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画文化自觉的期待——写在“寻源问道——油画研究邀请展”之前

吕品田  来源:《美术之友》2009年第2期 发表时间:2017-01-17

摘要: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中国油画院承办的大型油画展“寻源问道——油画研究邀请展”将于年底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在展览层出不穷的今天,这个展览值得期待。所值得期待的或许不在于它一定会推出什么惊世之作,或者会产生什么划时代的骇俗意义,而在于它将很大程度地体现中国艺术研究院这所国家级综合性艺术科研机构积极介入美术创作领域的宏观运思,以及中国油画院作为其隶属机构志在促进油画艺术健康发展的具体运作。

油画文化自觉的期待
——写在“寻源问道——油画研究邀请展”之前

吕品田


  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中国油画院承办的大型油画展“寻源问道——油画研究邀请展”将于年底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在展览层出不穷的今天,这个展览值得期待。所值得期待的或许不在于它一定会推出什么惊世之作,或者会产生什么划时代的骇俗意义,而在于它将很大程度地体现中国艺术研究院这所国家级综合性艺术科研机构积极介入美术创作领域的宏观运思,以及中国油画院作为其隶属机构志在促进油画艺术健康发展的具体运作。
  集合在中国油画院这面旗帜下的一批志同道合者,为自己的艺术实践提出了“寻源问道”的目标,同时也向油画界提出了这个目标。这当然会有相应学术考虑和价值诉求,此前中国油画院会同美术观察杂志社曾召集过专门的座谈会,邀约部分著名艺术家和理论家就此话题先行交换过意见。尽管意见各有所重,但大家都深切认同“寻源问道”所强调的现实针对性,希望通过凸显学术把握力的展览及相应创作面貌的展示,能够向社会传递某种相对明确的价值取向或价值判断。在价值追求多样化甚至多元化的今天,社会的健康发展需要加强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需要端正和昭示社会的主流价值取向。艺术领域同样面临这个问题。“寻源问道”目标的设定,有着这方面的考虑,也即希望通过有诉求的思想和实践探索,促进油画艺术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并且以创作上包括诉诸作品物化形态的具体性,鲜明地提出涉及或关系油画艺术核心价值的认识。就此意义而言,作为目标追求的“寻源问道”,是中国油画艺术发展到今天而历史地提出的文化自觉要求。
  在中华民族的现代审美进程中,油画艺术带着中国人的满腔诉求,走过了一百多年的旅程。它用有别于中国传统绘画方式构筑起的人文景观,不仅记录了这一百多年来的中国社会生活,还以不断融入中国社会生活的状态和趋势参与中国现代文化形态和审美价值的建构。回望历史,在中国的社会情境中,经中国艺术家的创造性把握,油画艺术一方面综合来自欧洲古典艺术和现代艺术的影响,一方面融合本土审美意识和绘画传统,经历了何等程度的变化!20世纪上半叶,在本土艺术的汪洋大海中,形同孤岛的油画艺术还只是孤傲地折射着欧洲现代艺术革命的奇光异彩,国人对它还缺乏基本的认识。20世纪中叶之际,油画艺术的技术品格和文化因素,被致力社会文化变革的国家意识形态所选择,以至在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框架中展开了一段辉煌显赫的历史,并享有“油老大”的重要地位。20世纪后期,改革开放的恢弘国家社会实践为艺术家提供了更加开阔的国际视野,以至人们满怀激情和新奇地重履西方现代艺术革命的足迹,继而又迅速地接续“现代主义”之后的故事,使油画艺术以高度多样化的创作格局成为中国最为活跃的一个艺术领域。综观当代中国油画创作,其中既有对重大历史事件和社会现实的反映,又有对高尚人生风操和日常生活情趣的表现;既有重“再现”的写实手法的运用,又有重“表现”的抽象、变形、装饰、象征和表现手法的借鉴。可以说,在当代中国油画艺术的横断面上,几乎汇集了西方“古典—现代—后现代”历史跨度中的各种表现手法和风格样式,其丰富程度令人惊讶。
  然而,繁荣与活跃的当代中国油画创作,也在发展中呈现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中,有的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所出现的新的问题,有些则是文化引进高速化过程中一直缺乏认识或未能得到充分解决的问题;有的是出于外界的挑战,有的则是出于自身的作为。总之,今天的中国油画艺术和艺术家有诸多需要直面的问题和诸多需要应对的挑战。而“寻源问道”即包含着相关的认识诉求。
  20世纪80年代以来,张扬个人主义价值观和个人经验、摆脱社会责任担待的思想和实践倾向,一方面促进了油画艺术的多样化发展,一方面也消解着油画艺术的社会共识和价值准则,从而造成审美认知和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在当代油画创作上,这种思想和实践倾向很大程度地冲击了原先的主流形态,造成艺术价值的蕴涵和表征缺乏主导性、倾向性、延续性和统一性。我们注意到,时下油画创作十分流行自然主义方法及风格,人们往往热衷于描绘现实生活中的个别现象和琐碎细节,一味追求事物的外在真实,而忽视对生活现象作合乎社会理想和主流价值取向的分析、概括和判断,以致把个别等同一般,把偶然视为必然,把瞬间当作恒常。我们注意到,因缺乏社会共识和价值准则,时下的油画创作往往在盲目中落入盲从,无法在复杂的时局中保持清晰的价值判断和正确的方向把握。很明显的是,现在多有画家热衷于把落后、奴性、愚昧、呆傻、麻木、懦弱、粗痞、怪异等消极的人格因素解读、认定为所谓中国人的“国民性”,每每用这样一些脱离历史、人为臆造的概念化的符号形式来表现所谓中国文明的“本质”或“状态”,以迎合西方中心主义的认识立场和利益诉求,从而造成对中华民族形象和中国国家形象的严重损害。我们注意到,时下油画创作太重一己之私的表现,以致“颓放”、“慵倦”、“冷漠”、“盲然”、“无聊”、“萎靡”、“惶惑”等缺乏公共性的极端个人经验充斥画面,其美学境界和艺术品格偏于绮靡孱弱,呈现出一种病态感或变态感。相比之下,那种凸显社会意识、扬厉公共价值、激发奋斗热情的主题性创作,门庭显得异常冷落,水平也急剧下滑;而那些表现希望、光明、理想和美好的艺术形象,以及端直骏爽、刚健正大的美学因素,则普遍淡出当代油画创作。
  价值追求方面的问题,促使我们要在“源”上进行思考。也就是说,今天我们需要认真地思考油画艺术的社会价值来源问题。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艺术,随同整个社会价值体系处在一种调整状态。其价值取向最重要的变化之一就是,理想主义因素逐渐削弱,对个体自我的人生体验和现实需要的关注日益增进。表现在油画创作上,就是“写实”方法被特别地加以强调,并在实际中以之为不加分析、判断和选择的自然主义的“写真实”。这种不乏特定历史原因的“写实”作风,把对现象或物象作具体而逼真的描绘理解为绝对的真实。但实际上它所表现的只是个人的感官经验,并没有涉及生活真实的普遍性以及艺术真实的社会性。由于艺术家沉溺于将个体价值绝对化的“自我表现”,人们多觉得当下的油画艺术作品普遍缺乏“精神性”,因为所谓的“精神性”一定是体现人类社会性、关切社会价值的思想情感。健康的艺术真实观不主张把个别等同一般、把偶然视为必然、把瞬间当作恒常,也不要求只是反映“已经如此”的现实。它强调通过现象或物象的具体描绘生动地揭示生活的一般性、必然性和恒常性,强调通过艺术手法集中而鲜明地反映“应当如此”的社会生活。艺术的真实性不取决于与生活现象近似的程度,而在决于与社会意识和社会理想接近的程度。无论个体心灵有怎样的物象感受的真实性或生活体验的实在性,也只有当它们与社会意识和社会价值保持统一或趋向统一时才具有对这个社会而言的真实价值,其艺术的表现才具有真实性。油画的写实语言形式源于视觉对于现象或物象的文化认知,油画艺术的真实价值源于社会化的心灵感动及其生动而贴切的表现。对于强调真实性的写实油画艺术而言,其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不仅在于以真实描绘事物形象为特征的形态学意义,更突出地表现在它需要以“艺术的真实”对世间人事作出符合社会意识形态和主流价值取向的评价。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的古典油画发展历史,充分地表明了这一点。今天,坚持写实油画艺术创作,特别需要对“写实性”或“真实性”价值作一番“寻源”工作,需要深入地研究和欧洲古典油画艺术在认识和把握社会价值方面的历史经验。

20世纪80年代以来,强调观念革命和艺术创新、努力摆脱艺术规范和技术标准限制的思想和实践倾向,一方面极大地拓宽了油画艺术的疆域,一方面也消解着人们关乎油画艺术的本体意识和形态认知,从而造成其边界和形质的“无限化”。我们注意到,“反技术化”是当代油画创作普遍而明显的一种倾向。许多画家热衷于以看似缺乏专业技术训练或技术驾驭能力低下的样子,来显示一种突破或否定既有技术要求和规范的创作姿度,并以一些实在有失“专业水准”的花样文章为炫耀,奉之为“个性追求”、“先锋实验”、“形式独创”或“风格特色”等等。这种以“低技术含量”为共同特征的创作倾向中虽不乏真诚的探索和尝试,但更有故弄玄虚、自诩前卫、标榜创新、吸引眼球、制造商标的刻意之心,以及借调侃作秀、胡作非为的“反姿”哗众取宠的营销之图。“反技术”创作倾向空前地挑战和冲击了确立油画自身品质和价值的两个基本点——“油”和“画”。非油画媒介、非油画传统方法和非绘画性因素的过度介入,日益消解了体现油画本体价值与文化自觉的技术标准及形态学特征,使“油画”在无限制状态或反限制状态中变得扑朔迷离,难以把握,使“油画”变得越来越没有确立自己存在方式和存在价值的当然理由。一些时期来,在以“油画”为冠的一些个人展览或专业权威机构组织的全国展览上,油画自我解构的尴尬和无所适从的惶惑已有不同程度的表露。毋庸讳言,无视必要限制、强调绝对自由的“反技术化”,是造成油画创作紊乱失范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这也表明油画艺术评价体系建设的不力。我们也注意到,油画艺术在努力融合本土审美意识和绘画传统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种疏离自身规律和表现传统的“国画化”趋势,这种以“平面化”、“水墨化”、“线条化”为表征的趋势,一定程度地削弱了油画艺术基于媒介的形态特性和具象写实手法所形成的特有的“塑造性”及“塑造性美感”。或者说,这种业已归为油画本体属性的“塑造性”和“塑造性美感”,因为“光感”、“影调”、“透视”等诸多油画要素的削弱而很大程度地失去了它赖以实现或表现的载体。
  价值追求方面的这一问题,促使我们要作“问道”的工作。也就是说,要想使得油画艺术能够健康发展,就必须深入地研究和认识“油画”以其不可替代性而成为绘画领域的一个特别种类的“道”。今天,艺术家应该认真分析和总结油画的技术学内涵,需要把油画的技术问题与油画艺术的“可持续发展”紧密地联系起来,通过技术形态去深刻地认识和把握油画艺术的本体性质和语言的纯粹形态,揭示其保持和延续存在价值和自身特质的“油画之道”。要知道,油画材料以及基于这种材料特性所形成的空间介质的密度、笔触造型的质地和量感、油彩特有的光色表现力等“油画性”,都指认或显发油画之“道体”的基本表征。忽视或抛弃“油画性”的“开拓”和“创新”,根本不是发展油画,而是摧毁油画。经过长期的创作实践,今天的中国艺术家已经对外来的油画有了一定的文化自觉,并且还可能达到更高程度的文化自觉。油画“问道”的目标设定和追求,就是力求正确地认识和充分地把握油画艺术自身的规律,以更高程度的文化自觉推动中国油画艺术向前发展。
  为此,我们深切地期待“寻源问道——油画研究邀请展”,冀望通过这个研究性的作品邀请展以及相应展开的探讨活动,大家能够在“寻源问道”的目标下取得一些实质性的认识和实践成果。


     (发表于杨飞云主编《寻源问道》,吉林美术出版社2008年12月版;《中国文化报》2008年;《美术之友》2009年第2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