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台北当代艺术博览会:回归至含蓄温雅的市民美学

谢亦晴  来源:中国美术报网 发表时间:2019-02-27

摘要:此次台北当代的主创团队透过与UBS瑞银集团的合作,对台北当代进行了大力的宣传,一月的台北处处弥漫着热闹的艺术气息,笔者在参观展览的过程里,以为主创团队在展览策略的设计以及画廊的审核机制上,所采用的路线为承袭着台北的市民美学品味,以精巧雅致的作品为主、并且努力扩大国际画廊的参与度。

meishubao/201902281109153660.png

台湾当代艺术的发展,有着一段动荡起伏的历史,以时代的节点来大致区分,可以就解严前后的当代艺术思潮来梳理出社会环境与艺术氛围的脉络,从解严前的封闭到尔后30年的批判性思潮,经历了大鸣大放至逐渐平稳的时期。

当代艺术的发展特色,往往反映出一个地域对其文化认同的深广度,台北的当代艺术生态从解严后的蓬勃生长,至1990年后总体经济的急速衰退,碰上了因政策、时代、亦或产官学各界观念冲突而产生的瓶颈,当代艺术的消费市场近十年来一直呈现着平淡的样态。在喧嚣的、冲撞的时代褪后,所遗留下的是沉淀后的生活美学与消费品味。

随着当代艺术曾经的活络,台北也是亚洲博览会历史最悠久的地区,1994年成立的台北国际艺术博览会(Taipei Art International Fair),即因在台湾经济奇迹的年代,配合画廊数量激增、艺术市场的活络,文艺界与画廊界人士共同组成了画廊协会,每年定期举办一次画廊博览会,并且在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之下,仍然坚持逐年举办,成为亚洲历史最悠久的艺术博览会,然而伴随着香港巴赛尔与上海艺术博览会的崛起,近六、七年来,亚洲博览会市场的重心逐渐转移。

在艺术博览会的经济体系中,藏家结构引领着艺术博览会的消费模式,在长期平淡的市场景气之下,于2019年一月中下旬,台湾艺术产业圈连续迎来了四个不同定位与特色的艺术博览会,分别为“台北当代”(Taipei Dangdai)、“艺术台北”(One Art Taipei)、“艺术未来”(Art Future)、与“水墨现场”(Ink Now),其中由前Art Hong Kong创办人和Art Basel香港总监Magnus Renfrew所创办的台北当代艺术博览会备受瞩目。令人好奇的是,在台湾当代艺术市场长期波澜不惊的状态下,为何台北当代的主创团队,会选择将目标瞄准于台湾的藏家市场?

艺术博览会的组成,无疑是各方利益相关者的媒合,在名利场中交换彼此的经济与艺术价值。笔者以为,艺术透过交易而产生的经济价值建立,仍然是需要立基于文化脉络的积累。

台湾的收藏市场特征,在80-90年代有代表性的意义,其藏家收藏系统的建立在亚洲地区只稍晚于日本,1992年成立的收藏团体“清翫雅集”,由多位知名企业家组成,关注研究的范围聚焦在中国大陆的书画与器物,例如广达董事长林百里的收藏理念,就是要重建“文房品味”,其收藏体系除了众所皆知的张大千外,还拓展到李可染与齐白石等现代书画名家,可谓是对纵向的历史深度研究以及对近代的题材收纳广度兼具。另综观近年的拍卖交易纪录,购入常玉等天价作品的买家,不少都来自于台湾。“含蓄温雅”的收藏品位,可谓是收藏界长期以来因沉稳步调所逐步沉淀出的底蕴。

meishubao/2019022811084992403.png

台北当代艺术博览会现场

此次台北当代的主创团队透过与UBS瑞银集团的合作,对台北当代进行了大力的宣传,一月的台北处处弥漫着热闹的艺术气息,笔者在参观展览的过程里,以为主创团队在展览策略的设计以及画廊的审核机制上,所采用的路线为承袭着台北的市民美学品味,以精巧雅致的作品为主、并且努力扩大国际画廊的参与度。

在台北当代的展区规划上,遵循国际选拔的审核标准,在超过160件的申请里挑选了来自美国、欧洲以及亚洲90间的顶级画廊,包含了台北的亚洲艺术中心、双方艺廊、亚纪画廊、诚品画廊、尊彩艺术中心、大未来林舍画廊、谷公馆、安卓艺术等;以及来自各个城市例如纽约、伦敦、苏黎世、米兰、巴黎、柏林成都、北京、上海、香港、福冈、大阪、釜山、首尔、新加坡、吉隆坡等的一级画廊,规划了画廊精萃、艺术沙龙、新生艺廊计划、个人展艺四大区域,艺术沙龙呈现收藏家的精选典藏;新生艺廊展示了四间支持年轻艺术家的新生画廊;另艺术沙龙提供给八千美金以下的作品,让刚入门的藏家能够寻找作品。目不暇给的展览现场,宛如一场多元缤纷的视觉飨宴。

一个艺术博览会成功于否于国际艺术交易市场中的意义,宛若艺术潮流风气的指标球,世界级的金字塔顶端藏家,会依据博览会的风评进行跨地域的关注,Art Basel和UBS出版的《The Art Market 2018》,艺术品42%的销售是在艺博会达成的,许多国际大画廊皆为第一次来到台北参展,艺术博览会作为各方价值与利益交换的场合,在台北沉寂已久之后重新成为被关注的焦点,此次台北当代媒合参展藏家、画廊、业主、艺术家、艺术爱好者的策略,以符合台北市民长期积累的品味导向为走向,全场所见的艺术作品媒材与题材虽然多元,但是其表现形式与内涵多非批判与冲撞式风格,不会在第一眼震撼眼球,而是多属于需反复细看的精品,十分适合居家、公司与饭店业等室内空间的需求,在为期三天的展期中,吸引了逾28,000名参观者,并且销售出多件重要的国际级艺术家如安东尼.葛姆雷(Antony Gormley)的铸铁雕塑、达伦.艾蒙(Darren Almond)的网格作品等。

笔者以为台北当代首度的亮相,整体展售风格抓准了台北藏家与艺文爱好者的品味取向,艺术博览会不再以喧嚣强烈的气氛登场,而是回归至市民美学,以润细物于无声的方式融入该地域的步调。不可否认,当今的艺术博览会作为一个交易的场域,其外延以及经济效应,仍有许多需要观察与讨论的议题,但以亚洲的地域型博览会来说,不论是近年在上海持续扩张的西岸艺术博览会还是京城历史最悠久的北京国际艺术博览会,就该地域的文化与经济特色进行定位,与当地艺术收藏的能量进行媒合,是将艺博会发散的效应转化为具有地域代表性与常态型活动的最佳方式。

台北当代艺术博览会(Taipei Dangdai):https://taipeidangdai.com/?lang=zh-hant

meishubao/2019022811095314843.png

ROH Project’s booth:EKO NUGROHO,

Membaca Bangsa dalamDiri(Reading the Nation Inside You), 2015 Fiberglass painted with acrylic,

190 x 105 x 57 cm


meishubao/201902281110587376.png

PACE GALLERY:YUE MINJUN,Some Day, Oil on canvas, 90 x 70 cm2017


meishubao/2019022811111943561.png

DANIEL ARSHAM, Woman Standing Figure, Selenite,volcanic ash, hydrostone,2015,

173 x 66 x 50 cm


meishubao/2019022811114267921.png

MARINA ABRAMOVIC, Miracle 1, Chromogenic print, LED light box, wooden frame,136.8 x 182x 10 cm

摄影/ 谢亦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