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秀玉:中国当代插画读物何以平淡无趣?

韦秀玉  来源:中国美术报 发表时间:2017-09-06

【本期话题】插画:艺术中的鸡肋?

策划:李振伟 颜培大 李腾

编者按:近期,在上海、北京两地相继举办的“世界插画大展——国际安徒生奖50周年展”,引发观众极高的观展热潮,很多父母带着孩子观看,希望从国外大师细腻的笔触和天马行空的创意中能够得到新鲜的感受和启发,并帮孩子构筑最佳的审美世界,当然也带着自己未泯的童心。西方儿童绘本的作者大多兼具教育家、作家、画家等多重身份,既能对文字内容有很好的把握,又能用合适的绘画表达出来,还能与传达友爱、美好的主题相契合。因此,他们在构筑具体的形象时,不乏画家自己的奇思妙想,以及绘画的笔法、效果的映现和基于自己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所迸发的创造力。反观国内的插画创作,与国外相比还不能望其项背。有专家认为,儿童绘本在中国国内的尴尬,既与创作队伍和专业的规模有关,也与体制的欠缺有关。目前国内从事插画的队伍虽不能说没有新鲜动人的作品,但普遍呈现的却多以成人的视角出发,或者在绘本形象和语言上基本承袭国外传统,在自己的历史文化上表现出相当的匮乏。获2014年国际安徒生奖提名插画家熊亮曾发问:我们如何在自己的文化上发展出新的视觉语言?眼下,我们的插画无论在视觉语言、创作队伍,还是体系的完整方面,都表现出可有可无的鸡肋状态。那么如何走出这样的窘境?如何发展中国的插画?本期“新闻时评”邀请了三位业内人士对此进行探讨。


中国当代插画读物何以平淡无趣?

□韦秀

中国的插画有着优良的传统。

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就是根据曹植的《洛神赋》绘制,其以连续却又各自能独立的形式,充分再现原文的故事性,怪诞的奇异神兽和空旷的山水之境使画面弥漫着神话气氛和浪漫色彩。晚明陈洪绶的《水浒叶子》,以一图一赞的手法,使梁山人物的形象更加丰富。

meishubao/2017090610484511805.jpg

【明】陈洪绶《水浒叶子》

当代中国插画大致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采用西方文艺复兴以来至19世纪末盛行的再现手法,以略为单一的写实图像阐释文字,或是为满足审美愉悦而进行的唯美描绘,艺术语言单一乏味,感染力不强;一类是以模仿大家的方式绘制,插画师没有从文本内容、读者视角和当代视觉艺术语境出发选择合适的艺术语言,难以创造出高品质而具有原创性的插画作品。

但由于整体质量欠佳,当代中国插画并未得到市场认可,有关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高品质的插画读物尤为缺乏。如果年少读者在筑梦时期植入的都是外国文化与价值观念,那么其人生成长和文化积累注定是不健全的。

文化的建构与完善,需要不同领域的文艺工作者共同努力方能有效推进,插画师对少年儿童的影响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在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们不妨通过优秀的插画师分析其可能在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发挥的功用。

1980年的国际安徒生奖插画桂冠获得者赤羽未吉(日本,1910—1990),曾经在中国居住,其作品体现出浓郁的东方艺术精神。他采用水墨技法画绘本,作品中的图式处理手法明显借鉴了中国古代艺术的造型方式,古拙而简雅。日本儿童文学评论家鸟越信如此评析他的成就:“让日本绘画的手法在现代的图书中得到再生,让民间故事在现代得以复苏。”当下中国儿童读物中极度缺乏这样在文本和插画艺术上既有历史传承,又能满足现代审美需求的作品。

插画读物整体欠佳的现状是中国美术教育和插画行业建设不完善的结果。如何扭转中国插画读物平淡无趣的局势?

首先,高校的美术教育应当承担起培养优秀插画师的重任。建构多学科的艺术教育模式,使学生理性地掌握视觉艺术语言的属性与审美逻辑,了解艺术学、历史学、社会学和人类学,培养具有全面体悟能力的插画师。

其次,与插画相关的机构应调整人员结构与管理机制,制定激励插画师探索创新的政策,聘用具有较高艺术审美能力的编辑和评委,确保插画相关行业的健康发展。

再次,插画师应当潜心修炼,大胆探索,了解和尊重读者的需求,对每个课题做深度研究与探讨,提高作品的文化厚度与艺术品位,努力创作出优秀的儿童读物。

另外,以贴切而生动的艺术语言诠释中国典籍和传统历史文化,创制新颖的中国插画读物,在孩童读物中赢取市场,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以期吸引少年儿童自觉食用本土精神食粮,快乐而健康地成长。■

相关文章