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欺世盗名”的成都双年展

鲁明军  发表时间:2017-01-16

摘要:第三届成都双年展是我第一次走进中国艺术双年展展场,或许正是因此,才觉得本届成都双年展不过是“欺世盗名”而已。——尽管我不知道中国其他城市的双年展如何,但按我对“双年展”的有限认识,不应该是这样。

“欺世盗名”的成都双年展

鲁明军

 

第三届成都双年展是我第一次走进中国艺术双年展展场,或许正是因此,才觉得本届成都双年展不过是“欺世盗名”而已。——尽管我不知道中国其他城市的双年展如何,但按我对“双年展”的有限认识,不应该是这样。

不论是威尼斯双年展,还是卡塞尔文献展,或是光州双年展,据我所知每届都通过一个明确的社会、政治性主题,使得当代艺术与现实得以有效勾连,建构了当代艺术在民族国家乃至世界图景中的身份认同。泽曼、奥利瓦、柯莱尔、博纳米等这些国际策展人在实践中总是依寓于自己长期以来形成的政治立场和艺术主张。我不知道“重新启动”这样一个模棱两可的标题在指向什么,说是要清理中国水墨“内存”。但令人质疑的是,这意义何在呢?对一个画种的简单清理作为双年展主题,值得吗?在我看来,其实不过是尼采所谓的“娘娘腔”而已。

问题还在于,即便是在水墨这一看似逼仄、实则敞阔的视域内,本届双年展也未能征得几件有意义的作品。最明显的是,不管是老一代画家,还是中青年画家,都一致地突出强调了对绘画语言本身的诉求。似乎策展人就不是以表达题旨,而是以语言形式为准绳予以定位的。兴许,没有那几件屈指可数的装置、影像等架下作品,可能与官方举办的中国画大展没什么两样了。我也丝毫看不到双年展本然的开放、前沿、批判的姿态、立场和景观,眼前呈现的更像是一锅“杂烩”。

由此可见,制约当下中国策展人的事实上不仅是其自身对知识与现实的敏感性,更重要的是中国双年展机制的不完善及其带来的经费难题。毫无疑问,若赞助不到位,当下油画家是很难请得动了,作品就更是收藏不起。或许正是这一现实,迫使本届成都双年展不得不转向水墨,至少水墨画家还能请得来,作品也还能收藏的起。于是,对一位搞书法的朋友戏言:“看来回去得好好练书法,不定下届双年展该‘启动’书法了。”无奈的同时,我们不得不承认:

就是这样,今天成都双年展的现实处境事实上已经预示了中国当代艺术不得不面对的灾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