,分别引向两处播放着相连而又相断的图像内容的屏幕。观看者的双眼及大脑在试图拼合不同信息以寻找其内在逻辑关系的同时经历了“观看”方式的挑战,而作品也实现了对观者的“视力矫正”。正如艺术家所言:“我们所看到的不是我们所想到的,我们所想看的不是我们所应该看的。”正如《风景 2》中熟悉的城市风景上那些重叠的不相干的图像,构成的不仅是荒诞感,也是整个社会剧变对个体产生的影响。 

陈劭雄《七天的沉寂》  照片  40x50cm  1991

 《街景》系列中,陈劭雄在飞速的城市变化里更多地被日常生活所吸引,诉诸于最简单,普通的相机记录不断变化的城市景观,以拼贴方式,重构出便携式的景观。 

陈劭雄《街景—天河城广场》 照片 85x128cm 1999

陈劭雄《街景—3》 照片 85x128cm 1998

陈劭雄《街景—珠海广场》 照片 85x128cm 1999

自2005年起,陈劭雄创作了一系列水墨录像作品,艺术家不断反思水墨画这一中国传统的绘画语言,作品《墨水东西》中,陈劭雄把日常的周遭的事物不知不觉地一一罗列,时间的形状随着景物的消失而慢慢显现,一连串生活中所触,所用,所拥有的事物,定义着我们存在的事物,一本护照、一个水龙头、一个胸罩和一本艺术杂志都在艺术家一丝不苟的描绘下传递出一种无常。在墨水系列作品中陈劭雄想表达的仍然是时间和物质的传统命题。用传统的水墨画反映现实的世界,并与新媒体技术的融合,是对传统文化在当下展示的可能性的有益探索。 

在陈劭雄镜头下的各色各样的人、事、物,由集体按压指纹组成的城市标志性建筑风景图,亦或是城市风景与乖张图案的组合,这些熟悉而又陌生的场景观和事物,使陈劭雄发展出的这一套感知方式与叙事,带来的是在戏剧的,在全球化与城市发展背后,是关于“真实世界”的思考。

陈劭雄《耗电七十二个半小时》 日光灯 电表 木架 雨衣  1992

陈劭雄《风景2》单频录像  有声 彩色 8’38’’ 1996

陈劭雄《视力矫正3》 双频录像  有声 彩色 7’50’’  1996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