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美术的审思和诘问——访中国美术馆副馆长梁江

梁江  来源:新浪收藏 发表时间:2017-01-08

摘要:2012年11月24日。晴。在中国美术馆一间简朴而充满阳光的办公室里,一位儒雅中透着睿智的中年学者正接受本报的独家专访。言谈中,可明显的感受到他对广东这片土壤的爱很是深沉。梁江,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广东人,十多年前自广东走出,现他将以其独特的视角为我们层层揭开他眼中的广东美术。

广东美术的审思和诘问

——访中国美术馆副馆长梁江


   

   2012年11月24日。晴。在中国美术馆一间简朴而充满阳光的办公室里,一位儒雅中透着睿智的中年学者正接受本报的独家专访。言谈中,可明显的感受到他对广东这片土壤的爱很是深沉。梁江,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广东人,十多年前自广东走出,现他将以其独特的视角为我们层层揭开他眼中的广东美术。

  《艺术镜报》(以下简称镜):您生长在广东罗定,一定对于对于故乡有着特殊的情结,您是否能用一个词形容家乡?

  梁江(以下简称梁):若要用几个自来形容广东,我觉得“得风气之先” 这五个字比较符合广东文化艺术的定位。因为它担任着中西交汇的窗口,且处前缘地带,开放、兼容并蓄的是它的长处,经济的迅速前进也为其文化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当前,我觉广东应就如何在吸纳人才,培育人才、留住人才等方面做深刻的反思。广东文化艺术是从明代以来才崭露头角,虽近代以来才开始有大的影响,但是这个影响都是在广东之外。如中国美术教育的开辟者和先驱者林风眠先生,他是正经的广东人,但他发挥影响、施展的空间都不在广东,这个问题值得思考。

  镜:在您看来,现今广东美术界的发展存在着怎样的问题?

  梁:我认为现在人才可能是广东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它制约着广东下一步文化艺术的发展。现在广东如何推出有具有全国影响力,甚至世界影响力的艺术人才,这就是广东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如果没有产生这样的文化艺术人才,那么谈广东美术多么繁荣、多么发展,或者到一个怎样的高度,说服力就是不够强的。现在像杭州、浙江、上海、北京等地有很多值得广东学习的地方,他们不断吸纳人才,给人才相应的发展空间,给他们创造良好生长环境,这比直接给予他们物质上的帮助要强得多,他们更在乎的可能是以后的发展,所以我认为广东现在要做的,能做的事情还很多。

  镜:那这些要做的,能做的事情都包括哪些呢?

  梁:广东美术的发展脱离不了自身的条件,广东要夯实自己的基础,营造一种良好的艺术氛围,要全社会齐心协力来做好人才发展,文化发展的沃土,没有这种氛围、没有这块沃土,它就长不出大树来。文化艺术和办企业不一样,它不能拔苗助长,人才也不是说今天去培养明天就能出个大师。但如果不培养,永远不会有大师。大师是可遇不可求的,我们只能是引导、营造成这样一个氛围,去构建这样一方土壤。现在广东需要大树,但是缺乏一块厚实的沃土让其长出,而且这块沃土更要是一块“干净”的土壤。上海复旦大学校长最近讲到中国为什么出不了大师?这正是因为中国没有为“学术而学术”的传统,培养的人的目的性太强,只有以艺术、以学术为目的才能真正出得了大师!所以说,我们不能考虑太多实用且功利的东西,因为文化、科技需要钻研,可能到最后终其一生也不一定有收获,但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产生大师,大师是可遇不可求的。

  镜:在实践的过程中有没有什么要特别注意的?

  梁:有,尤其是不要总想把文化做成一个产业,变成一个市场行为。要把文化做成文化,让文化回归最初的本性,我认为这很重要。文化产业只是文化层面的一个局部,不是它的核心。就像绘画的本身目的是为了其背后的货币价值,这样的人不配称为艺术家,他也永远不会成为真正的艺术家。有些人一辈子刻意追求自我的艺术风格,但他可能永远没有;有些人并没有想到要追求风格,一心扑在艺术创作上,反而会有一番作为。艺术需要一种宗教般的虔诚,它和功利、利益等东西是无关的,属于精神层面的,这也是艺术的本质。但前进的路上,有时我们会忘却最初信念,终走上不归之路。所以我认为这是现在所有的艺术家都要警醒的问题。

  镜:您觉的作为艺术创作者应该怎样协调现实和理想的关系呢?

  梁:人是社会动物,他不能脱离现实的。不是不可以买画,但是要牢牢记住卖画是因为需要生存,而心中仍要坚持一块精神的滞留地,那应是很神圣、不受任何东西干扰,不允许被侵犯的。我们对艺术应该执着、真诚。关于执着、真诚?就是要把艺术当作艺术,不要把艺术当作产业,当作获利的一个手段,让它变成一个盈利的工具。就像有些人从艺术市场买画,这是他投资的一个手段,炒作的一个环节,他并没有想把这个东西拿来欣赏、拿来收藏,这跟真正的艺术欣赏已经相差甚远。美术鉴藏的根本目标是欣赏,我们把这个目的给丢了,都想着投资、是盈利,把书画变成股票,那还能有艺术吗?着实可悲!

  镜:在绘画上广东最早受到西方绘画的影响,在美术流派中也不乏“岭南画派”“折衷中西,融合古今”的绘画流派。这种与外来文化艺术的碰撞与交融带给广东绘画崭新的机遇,您认为应当如何把握呢?

  梁:实际上现在已不能说“折衷中西,融汇古今”是岭南画派的特点,因为很多画派都是这样。“海上画派”、“京津画派”都会“折衷中西、融汇古今”。“岭南画派”作为一个画派它已经终结,这是我很明确的观点。现在已经不再有“岭南画派”,这样说并不是贬低“岭南画派”,只是在艺术史的判断上要求一个比较清晰地判断。现在包括“海上画派”、“京津画派”也都是一直很宽泛的,边缘也已有些许的模糊,“岭南画派”也是如此,所以我更愿提是“岭南画风”。现在岭南画风大致上还是延续了“岭南画派”的长处,但原来“岭南画派”比较强化的地域特征现在模糊了,如何强化自己的地域特征,突出的美学品格,建构自己的艺术风格,形成一个新的地域特性,不被这个全球化的大环境所淹没成了广东美术界要思考的一个很大的课题。

  其实这个画风没有先进和落后的区别。譬如他学习西方的东西,与学传统的、民间的没有什么差别,只不过是元素的来源不一样而已。学习西方在于艺术的创新、创造方面,可以启发,应该学也可以学,甚至鼓励学。

  重要的问题是落实到绘画、具体的艺术作品上面,如何来折衷?如何来融汇?用什么方式来融汇?融汇了之后又能得出了什么东西?这个是很重要的!如果只是引进、嫁接别人的东西,没有体现个人的创新性,甚至还把自己的弄丢,变成了山寨版,抄袭版,这只能体现出的模仿性,没有任何艺术价值。文化艺术的地域性、独特性群体风格事实上归结于你的创造性和创新性,这点不单是对广东而言,对所有艺术家都适用。

  镜:那么应当如何改变您所说的广东美术这种现状呢?

  梁:就广东文化艺术领域延伸至整个,在总体的组织,规划上还需加强,使其更有利于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现在整个文化艺术界是比较混乱的。首先,体现在其价值标准的紊乱,货币是衡量其物质在社会流通中的价值杠杆。现在,在拍卖市场中存在这样的现象,价格高不一定是好的、有价值的艺术品。反之,好的、有价值的艺术品不一定价格高,因此跟风、炒作处处可见。另外,文化艺术领域尚处于转型的阶段,组织上权利过多的介入书画界,使得文化艺术政治化,公权艺术标准结构化。文化艺术没有一个总体的发展规划也是一大问题。

  镜:有什么样的具体措施吗?

  梁:当然这也不是一个部门能够做到的,现在缺少的是一个强有力的管理机构和其出台的整体规划。这种情况就导致了中国美术的繁荣是量大于质的繁荣,缺少大师精品,没有明确的发展路线。再有就是对外交流做的也不够,如何走向世界去推荐中国的文化艺术成为一个重大课题。当然也要联系现实社会状况综合来说,文化不是独立的,是和社会和经济相辅相成的。文化和整个国家紧密联系,不可分割。它的发展是有代价的,这需要在一个长性的社会转型经过一个漫长的阶段。现今我们能做的就是树立一个乐观的心态,社会文化都在发展和进步,良好社会氛围的营造,大家对人才的认知比现在更清醒,其终会往好的方向发展,这点信心我们是应该有的。总结以往,改进不足为了以后的发展能够更好、更快、更健康,所以现阶段我们不应该回避问题。如果把问题都藏起来,那就永远没有改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