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岁致敬:“贝聿铭文献展”首次在苏州美术馆举办

石豪  来源:中国美术报网 发表时间:2017-03-26

摘要:3月26日,由苏州美术馆与苏州名人馆首次举办的“贝聿铭文献展”在苏州美术馆开幕。这是贝聿铭百岁寿辰之际,作品以图片、影像、文献资料、建筑模型等,第一次集体性的梳理与亮相。

meishubao/2017032711330367761.jpg

展览海报

3月26日,由苏州美术馆与苏州名人馆首次举办的“贝聿铭文献展”在苏州美术馆开幕。这是贝聿铭百岁寿辰之际,作品以图片、影像、文献资料、建筑模型等,第一次集体性的梳理与亮相。展览生动诠释了他的成长历程。此次展览得到了贝氏家族的协助与支持,很多珍贵的文献资料,包括图片、手稿在全球范围内首次呈现,具有较强的史料价值与文化意义。

 展览现场

贝聿铭,1917年出生于广东,成长于苏州,是苏州望族之后。他10岁随父亲到上海,17岁就负笈远涉重洋到美国求学。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学习建筑设计。贝聿铭作品以公共建筑、文教建筑为主,被归类为现代主义建筑,善用钢材、混凝土、玻璃与石材,被人们誉为”“现代派设计大师”。他设计的建筑物,遍布美国、法国、伊朗、日本、新加坡、加拿大、澳大利亚、西班牙等国家。最有名的代表作有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法国卢浮宫金字塔等。

meishubao/2017032711044961144.jpg

苏州博物馆 中国 苏州 2000—2006

大量文献首次展出

本次展览分为六大部分:家源、治学、建树、荣誉、祖国和回家,并且以时间轴线的方式,从贝聿铭家族谱系中开始梳理,系统性的展示了他百年的成长历程。在三个展厅当中,以求学经历、组建公司、参与设计作品等三部分形式展开,在此部分,有大量的创作手稿、信件、成绩单、毕业证都是首次展出。据与贝聿铭共事十多年的策展人林兵回忆,他在上海求学时,看到当时上海正在建造的最高建筑——上海饭店,让他在内心中很是震撼。另外,其父是中国银行创始人之一贝祖怡。父亲给他写的信件,对他的成长也有着很重要的意义。此次展览从上海档案馆调阅出相关信件,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父亲对他的教育很关注。同时策展人林兵也说到,这些信件当中,关于在学业上的转折疑问,例如,他为什么会从宾夕法尼亚大学转学至麻省理工大学。这些信件都是首次公开,对于了解贝聿铭的艺术大师之路有很重要的意义。

展厅中还展出了1982年贝聿铭设计的香山饭店,包括方案、草图以及施工图片,香山饭店是贝聿铭最早参与中国建筑的一次尝试,也是他花了长时间的精力做出的作品,但是遗憾的是,在建成以后对饭店的围护有所欠缺,外墙墙皮脱落,影响建筑美观。此后贝聿铭也一直没有去看过他的这一作品。香山饭店在他的感情世界是有遗憾的。

meishubao/2017032711320719180.jpg

香山饭店 中国,北京 1979—1982

1955年,贝聿铭创立贝聿铭联合事务所,开始了长达70年的设计生涯。在此期间,他设计了大量的、有影响力的、经典的设计作品,范围覆盖私宅、政府办公楼、大使馆、博物馆、大型酒店、教堂等,其中,美国华盛顿特区国家艺廊东馆、卢浮宫、路思义纪念堂都被人们高度赞誉。记者采访贝聿铭的侄子贝念祺,他说,贝聿铭经常讲,只要人们喜欢的建筑,就是好的作品。此次展览展出了这些设计作品的珍贵手稿和草图。另外很多建筑模型的展出,也让观众更立体化的了解到他的创作状况。

肯尼迪图书馆 展览现场(局部)

                     路思义纪念教堂 展览现场模型                          路思义纪念教堂 中国台湾,台中,东海大学 1956—1963

从小在苏州长大的贝聿铭,对苏州园林有着很深的感情,据贝聿铭先生回忆,他在苏州住了几个夏天,结识了其他家族成员。他记得与堂兄弟们在狮子林玩耍的情景。假山中的山洞、石桥、池塘和瀑布都能给他带来无穷的幻想。基于此,中国银行的设计项目中,在“四季大厅”的楼中花园内,建筑的墙面和地面都使用了米黄色的意大利凝灰石,温暖的色调加上玻璃窗透射的阳光,形成变幻莫测的光影,透出了浓浓的中国韵味,这样的设计理念,跟他童年的经历与感受有着很大的关系。在《贝聿铭文集》一书中写道,建筑最真实的部分,就是易于记忆的空间,这些都能说明苏州对他的建筑艺术理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据贝聿铭的侄子贝念祺回忆,自从2006年参加苏州博物馆新馆开放活动之后,伯伯一直会问起苏州,他想念苏州,想念苏帮菜和他最喜爱的鸡头米。苏州,这个他一生牵挂的地方,已经在他的味蕾与念想中发了芽。苏州博物馆其实就是他对家乡的倾情灌注的最高孝心。苏州人早以把他当成是苏州的“儿子”。

从祖父特意把贝聿铭从香港接来苏州小住的那个夏天,苏州的灵秀就对这个幼小的少年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贝聿铭曾说:“我永远不会忘记那些园林……苏州的经历使我意识到人与自然共存的道理,而非自然独存。”他也曾在文章中写道,“离开中国八十多年了,而多年的建筑生涯大多在美国和欧洲,应该说我是一个西方建筑师,而我的建筑设计从不刻意地去中国化,但中国文化对我影响至深,我深爱苏州的优美诗词、绘画、园林,那是我设计灵感之源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