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宁谈感动心灵的西方美术

丁宁  来源: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 发表时间:2017-01-17

摘要:2016年10月25日晚7点,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系列学术讲座正式开启,首讲为北京大学丁宁教授的《感动心灵的西方美术》,此系列讲座共12讲,将持续到2017年1月17日。来自校内外近400人聆听了该系列的第一讲《感动心灵的美》。

丁宁谈感动心灵的西方美术


  2016年10月25日晚7点,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系列学术讲座正式开启,首讲为北京大学丁宁教授的《感动心灵的西方美术》,此系列讲座共12讲,将持续到2017年1月17日。来自校内外近400人聆听了该系列的第一讲《感动心灵的美》。

  丁宁首先向观众抛出问题,“我们为什么要接近西方美术?”,丁宁认为,西方美术与我们的心灵相关,这种心灵的感动,大概是我们前往博物馆最根本的一个原因。博物馆是一个经历内心风暴的地方,如果我们做了足够的功课,会发现任何一件展品都凝结了诸多历史、人文的内涵,而当它们触及我们内心层次的时候,我们一定会念念不忘。

  丁宁借用英国批评家约翰·罗斯金的一段话,“一个伟大的民族是以这样三种方式撰写其自传的:功绩卷、语词卷和艺术卷……但是,这三卷中,唯有最后一卷才是相当可信的”,换言之,我们读第三卷时,会接触到最真实的一个方面,这也是我们了解博物馆的重要原因,博物馆其实是打开心灵的地方,它呈现的实际上是一本很特别的书,会带给我们很多真实可信的东西,美术史的魅力有时候是超越书本的,这大概是读任何书都没法获取的知识。

  接下来,丁宁举例介绍了西方美术史中的一些作品,为观众深入探析其背后的故事,带领大家体会那些感动心灵的美和瞬间。如在梵蒂冈参观的古代雕像,丁宁注意到,其中有一个雕像永远没有标签,相信这背后一定暗含着别样重要的历史故事;如伦勃朗的自画像,如果我们知道这幅画是艺术家在如此困顿之时所画,看到艺术家在生命最后一刻所传达出的坚定,也会为之感动;如大卫的《夏尔-路易·特鲁戴纳夫人肖像》,如果我们知道在法国的历史上,黑色是第三等级,而画中其他三种颜色与后来法兰西国旗有关,就知道这不是一幅简单的画作,而是一种革命宣誓,等等。当我们知道画作背后的故事后再来观看,会得到很大的人生启迪。

  在了解画作背后的故事之外,画面的细节也值得注意。丁宁说道,知道画中的人在做什么,是理解一幅画的钥匙,如文艺复兴时期北方绘画的代表人物扬·凡·埃克所画的《阿尔诺芬尼夫妇像》,美术史上对此画有多种解读,画面中的细节有很多迷人之处,其中,鞋子、狗、帽子、波斯地毯、窗台上的橘子、凸面镜、蜡烛台等等,所有的细节都可以让人琢磨;如沃特豪斯的《夏洛特小姐》,此画其实源于一个文学典故,画中女子由于先天不足必须生活在阴暗中,而她却冒着付出生命的代价追随让自己心动的英俊骑士,如果我们仔细观察画面,会看到船头的三根蜡烛以及一旁基督受难细节的提示,由此可以看出她当时十分矛盾的心理。

  最后,丁宁给大家介绍了一位美国雕塑家乔纳森·巴罗夫斯基的《走向天空》,这件雕塑作品位于纽约的洛克菲勒广场,在雕塑中,巨大的不锈钢柱30多米高,与地面成75度倾斜,钢柱上有人正走向天空,他们为不同性别、职业、肤色和年龄,朝着一个目标走去,这是一个令人产生无限遐想的空间。此时,艺术带给我们的不正是一个博大的心灵世界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