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件书法 2000年的书写 ——“笔墨见真章:历代书法选萃”特展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展出

王钒  来源:中国美术报网 发表时间:2017-08-17

书法是汉文化圈特有的艺术,长久以来在中国文化传统中蔚成体系,也自然应用在日常生活里,了无古今的隔阂。有关中国书法从古到今发展的历程,始终是大家关心的课题,正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展出的“笔墨见真章:历代书法选萃”特展则挑选了其馆藏15件历代书法精品,从时间顺序来述说书法史的发展历程。

秦汉时代是书法发展的关键时期,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下令“书同文”,三代以来古文大篆书写、铭刻分歧的混乱现象归于统一,将小篆定为官方书体。但小篆字形扁长、结构复杂,书写起来需要一定的时间,阻碍办事效率。在这样的背景下,一种更加简省的字体——隶书,便诞生了。

相传,隶书的产生得益于秦时程邈。他因性情过于耿直,得罪了秦始皇,被罚入狱。在狱中无事可做,他便把民间流传的各种书体搜集在一起,潜心研究整理,创造出了更加趋于简便快捷的隶书字体。秦始皇看到程邈整理的文字后非常高兴,不但赦免了他的罪行,还为其升官加爵,封为御史。因为程邈的官职很小,属于“隶”,所以人们就把他编纂整理的文字称为隶书。虽然,关于程邈“删古立隶文”的真实性有待考证。但秦隶的出现,确实是我国书法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到了汉代这种字体逐渐成为了占据统治地位的官方书体。

meishubao/2017081716531719560.jpg

三国·魏 曹真残碑暨碑阴墨拓本 碑阳76.6cmx98.8cm 碑阴77.2cmx98.8cm

从此次展出的三国时期的《曹真残碑暨碑阴墨拓本》此碑碑主为曹真,《三国志》有传。据资料记载,此碑三国魏太和五年(231)刻立,道光二十三年(1843)出土。本幅上方为碑阳之拓本,仅存中段,计二十行;碑阴在下,又分两段,计三十行。整幅作品书风上承汉隶,字形较为方正,横画起笔和收笔稜角明显。此作既是研究三国历史人物的重要史料,也是认识隶书书体发展和演变的代表碑刻之一。

顺应时代的潮流,易于书写的文字受到了人们的追捧,在快速挥笔之间,草书便形成了。而到了唐代,草书已经完全脱离了实用功能,更加重视美感,笔意奔放、大胆革新,标志着书法艺术进入成熟时期,对后世影响颇深,更是有着“盛唐狂草”这样的说法。

本次展览涉及到的张旭,就是唐代草书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有“草圣”之称。据记载,他嗜好饮酒,常常在酩酊大醉后,挥笔而就,甚至会以头发蘸墨书写,一来二去便有了“颠张”的雅称。字如其人,纵观张旭的草书奔放豪逸,笔画连绵不断,有着飞檐走壁之险。展出的《古诗四帖》全篇落笔倾势而下,行笔婉转自如,有急有缓地荡漾在舒畅的韵律。

入宋以后,为保存前贤书法长远流传,刻帖日渐盛行,但宋人并不以继承传统为足,书法取向表现个人情性、得其天趣。宋高宗赵构便是其中之一,赵构笔法洒脱婉丽、自然流畅,喜爱临摹书帖,最初学黄庭坚,中年又学米芾。此次展出的《宋高宗书付岳飞手敕》便是是典型的米芾笔法。上行下效,由于他身份的关系,不少人投其所好,这在无形之中也推动了南宋书法的发展,对后世的影响是不可言喻的。

元代继起,转而提倡复古,晋唐书法传统得以延续。然而,不受传统束缚的意念也活跃起来,至明代浮现纵横跳脱的气息。明人书法面貌至为纷杂,行草书尤其活泼自由,适与当时依循传统法度者形成对比。文徵明便是这一阶段最具代表性的书法家之一,他在艺术领域造诣全面,诗、文、书、画无一不精。而正是这样一位成就颇高的大家,却因为字写得不好,而多次参加科举考试落榜。

meishubao/2017081716543248488.jpg

明 文征明 书兰亭叙(局部) 29.2cmx120.4cm

这严重打击了文徵明的自信心,从此他便发奋练字,几十年如一日每天临摹《千字文》,从不间断。直至九十岁的高龄,仍看到他日日在昏暗的油灯下孜孜不倦地练字的身影。正是因为后天勤奋苦修,才有了他如今在书画上的伟大成就,也造就了其一丝不苟的艺术风格。文氏好写《兰亭叙》,传世临本众多,此次展出的《书兰亭叙》据卷末自题可知此卷书于其八十九岁之时,作品用笔、结字和章法与传世王羲之书《兰亭叙》多不相同,应是意临之作,但看其笔法多内敛含蓄,间架缜密,可见其一丝不苟的性格。

meishubao/2017081717003872488.jpg

明 丰坊 各体书书诀(下册) (局部)

在务实的学术风气影响之下,清代中叶碑学风气渐开,碑学书法家不断涌现,从而与刻帖相互为用,书法发展的视野得以串联古今,终能在篆书、隶书两方面汲古创新,引领新方向。

随着历史的演变、朝代的更迭,书法在传统艺术中蔚成体系,成为了最具代表性的中国符号,它在世界文化长河里独放异彩,被誉为:无言的诗、无行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台北故宫博物馆此次便是从历史出发,用杰作为观众揭示了书法艺术的发展轨迹。


相关文章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