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根海姆家族的收藏之路

蒋成龙  来源:《中国美术报》 发表时间:2016-11-08

摘要:17世纪至今,资本的力量逐渐向艺术领域渗透。正如阿诺德•豪泽尔说过:“没有中介者,纯粹独立的艺术消费几乎是不可能的。”在一定程度上,中介者打破了画家和画作购买者之间一对一的传统交易模式,巩固了画家这一职业在现代经济社会中的地位。

【编者按】17世纪至今,资本的力量逐渐向艺术领域渗透。正如阿诺德·豪泽尔说过:“没有中介者,纯粹独立的艺术消费几乎是不可能的。”在一定程度上,中介者打破了画家和画作购买者之间一对一的传统交易模式,巩固了画家这一职业在现代经济社会中的地位。

今天,中介者的身份也逐渐多元化,他们可能是纯粹的画商,也可能是兼具收藏家身份的艺术品投资人。目前,国内的艺术品投资热潮减退,有人高呼“属于收藏家的时代来了”。但回望美术史的演进过程,享乐型的收藏似乎仅属于统治阶级。那么今天的艺术品投资人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以何种眼光看待自己的收藏呢?回望艺术史,看看那些名留史册的艺术品投资者的人生经历,也许能够给我们以启迪。

古根海姆1.png

所罗门·古根海姆在古根海姆美术馆的设计模型旁 

1847年的某天,一位拥有阿什肯纳兹犹太血统的瑞士年轻人来到美国。他以进口贸易起家,发迹于矿产和冶炼行业。事业上的成功使他成为19世纪全球最富有的商人之一,更为当今收藏与艺术品行业赫赫有名的古根海姆家族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而今,古根海姆投资公司管理着超过千亿美元的投资,而这位伟大的企业家名叫迈耶·古根海姆。

迈耶与妻子芭芭拉养育了10个子女,7个儿子中的5人都长期活跃于家族生意中,另外两个儿子中的一个——本杰明则在泰坦尼克号的海难中不幸殒命。在好莱坞电影《泰坦尼克号》中,当灾难临头,人们纷纷弃船逃命的时候,那位衣冠整齐,站在甲板上与秘书谈笑风生、视死如归的绅士便是本杰明(他将自己逃生艇的座位让给了他的情人——一位巴黎歌女)。

在迈耶去世后,次子丹尼尔接替了父亲成为家族生意的领头人。然而最终在收藏和艺术品行业留下辉煌一笔的则是所罗门·罗伯特·古根海姆。

艺术帝国的创始人:所罗门·罗伯特·古根海姆

所罗门·罗伯特·古根海姆出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东南部的费城。在瑞士苏黎世学习之后,他回到美国,开始参与家族生意,在阿拉斯加州创办了育空黄金公司,并于1891年重组兼并了墨西哥国家冶炼公司。

所罗门与妻子艾琳·罗斯柴尔德(与声名显赫的罗斯柴尔德家族无关)于1895年步入了婚姻殿堂,并育有埃莉诺、格特鲁德和芭芭拉三个子女。他于1890年开始收藏早期绘画大师的作品。但因为缺乏专业的教育和知识背景,所罗门的收藏始终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在那段时期,西方艺术的发展正处于“具象”与“非具象”的十字路口。虽然传统艺术的地位仍旧稳如泰山,但诸如抽象、印象、超现实主义风格的当代、现代作品正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进入艺术和收藏圈的视野。这种百花齐放的形势来得如此迅猛,多少令所罗门感到有点无所适从。

19147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艺术品行业及艺术家的生活陷入地狱火海般的混乱之中。变卖家产,逃避战乱,人们急于将手中的艺术品变现以求在这个兵荒马乱的年代自保。这种情况对于藏家来说则是绝佳的机会。直至1918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古根海姆家族陆续关闭了遍布全球的矿石开采业务,转而收购了位于智利的一处硝酸盐矿山。随后,大部分家族成员陆续退出了商圈,其中也包括所罗门本人。1919年,辞去企业中的所有任职后,他在艺术品收藏上投入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然而,真正对所罗门在收藏和艺术道路上产生深远影响,甚至最终引领了整个古根海姆家族在艺术品行业发展,奠定着艺术帝国至高无上地位的重要人物,直至1926年才正式登台亮相……

打造艺术帝国的推手:希拉·冯·雷贝

女男爵希拉·冯·雷贝出生在德国斯特拉斯堡的一个贵族家庭,父亲是一名布鲁士的军官。或许正是因为这样的出身和家庭背景,造就了她坚韧不拔、独树一帜却又令人生畏的性格。甚至当人们在日后追忆她时,总会用“以长官的态度向所有人发号施令”来形容她。

纪录片创作者西格丽德·弗丁这样形容她:“她是个女人,又是德国人,还力挺非具象艺术,况且还是个狂热分子。这些都为她在纽约的生活造成了不少麻烦。”是啊,在两次世界大战的时代背景下,在女权主义运动的大潮中,在具象和抽象、印象派艺术激烈碰撞的分水岭之间,希拉的艺术之路走得确实颇为坎坷,至于她本人对当代艺术的情结也并非与生俱来。

早年,希拉曾在法国巴黎尤立安学院学习传统绘画,并以肖像画师的职业谋生。当时尽管当代艺术已经崭露头角,但并没有吸引到她的注意力。当抽象艺术的先驱——瓦西里·康定斯基在一战前不久成立画室的时候,希拉就在慕尼黑生活,却对此毫无察觉、无动于衷。

古根海姆2.png

瓦西里·康定斯基 Composition 8 1923 年

直至一战结束后,她移居至瑞士苏黎世,并在那里与汉斯·阿普坠入爱河。阿普为她介绍了康定斯基、马克·夏加尔、保罗·克利和弗朗茨·马尔克等人,让希拉看到了一个崭新的艺术世界。从此,她也开始进行非具象艺术的创作,并开始了波希米亚式的生活。

战后,希拉依旧在创作与谋生之间纠结。曾有人告诉她,在纽约以肖像画师的职业谋生可获得相当可观的收入,但当她抵达纽约后却大失所望。日后她时常向人们提起自己刚到纽约时的窘境:“当时我兜里只有5块美金。”可是她只用了一年时间就很快克服了这一状况,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便是意外结识了所罗门·罗伯特·古根海姆。

希拉与所罗门的关系微妙而奇特,毕竟所罗门并非艺术方面的行家,而他其实也不太喜欢德国人。然而或许是希拉与生俱来的贵族气质,或许是她身为当代艺术家的一副傲骨,或许是她对艺术的热忱和执著,总之,希拉在某些方面对他产生了非常强烈的吸引力。在一次晚宴上,他们互相结识并立即被对方吸引,所罗门付给她9000美金请她为自己画一幅肖像。就这样,一段略带神秘的“关系”伴随了他们终生。

“大家都问他们俩到底算不算恋人,如今我们只能从一位古根海姆的后人口中证实,希拉确实是所罗门的‘知己’。”弗丁如此描述了他们的关系。毕竟,当时的所罗门已经67岁,无聊的退休生活实在称不上享受;而希拉则年轻气盛,又充满极端的理想主义色彩。

最重要的,她有个与生俱来的使命:艺术!在她的理想中,非具象艺术并不等同于抽象艺术。“抽象艺术始终还是有对象的,只是被抽象化了。非具象艺术完全没有任何具体的对象。”这一点可以从她本人的绘画作品中一窥端倪。在她的作品前驻足凝视,就仿佛是站在一扇通往无数形状交替和颜色变化的门前,紧盯着一个扭曲的几何图形大漩涡。

通往艺术帝国的曲折道路

自从所罗门和希拉两人走到一起,这个组合正式开启了古根海姆家族收藏的历史。这段故事不仅充满了智慧、幸福、欢乐和激情,同时也伴随着许多争议。

起初,希拉首先成为了所罗门最重要的艺术顾问,并深刻影响了他的收藏取向。1930年,他们一同拜访了康定斯基位于德国德绍市的工作室。在希拉的鼓励和说服下,所罗门开始入手康定斯基的作品。同年,他就将这些作品在自己位于纽约广场大酒店的公寓中展出。此后,他又相继入手了鲁道夫·鲍尔、马克·夏加尔、费尔南德·莱热、拉斯洛·莫霍利-纳吉以及罗伯特·德劳内等人的作品。

可以看出,希拉所推荐的作品几乎全部来自欧洲,这其中有几个非常重要的原因:首先,希拉本人出生于德国,成长于欧洲,理所当然地在“娘家”有着更加广泛的人际关系和业务渠道。其次,在世界大战期间,德国一直处于全球当代艺术的先锋,而美洲大陆尚且还是未开发的处女地。引进成熟、先进的作品及理念是理所应当的事情。在培育市场的过程中,以高水准的作品作为参考和学习样本,这一过程必不可少。此外,当纳粹集团开始席卷整个欧洲大陆时,大量艺术品被贱卖以求变现。同时更有大量艺术家饱受战争摧残,终日惶恐。仰仗着所罗门的支持,希拉大量收购了来自欧洲的作品。一定程度上说,这一举动为欧洲艺术品的保护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不仅是作品,希拉还邀请诸如汉斯·里希特等艺术家来到美国,对他们提供赞助,藉此帮助了为数众多的欧洲艺术家躲过一劫。作为回报,这些艺术家的作品大量充实了古根海姆家族的收藏,其中不乏经典传世之作。

如前文所述,有了所罗门的信任和支持,希拉在艺术品的收藏和推广方面如虎添翼、如鱼得水,一切都进行得非常顺利。或许该说“太过顺利”了,加上她那与生俱来的强硬个性,在日后对她造成了很多麻烦,甚至最终导致了她本人悲剧性的结局。

正因为她收购的作品绝大多数都来自欧洲,这引起了美国本土艺术家和机构的极大不满,让她成为了整个纽约艺术圈的众矢之的。在当时,美国将抽象艺术称为“爱丽丝神奇仙境般的艺术”,已经开始在艺术行业占据重要位置。众多先锋派艺术家都在寻找机会出人头地,而希拉的收购使得大量资金和机会被来自欧洲的竞争对手夺走。不仅如此,在艺术风格和技法的较量上,欧洲的势力迎面扑来,让美国本土艺术家也疲于招架。说来讽刺,如今欧洲各国都在抱怨“美国化”太过严重。其实在当时那个年代,美国反而是抱怨的一方,认为整个艺术行业“欧洲化”趋势过于严重,极大地阻碍和压抑了本土艺术的发展。

更糟糕的是,希拉恐怕是被那一帆风顺、势如破竹般的成功冲昏了头脑,开始将鲁道夫·鲍尔引入美国。这恐怕是她此生所犯下的最大的错误。鲍尔是希拉在柏林时期结识的一位非具象派画家,他和希拉分分合合,又爱又恨,既是恋人又是竞争对手。希拉认为他是“绘画界的巴赫”,并将他推荐给了所罗门。在所罗门的支持下,他们收购了大量鲍尔的作品,以至于在他们日后开办的博物馆中,早期有将近60%的作品均出自其手。遗憾的是,或许因为爱屋及乌,希拉恐怕是唯一对鲍尔欣赏的人。她没有想到的是,恰恰是剩下那40%的作品最终成就了古根海姆家族的收藏帝国。

古根海姆3.png

波丘尼 活力自行车 布面油画 1913 年 

艺术收藏帝国的崛起

经过近40年的收藏,所罗门于1937年成立了“所罗门·R·古根海姆基金会”。1939年,他又与希拉在位于纽约市54街东24号的一间寓所共同创办了“非具象艺术绘画博物馆”,馆长一职则由希拉担任。而在博物馆的首次展览“明日的艺术”中,当时最为重要的先锋艺术作品纷纷亮相,其中包括康定斯基的《Composition 8》、莱热的《Contrast of Forms》以及德劳内的《Simultaneous Windows(2nd Motif, 1st Part)》等。

1940年,随着藏品的增多,所罗门和希拉意识到手中数量庞大的画作需要一个更加稳定的储藏、展示空间。1943年,所罗门与希拉共同出资聘请建筑设计师弗兰克·赖特为他们设计、建设新的博物馆。当然,设计师的人选是希拉推荐的,在写给弗兰克的信中,她以“艺术神殿”来形容自己对新博物馆的期望。1948年,博物馆从艺术品经销商卡尔·尼尔伦多夫的730多件藏品中选购了一批画作,其中以德国表现主义绘画作品为主,超现实主义画作为辅。得益于此次的收购,博物馆的原有收藏范畴被大大拓展开来。保罗·克利、奥斯卡·科柯施卡以及胡安·米罗的作品均被纳入所罗门的收藏体系。

所罗门在1949年逝世,新博物馆尚未建设完成,整个“非具象艺术绘画博物馆”被转移至纽约第五大道1071号,在最初的几年,继续由希拉负责组织展览。1959年10月21日,新馆——“所罗门·R·古根海姆博物馆”(以下简称古根海姆博物馆)终于落成,这个如雷贯耳的名字以及弗兰克·莱特为它设计的独具风格的螺旋形楼梯,都成了后世交口称赞的对象。

当然,我们不得不再提一下希拉·冯·雷贝,这位对所罗门的收藏事业作出非凡贡献的女男爵。除了所罗门本人外,古根海姆家族的其他成员,尤其是所罗门的侄女佩吉·古根海姆,都认为她为人刻薄、极难相处,甚至怀疑希拉一直在压榨所罗门的钱包。因此,在1952年新馆尚未建成之际,基金会便将希拉开除,聘请了曾任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馆长的詹姆斯·斯威尼接任馆长。遭受打击的希拉从此于公众视野中销声匿迹,并在她位于康涅狄格州的住所度过了余生。令人不可思议的是,根据美国记者——埃里克·汉森在20141月于《大西洋时代》上发表的文章《被遗忘的女男爵》的描述,在古根海姆博物馆建成、开放的重要日子里,希拉甚至没有接到古根海姆家族的邀请,来纽约参观这所让自己倾注了大量心血的白色建筑。

如今看来,早在古根海姆博物馆建成之前,设计师弗兰克·赖特与希拉的一次通信,成为了对希拉——这位具有超凡视野的梦想家最崇高的赞誉:“古根海姆先生永远无法找到比你更优秀、更具信念的馆长了。这整栋建筑是他为你建造的。无论你自己是否知晓,也无论他本人是否知晓。”

巨人的基因:佩吉·古根海姆

在古根海姆家族中,另一位叱咤艺坛的风云人物便是佩吉·古根海姆。她被人冠以很多称号:收藏家、交际花甚至大众情人。但谁也无法否认,佩吉是美国现代艺术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1919年,21岁的佩吉从亡故的父亲本杰明·古根海姆名下继承了250万美金的遗产。1920年,她来到巴黎,并立即成为了各种艺术、时尚沙龙的座上宾,而频繁出入高档聚会的她却开始大量结交、资助那些生活窘迫的先锋派作家和艺术家。

就在这一年,佩吉开始了自己颇为波折的感情生活。她和达达主义艺术家——劳伦斯·维尔坠入爱河,并育有一双儿女。可惜他们没能熬过“七年之痒”。结束了这段感情后,佩吉便与作家约翰·霍尔姆斯出双入对;1939年12月,她与爱尔兰作家塞缪尔·贝克特(196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开始了一段昙花一现的恋情。但正是在塞缪尔的鼓励、影响下,佩吉开始潜心学习现代艺术,这对她日后的收藏产生了决定性影响;1941年,佩吉与第三任丈夫——德国艺术家麦克斯·恩斯特结婚,却在1946年再次解散了家庭。或许,在佩吉世界里父亲的身影从来没有走远。正如父亲,婚姻对她而言同样只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但与艺术家们的密切交往,不仅将她的审美眼光熏染得日益独到,而且为她积累下了丰富的人脉资源,为此后开设自己的博物馆打下了基础。

1938年1月,佩吉在伦敦开办了一家现代艺术画廊。佩吉的老友——达达主义的领军人物马塞尔·杜尚常常为这里举办的展览出谋划策。此外,佩吉也会承办一些雕塑或综合展览,参展者不乏今天人们眼中的现代艺术大师。尽管在朋友们的帮助下,佩吉的画廊闯出了名头,但一年的经营不仅没有为她带来收益,反而让其损失600英镑。因此,佩吉开始寻找更有效的方式来平衡自己的艺术理想和经营目标,而叔叔所罗门开设博物馆的行动给了她重要的启示。

1939年6月22日,佩吉关闭了画廊,并与英国艺术史学家赫尔伯特·里德商议,准备在伦敦开办一所当代艺术博物馆。起初,她计划花费4万美元用于博物馆的建设和运营,不过这点预算远远无法满足她的野心。当年8月,佩吉带着赫尔伯特·里德为她开具的征集清单来到巴黎,为博物馆拟将筹办的首展筹集作品。就在她出发后不久,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1939年9月1日)。但炮火并没有吓退佩吉,反而激起了作为犹太人的她血液中与生俱来的经商天分。战乱中的人们急于将不便携带、易于损毁的艺术品变现。这时佩吉灵机一动,开始以低廉的价格大量购入它们。她的收购目标依然是赫尔伯特所列名单上的画作,但最终的收获之丰,却是生活于和平时期的收藏家根本无法想象的。10幅毕加索作品、40幅路德维希·恩斯特作品、8幅米罗作品、4幅玛格丽特作品、3幅曼·雷作品、3幅达利作品、1幅克利作品、1幅帕伦作品、1幅夏加尔作品……

在德军攻占巴黎前,佩吉逃到法国南部。这既是为了躲避战乱,也是保护自己心爱的艺术品以及那些艺术家伙伴们。1941年夏天,佩吉动身前往纽约,并在那里开办了“本世纪艺术”画廊。说是开办画廊,实质上却是在为博物馆建立做准备。4个展厅中有3个都是立体派、抽象派、超现实主义和动态艺术作品展馆,只有1个是商业画展厅。当然,佩吉她也没有忘记赞助、推广美国本土艺术。

1947年,佩吉移居威尼斯。她开始游走于各个艺术机构,积极地策划、组织各类展览。20世纪60年代,她停止了收藏活动,几乎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到藏品的展览和宣传上。1969年,佩吉开始将藏品租借给古根海姆博物馆展出,并在1976年将藏品全部捐献给了“古根海姆基金会”,又在威尼斯建立了“佩吉·古根海姆美术馆”。

不断拓展的收藏之路

“古根海姆基金会”成立后,古根海姆博物馆一直处于其管理之下。如今,古根海姆博物馆已然变成了“博物馆群集”的代名词。除了纽约的总部,基金会在西班牙毕尔巴鄂、意大利威尼斯、德国柏林和美国拉斯维加斯拥有4处分馆。20067月,基金会与阿布扎比当地政府签订合同,准备在当地建立新的分馆。

在首任馆长希拉·冯·雷贝在任期间,博物馆的馆藏已经相当丰富,但由于希拉对于具象艺术的排斥,很多艺术品一直被排除在她的收藏范围之外。第二任馆长詹姆斯·斯威尼不像希拉那样偏执,为了弥补美术馆的收藏空缺,他先后收购了大量包括布朗库西、亚历山大·阿契本科、考尔德、恩斯特和贾科梅蒂等雕塑家的作品,而塞尚的《抱着双臂男子》以及抽象表现主义艺术家的德库宁、克莱因、波洛克等人的作品也被列入收藏名单。

1961年,第三任馆长托马斯·M·梅塞尔继续扩充博物馆的收藏,并重组了管理团队。在他任职的27年内,不仅为博物馆延续了收藏、展览业务,更开始着眼于为馆藏作品进行图录编册和出版发行,并建立学术研究团队,将博物馆的发展推向又一个高峰。

此后,博物馆又先后从贾斯丁·赞豪瑟尔手中获得了大量的藏品捐赠,极大扩充了博物馆收藏,其中包括毕加索、莫奈的艺术家和巴黎画派等艺术家团体的作品。其中也包括了梵高的《圣雷米的群山》和毕加索的《熨衣服的女子》等名作。而由佩吉·古根海姆收藏的大量艺术品,更补充了博物馆原本缺乏的超现实主义和“姿态风格”等绘画作品。

时至今日,“古根海姆基金会”与它旗下的博物馆凭借连锁经营模式和全球化策略,成为世界博物馆领域一个不容忽视的势力。而古根海姆家族的收藏之路也将随着这个艺术商业集团的壮大而继续下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